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
—— 刘志平 作品展 ——
作家简历
★
刘志平 陕西省延川县人。陕西省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志丹县作协理事。曾经在陕西省武警总队二支队服役,后在教育、卫生、乡镇、审计多部门单位工作,现任志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岭苹果红了》《遥望三台山》《苹果的清香》等作品多次在《延河》《延安日报》《西部散文选刊》《红都》等报刊杂志发表。《遥望三台山》荣获《延河》杂志三等奖;《红都保安》荣获第三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登上永宁山》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毛项峡谷探险》荣获第六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鲁艺激情的殿堂》被选评为2019中国西部散文最佳网络美文奖。《家乡的乾坤湾》由作家出版社入编《让世界阅读陕北》一书,《红都保安》入编《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精品集》一书,《登上永宁山》由诗书画名家出版社入编《致敬最美逆行者》一书。著有《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山地苹果产业的实践与探索》、《审计之路》三部理论文集;《岁月如歌》和《永恒的记忆》两部散文集。
登上永宁山
雨后的清晨,薄雾淡淡笼罩在山山峁峁、沟沟岔岔,给人一种如临仙境之感。你再看那阳坡上的山桃花、杏花已经开始凋谢,只有那背洼上的桃花、梨花依旧盛开的鲜艳夺目。
今天正值周末,湛蓝的天空,湿润的空气,燕子在河面上来回飞舞着,沿途周河两岸树木的嫩绿叶子在微风中摇摆,鸟儿在树林里鸣叫,到处散发着春的气息,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我邀约了几名好友一起去登永宁山,从县城出发,顺着甘志路一路向前驰去,不一会儿就到了永宁山。
早都有登永宁山的想法,但总因事务缠身,一直没有时间去。今天恰逢谷雨时节,有幸去领略这座名山、这座大山、这座神山、这座奇山。
我们先去山根底下向上望去。好大的一座永宁山,在山的西侧山崖上崖岩石上题刻着“洛上奇峰”四个醒目大字,让人追忆着当年保安县县长贺耀斌1927年8月在山崖上题写楷书的风范。
永宁山,又名大石楼山,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逶迤洛河,东西环绕,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砂石岩层,气势雄伟峭崖绝壁,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就被开辟为防范古寨。古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雄居突兀的山顶,作为军事瞭望,现翻修一新的瞭望台巡回观望周围全景;中层微向下倾十分陡峻,是山寨的主体,作为主要生活的地方;下层通往洛河供汲人们饮水,有一直井直通洛河底部,山寨可容纳千人以上居住。每层各自独立,有吊桥可与山外往来;又有石阶内部相互串联,形成忧患互助。古寨共计崖窑35个,是集瞭望、饮食、入厕、住宅、圈舍等于一体的寨堡。后世凭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因此,人们认为“永远安宁”,便又称为永宁山。
我们从斜坡改道新修的水泥路走到山的中层开始向上攀登,看着只能容纳一人的深洞,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往上攀,当攀登到最窄最危险处的时候,向下看是万丈绝壁,再往上看只有用力紧紧抓住铁索,才会一节一节的往上攀爬。在经过艰难的攀登了十多分钟后,终于登上了山顶。远望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近看洛河像一条长长的银色腰带。
我们几位好友又攀登到对面的山峁上,沿着没有台阶的沙石路艰难的向上爬去,去观看永宁山的全景。呵,好大一座独特的大山,像一艘起航的军舰在大海中前行,又像一尊蹲卧的雄狮在把守着大门。
永宁山是红色政权的发祥地。1928年9月,中共永宁山党支部和团支部成立,刘志丹担任党支部书记,曹力如任组织委员,王子宜任宣传委员并兼任团支部书记。这个红色组织成立之后,吸收和发展了大批的年轻党员和团员,为扩大西北红色革命政权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935年5月,随着陕甘边革命力量的壮大,刘志丹带领红军主力连战连捷,相继攻克了安塞县城和靖边县城。王子宜趁势策反永宁山民团起义,拉出了13人,13条好枪,加入了赤安游击队。永宁山上的残余民团见状便一涌逃往县城,永宁山得以解放。9月9日,红二十五军北上到达永宁山,刘志丹派遣习仲勋、刘景范到永宁山迎接二十五军。刘志丹同志亲自起草了《为欢迎红25军北上给各级党支部的紧急通知》,并命令红26、27军与其会师。
当我们走进永宁山党支部办公地时,室内摆放着一个办公桌,桌子上放着一盏煤油灯,还有茶杯、水壶等用具,看着这些陈旧的物品,让我们想起当年他们在这里开展党的活动与对敌斗争的情景。
