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清明将至。春云蒙蒙,细雨纷纷,天空绽放出一种久违的朦胧美。太阳公公很是知趣,悄悄躲在家中,始终未露声色。雨姑娘和春姑娘携手操持,三天三夜在倾心装扮着大地。一腔悲凉和着一片绿意,恰到好处地适时而至。悠悠哀伤、卓卓希望,精准地诠释着清明节的传统意义,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为春的华丽登场、秋的丰满呈现做出充分地铺垫。
清明节,春的焦点,诗的世界,亦是重情重义的中国人复杂情感的共生和融合。提及清明,我们即可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清明》时的感觉和见识,亦是清明节的真正意义。春寒料峭,冷雨丝丝,勾起漂泊在外的游子无尽的思乡之情。杏花如云,炊烟袅袅,乡间小路逢一牧童,借问酒家,解愁取暖,合情合意,景情交融,有色有味,有香有暖,明丽色彩,别样心境,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眼前,作者如是,清明如是。
清明是春祭的既定时间,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是中国人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大节日。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谓祭、人神即享。公祭是对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的先烈和功臣而言,我们普通百姓一般只举行家祭。
宋代高翥有诗《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诗中近乎白话的语言却把扫墓场面描写得形象生动,“各纷然”,虽然祭祀人数众多,却因悲痛至极而各行其事,此时此刻,唯有意会,无须言表。古代有神话“庄周化蝶、杜鹃啼血”,宋人陆佃《埤经》中亦云,“杜鹃苦啼,啼血不止。”诗中典故的巧用,使表达更厚重、更震撼。日落西山,人去山空,墓地恢复往日的荒凉,狐狸复安于墓地洞穴,家中的儿女们依然灯前欢笑。事例真切,对比鲜明,道出“死去元知万事空”的现实感受,清明祭亡纯属仪式而已,于事无补,未曾有一滴酒能真正洒到黄泉,人生在世应当今朝有酒今朝醉才是。鲜明的道理,通俗的语言,却让诗人写得深邃透彻、精湛绝伦,妙趣横生、出神入画。”
喜欢点笔抒情者对周围一切颇为敏感,天气变化,时令更替,大事小情,总会让人有提笔撰文的冲动,一首《清明家祭》虽然拙劣,但言表心绪:〖HTK〗
荒烟逐处杏花飞,细雨无时嫩绿微。
野旷鸦鸣霄外彻,碑残地老阙前皈。
春风借问那安藉?泪眼堪伤尚绕围。
酒满情偏三脉接,霞羞路转半心归。
清明时间,正值万物萌发、花红柳绿,赏花踏青,观光游玩,可谓最是一年春好处。踏青,又称春游、探春、寻春。中国的踏青远在先秦就有,魏晋更甚。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特别盛行。《旧唐书》有记,“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唐代诗人杜甫诗云:“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宋代的踏青诗画更多。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中,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宋代朱熹的《春日》就是一首春游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即咏春之名篇。春游的地点是泗水之滨,曾在南宋时期,其被金人侵占,朱熹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春游寻芳,他是以“泗水”来暗指孔门,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讲学,教授弟子。“寻访”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借景赋意,寓理于形,是蕴含深刻哲理的名篇。
桃李争妍,春光艳丽,我也即兴一首七言绝句《春》,描绘春意昂然时的兴奋之情:
徐风过耳岸成茵,细雨回头万里春。
破土苗田星点绿,如云杏苑醉天神。
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人们不但远足踏青,并进行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蹴鞠,足球之前身,明《太平清话》中记载,“踏鞠始于轩后”意为蹴鞠起源黄帝时期,蹴鞠发展最快的时代主要有战国、三国、唐宋时期,前两个时期源于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后者则完全体现了人民生活的惬意,特别在宋代,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家庭,都广为流传,成为当时最普遍的一种休闲运动。
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一首《春晚感事》将边关将士与华城之下百姓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蹴鞠不仅能使人身心舒畅,还能够消食、安眠。陆游的另一首诗:“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便可以看出:在宋代,同蹴鞠一同流行的另一项体育运动就是秋千。宋代的秋千并不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形式,而是“水秋千”,人们在船头荡秋千,伴随着音乐和鼓点,在特定的时候从秋千上跳到水中,甚至带着一些花样动作,是如今跳水运动的前身。宋代张炎的《阮郎归·有怀北游》是一首寄游词,“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瞥然飞过水秋千,清明寒食天”。这项运动在宋代,喜欢者甚多,连皇帝贵妃都爱在闲暇时间凑个热闹。除水秋千外,以藤蔓为材料的普通秋千在宋代时期也倍加受宠。宋代的秋千运动,无论贫富,不管贵贱,更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蹴鞠运动大多为男子,相比之下,秋千运动就如同专门为女子提供的运动一般。韦骧的《春游》:“春游是处接纷华,寒食风光日欲斜。云边蹴鞠声相近,花外秋千影半遮。”描写的就是在寒食节那天,男子蹴鞠,女子荡秋千的盛景,人们对蹴鞠和秋千的热爱,就连夕阳西下也仍旧流连忘返。“秋千冷风梨花雨,蹴鞠高腾燕子风。”即便雨蒙蒙之时,人们也要肆意地玩耍。
在太平盛世、物欲横流的今天,春天的踏青活动包罗万象,除了继承传统、花样翻新外,新内容不断加入,吃“青团”,即吃糯米糕,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新鲜”,即吃当年新长出的绿色蔬菜,如韭菜、新葱叶、新蒜苗,或破土而生的野菜,譬如,苦菜、苜蓿、蒿菜、芥菜、蒲公英等等,亦或新生豆芽,寓意一年常常被别人喜爱。野炊、烧烤、农家乐等项目更招喜欢,孩子们到儿童乐园、历史博物馆、图书阅览室等地方去活动,以及一些军旅生活体验,校内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秋千运动至今很受孩子们青睐,农村、城市的各个广场上无论安装几个秋千,总能看到他们为了玩会秋千在耐心地排队等候,一个个跃跃欲试、兴奋不已,让我情不自禁吟诗一首《踏春》:
雨润三春初载绿,云迷四野几重鲜。
歌声阵阵花间荡,醉柳依依水上玄。
鸟语泉鸣垂苜蓿,童欢妪乐舞秋千。
山城色味忙蜂蝶,驿路诗骚恍若仙。
清明节,用哀思寄托我们对革命英烈的敬仰和祖先亲人的怀念。亲犹在,子欲养,珍惜当下时,珍惜眼前人,让我们的人生尽情感受春的美妙和爱的热烈,与岁月一起酿造充满诗意的人生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