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散文-无图 >> 静默的炮台

静默的炮台

2022-10-19 16:16:46
浏览量:

来看大沽口炮台,是提前没有计划的,只是想去看看航母,顺道而已。

起初,我对这里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打了败仗,然后丢了天津,再是北京。似乎和晚清所有的战争一样,打了、弃了、败了、赔了,等列强们满意了,兜里揣足实了,皇帝还是皇帝,太后还是太后,庆功赏爵,王公大臣们该吃吃,该玩玩,所有战争的伤痛留给老百姓,留给承载亿万生灵的苍茫大地和滚滚东流。所有的一切,最终只是归于一句:软弱无能的政府和残暴野蛮的列强。

大沽口的生命,由朱棣迁都而始,因辛丑条约而终,无关民生,只关皇权。对这里发生的四次海战,我一直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是胜得悲壮还是虽败犹荣,不过,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从这里开始,国之门户尽失,随后便是一路悲歌,一路鲜血,以及一长串不平等条约。皇权的逃窜引发举国的逃窜。

皇帝逃跑的路上一定是烟尘滚滚,沽口到天津的战场上一定是烟尘滚滚,京城的皇家园林里一定是烟尘滚滚,紫禁城的院落里也一定是烟尘滚滚。只是,皇权依然高贵,依然锦衣玉食,依然看不见这烟尘滚滚。终于,圆明园没了,难以计数的国宝没了,大沽口炮台也没了。我开始思虑,如果朱棣可以预见这样的结果,还会选择迁都北京吗?会选择大沽口为海上屏障吗?然而,历史的选择总能让人们的臆想和揣度变得滑稽不堪,僧格林沁在1858年整修炮台时又怎么会想到,他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高处的“威、镇、海、门、高”五座炮台竟如此不堪一击。如果他在天有灵,又会做何感想呢?

我总想假设历史,可历史真实发生和记忆的,却只是众生相貌。

皇权的无所顾忌和百姓的无所依存,势必造就皇权只服务于皇族,百姓只依附于家族,有家无国,各自相安。于是,管你谁是皇,谁会亡,百姓依然无动于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只要不杀自己的妻儿老小,百姓都不在乎,只要破坏的是皇家的东西,百姓更是欢欣鼓舞。事实证明,我不得不庆幸列强们的野蛮和无知,当中国的民众带领他们去砸开皇家的大门时,他们以为是民众贪婪、懦弱;当中国民众跟着他们喝彩呐喊时,他们以为民众愚昧、昏沉。终于,屠刀转向了民众,在一片惊愕与慌乱中,最先镇定下来的,也一定是痛得最深的。终于,家国情怀凝然一体。我不得不说,20世纪最初的几年,一定是中国近代最幸运的几年,因为面对列强的炮火和蹂躏,中华文化在这个时间被稳固,中华精神在这个时间被凝练。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救国救民的思想才得以成为主流,与以往历史上的抗争不同的是,这种抗争不为忠君,只为救民。到此时,中国才算真正有了人本的概念。

我一直在克制去责备谁,只想在历史之外来点只言片语。中国的近代史总是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第一次接触这些战争,我就惊讶于士兵的数量,区区几千人便可以轻而易举长驱直入,在数十万清军的堵截下如入无人之境。到底是何等的坚船利炮,让这些在面对数十万太平天国及义和团义军时凶狠无比的将领和士兵变得手足无措。每一次战役,总有一些人临阵脱逃,也总有一些人急于和战争撇清关系。皇帝眼中装着的是家天下,将领眼中装着的是家兵,这些大员们最大的默契便是战则无功,不战无过。于是,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南洋水师未出一兵;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口炮台全军覆灭,北洋水师未出一兵……这样的例子太多,已让我咬牙切齿。我不禁想问,怎么忍心看着同胞惨死而袖手旁观呢?我似乎又听到一个声音,遥远而昏沉,戏谑而鲜耻:我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你死去,我会把眼睛闭上。在这些大员心中,实力相当的同僚是比外敌更大的敌人,死了才足以欢欣鼓舞。我不禁想起了邓世昌,那个至死还在相信为国而战的勇士,只不过成为个把大员邀功请赏的工具和政治博弈的筹码,那个满腔激情却无力统军只能以死谢罪的丁汝昌,临死还在向自己的私主一边表着忠心一边推卸责任。一个国家的精神寄托在了几个人的私念之上,我们很难再找到民族的脊梁。再可歌可泣的个人英雄,又怎能抵得过民族和国家的涣散呢?我甚至在想,那些个人英雄是怎么活到大战前夜的呢?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死在了战前的同胞内斗中呢?我不得而知,只是这个曾屹立东方的泱泱大国轰然倒地,任人践踏和盘剥。

直到今天,我仍然不会承认是洋人打败了中国。

我想要登上威字炮台去看看,被告知正在维修,便在围栏的外面看了看。炮台依然高耸,只是海已不在。我猜想当年从这里发出的每一发炮弹,一定是夹杂着民族的仇恨咆哮着扑向敌舰的,那声音一定是震天撼地的,只为唤醒这个沉睡已久的民族。

如今炮台还在,静默地看着身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静默地看着曾经的战场被填为平地。

静默……前方已无战事,唯有静默。静默?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