永宁山还是《千里雷声万里闪》和《盘龙卧虎高山顶》电视剧拍摄场景基地。在登攀的道路上,上上下下走着男男女女说着不同的口音。
忽然间,让我想起前些天的一件事,傍晚时分,我从将军广场锻炼回来时,从河滨路往家走的路上,三名外地游客说他们到人工湖游玩,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我问他们住在哪个宾馆,我说把他们送到他们住的宾馆,路上我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说是宝鸡来的,我又问他们去了哪里旅游,他们说登了永宁山。与我走了约一公里路后,我热情的把他们送到他们住的宾馆门前,他们不停的说谢谢,其实我从内心里非常感谢他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登永宁山的客人。
当我再次站在永宁山顶峰远望那里的一座座山、一条条沟的时候,让我想起了远古的秦直道,神奇的马头山,莽莽的林海,参天的大槐树,政府驻地脑畔上的鸡冠山,还有那崾子川新建的农家乐里的荷花、稻花、鱼虾在等待您的观赏与品尝。
往下走的路上,远远传来“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这歌声让人回想起那革命年代里炮火连天战斗的峥嵘岁月,让人追思着那个艰苦年代的人和事。
桂花飘香
近日来到了西安,当我从小车上下来,走向公路旁,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这是远处飘来的桂花香吗?因为这味道我非常熟悉,一定是桂花的香味,浓浓的桂花香无处不在,当我走进小区散步时,从树旁又飘来了桂花香味儿,当我走进公园里时,从步道之外又飘来了桂花的香味,好像整个城市的空气中全是桂花香味,到处散发着桂花的清香。我细细看着圆状的桂花树,墨绿墨绿的树叶像一把雨伞撑在地上。桂花的香味迎鼻而来,开始是淡香味,在空气中、在微风中、在散落的地上、在巷道中,淡黄色小花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走到桂花树跟前看了一遍又一遍,有浅淡黄色、有橘黄色的桂花,一小簇簇淡黄色小花聚在一起,远看真可谓繁花似锦。我又摘了几朵淡黄色的小花拿在手中用鼻子去嗅一嗅,又摘上几朵拿在手掌中间用力搓压在手中,走一会儿再拿出来嗅一嗅,那香味长久的粘在手上。我又将花粉在手掌手背上使劲擦上之后,一股淡淡的清香留在了手背上。这桂花香味就是这么神奇的清香,这香味久久的留在我的身上。我急忙回到家中在电脑上查看到,近日全国有二十多个城市桂花都在开放,啊!这是个桂花飘香的季节。
我特意走在小区桂花树跟前在一个小牌子上是这么写着:桂花有四季桂、金桂、银桂、丹桂等品种,含多种香料物质,可用于食用或提取香料,桂花属木犀科,喜光、喜欢温暖湿润、不耐干旱瘠贫的地方。我想我的家乡黄土高原是不会有这么香的桂花树的主要原因。
在此时我又想到了古代诗人倪瓒写下的对桂花赞美的诗句: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
老天作美,早晚没有下雨,为能闻到桂花香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早晨天蒙蒙亮,我就走进公园散步一连走了两大圈一万余步,一边走,一边品尝桂花的清香。早饭后开始下雨,一直到六点多才停雨,雨停后我又急急忙忙的在小区又走了一万余步,又一次品尝到了桂花的清香。
忽然间,行走的人行道上迎面走来一位少妇她拿着卷绳跟随在一只小狗的后面行走,我在想现在的狗是越养越小了。小狗老是与主人紧紧的走在一起一步也不想走远。主人还在后面说:宝贝慢点慢点。记得多年前,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去一个叫山窑子的村庄下乡,走到了坡洼底一只大白狗在狂咬,随后就引来了四只大白狗,一下子把我围住了,我急忙从身旁土崖上搬下土疙瘩准备战斗,正在我决心一战时,老乡把狗叫回了家中,避免了一场与大白狗的恶战。
我走在棕红色健道上,品味着远处近处扑到鼻里的桂花香的时候,湿润的空气中散着香味,走进散落一地的桂花花粒,像家乡碾子上刚磙出的金灿灿的小米,清洁工将散落的桂花扫成一堆,过来一位中年妇女将其装入塑料袋欢喜提走。同时我还能听到远处传来像老家发大山水的声音,那是公路上车辆行驶发出来的声音,就像河道里大山水猛烈的流淌着、吼叫着。
听说在西安真正有桂花香味的地方是兴庆公园。记得在当兵的时候营区驻地离兴庆公园很近,那时候,偶尔和亲朋好友也去一趟公园,照照相、转一转,坐坐小船、观观景色,但还真的没有闻过桂花香的味道。我希望去那里嗅一嗅桂花,丹桂、金桂、银桂的香味。我决定打的去一趟,当我坐上出租车,不一会就到了,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快步绕着步道走了两圈,又绕着湖畔走了一圈,当我仔细观察着每一株树木时,在走过路段发现,桂花树最多集中在一起的是六七株排列在一起,这些周围的桂花香味最浓,一般就是三四株在一起,整个公园随处可见桂花树,凡是走过的路段都能闻到桂花淡淡的清香,最后我又登上小山峁上闻着桂花的清香并欣赏这里的美景。
西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承办了全国性体育盛会,又承办了国际性会议,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之一。城市风景靓丽,花草树木整齐成行,清洁明亮优美一座大城市,独特的古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有机衔接在一起真让人眼前一亮。
