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有清澈的河,有宽广的田野,有连绵的青山,有更美的翠竹。青山翠竹中,有错落有致的院落。
这里青山绿水,风景优美,这里民风古朴,年味浓烈。组成了辞旧迎新的三部曲——办年货、过大年和拜年。
农历腊月下旬后,原本平静的故乡,人更一天天地热闹起来了,人们忙看办年货,有一段俚语,描述了办年货的情景,语曰,“二十一不着急;二十二进城去;二十三萝卜担:二十四敬灶司: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杀厩厩(平时唤猪的声音,代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烤烧酒;三十日呷巴巴(肉)”
这段俚语,组成了如同清明上河图一样的画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办年货的时间安排和热闹场景。
腊月二十二,人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走出偏远的山乡,上街赶集,购买乡里缺少的如香烛灯火和新衣新帽等物品。二十三去萝卜产地买萝卜,待杀猪后,用肉炖年庚萝卜。二十四,家家户户敬灶皇菩萨,保佑杜绝火灾,延续香火。二十五,家家户户忙着磨豆腐、烧水打豆腐,做成猪血丸子、腊豆腐和油豆腐。油豆腐是用年糕肉与油豆腐混合,是初一最有特色的一道家乡菜。二十六,家家户户杀猪,到处可听到呼喊声,赶猪声和杀猪的嚎叫声,杀猪时人们用盆子接猪血做丸子。完工后,大设年猪宴,亲朋好友吃一顿,热闹非凡,亲情浓浓。二十七家家户户腌鸡晾着。二十八家家户户舂糍粑。二十九家家户户烤烧酒。
过大年,二十四过小年敬灶司。三十过大年,家家户户挂灯笼、贴对联,天南海北的家人们都要赶回来吃年饭,除夕有讲究;放鞭炮,敬天地菩萨,敬列祖列宗,最后,全家人团聚一桌,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拜新年,有段俚语诉说着拜年的时间安排,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一子女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给姑姑拜年。于是羊肠小道上引人络绎不绝。人们提着礼品和鞭炮,拉着小孩,一路欢歌笑语……各个院落里,礼炮五颜六色、直冲云霄。
从初一到元宵节,各村各院,还有狮子拜年。狮子拜年队伍庞大,舞狮子者四人,打锣击鼓者八人,顶灯笼者十八人,杂耍者八人,断灯者四人,摇旗呐喊者,人数多少者不论,狮子拜年在晚上,挨家挨户拜年,户户都发红包。全院拜年后,便集合在宽广的木场里,先舞狮子跳桌子,由一张桌子叠加到五张桌子。舞狮子身如轻燕、动作惊险,舞狮子后,便表演铁棍刀枪、杂耍等十八般武艺。要完武艺后,便是断灯。断灯,就是按韵吟唱,分为一个韵、二个韵和四个韵。以“灯”字韵为例,今宵我等要狮灯,匆匈忙忙到贵村,愧爱贵村欢呼声……
每唱二句,击板乐6秒钟,耍狮方断灯后,主人方依后韵答对方,答对后递红包。如是这般,耍完一村又一村,直到方圆几十里。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这种过年三部曲在故乡上演了千百年,当历史的车轮滚到新世纪时,三部曲修改了几个音符推向新的平台。办年货,可以足不出户,微信支付、快递送来;拜年也可以车代步。正月初头,小车进出拜年、车流不息、笛鸣不绝,汇成了小车大合唱,年饭进山庄吃,来客邀山庄宴,谈天说地、举杯互贺,其乐融融。
尽管时代在进步,三部曲在提升。然而千百年故乡的年味却永不消逝。正是这永不消逝的年味,承载着千百年来永不消逝的乡愁,承载着千百年来永不消逝的非物质遗产,承载着千百年来永不消逝的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