鲁艺激情的殿堂
每当我走过鲁艺旧址就让我仿佛听到了学员们歌声震耳的《黄河大合唱》激昂的声音,仿佛又看到了学员们在这条深沟中用激情的画笔在描绘一幅幅杀敌的雄壮场面,他们用革命的激情,用战斗的勇气,用火热的理想与信念,书写着光辉的篇章。我就想我们党用什么力量把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吸引到延安,并用革命的精神投入到那火热的年代。每当这时,我非常激动,非常高兴,非常自豪,我为他们用满腔热血的奋斗精神而骄傲。
有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歌曲时的动人故事,有为了演外国领导用石膏化装成假鼻子的感人故事,学员们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真实故事。此情此景怎能不让我感动呢?
当我再次走进鲁艺展馆,倾听讲解员对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的讲解,我认真听,仔细看,反复的想,再看那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我激动,让我沉思,让我奋进。我们的前辈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拼命的工作,拼命为中华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当我爬上对面的山坡上,走进石窑洞中每位作家、歌唱家的故居里,看到电视里不停的播放着他们的感人故事。让我回忆他们在艰苦的革命中创作出那么多的好作品,好歌曲。这些动人场面让我激情澎湃。
每当我看到天主教堂,就让我想起这里的一切,想起这里曾经的那些艰苦的岁月,创造下的那些感人的故事与辉煌的往事。
在这里有著名的会议。那就是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鲁迅学院召开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向大会作了总结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等重要文献。会议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抗战初期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左倾投降主义错误,进一步统一全党的领导思想。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写出了著名歌曲与文艺作品。代表性的戏剧有《日出》、《雷雨》、《秋瑾》、《塞上风云》等;主要出版了《陕北风光》、《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八路军将领》等重要书籍。这些戏剧的上演与书籍的出版发行,把延安火热的生活,抗战英雄事迹迅速的报告出去,也体现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也是革命战士阅读的需要。
毛泽东为这里题写校训及刊物名称。他给鲁迅学院题写的校训是“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还写到“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还为《共产党人》、《中国妇女》、《中国文化》等刊物题名,同时还为丁玲的《陕北风光》、《延安集》等著作题写书名,这些真实的手迹既鼓励了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又激发了他们投身革命的创作热情。
这块激情的热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来此学习与奋斗。为了抗战,为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从大疆南北,背着背包,拿着行李,不远万里奔向火热的延安革命圣地,走进了鲁艺,在那里深入农村、深入农户,用一颗颗火热的心在创作,在宣传,在办墙报,一场一场的戏剧,一块块的板报,一次次的诗歌朗诵,一首一首的歌曲,唱彻陕北大地,唱彻大江南北。
这里有坚强意志的文艺团队。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了各种文艺组织100多个,充分发挥这些组织,以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纽带,以专业技术为背景,用文学艺术的武器,参加抗战动员,反对投降卖国,相互促进,团结合作,不断提高抗战艺术水平,凝聚人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
鲁艺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在那艰苦的年代曾经有过激情的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创新文艺实践,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