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 钟诚 作品展】

【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 钟诚 作品展】

2023-09-19 10:18:42
浏览量:




当代作家 钟诚 作品展







艺 术 简 历




      钟诚   笔名:九龙,  公务员,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经济师,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近年来在中华散文网、散文网等媒体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数十篇。曾连续获第一届、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作品曾收录优秀大型丛书“走进新世纪 •《中国世纪情》(下)卷 ” ; 作品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学精品选》;作品入编《2022—2023中国当代文艺家代表作年鉴》; 合著文集《永远的怀念》等 。

作 品 展 示 





美丽的廉州湾


  廉州湾大道建成通车后,我上下班都经过廉州湾。春夏秋冬,晨朝霞晚,潮起潮落。一幅幅美丽画卷气势磅礴,美丽的廉州湾尽收眼底。

  廉州湾是北部湾的一颗明珠。北部湾一千五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有无数小海湾。廉州湾像上弦之月,湾得精致,湾得纯粹,没有一点瑕疵。廉州湾不大不小,恰到好处,肉眼可见整个轮廓,一半清晰,一半朦胧,非常奇妙。天气晴好,从外沙岛向东北望去,百年老街,香格里拉酒店,北岸金滩,高德大桥,高徳古镇,廉州烟楼,海丝首港,再到党江沿海的万亩红树林,南流江出海口。一百多公里的廉州湾海岸线,像圆规画圆,从冠头岭北侧开始,只画了一半被南流江出海口拦住,半月形的廉州湾画成,描绘出北部湾泮最美的海湾。

  南流江、西门江在廉州湾入海,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有古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东西方贸易在这里交汇,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当时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今,在廉州湾建设了海丝首港景区。海港商贸繁荣,码头市井欢腾,汉街人潮涌动,渔村炊烟袅袅,客栈民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食遍布街巷,重现了两千多年前始发港生活的场景,颇为壮观。

  廉州湾的美像天使一般,她会随着季节转换,天气变化,日出日落,潮涨潮汐,变幻莫测,出神入化,多姿多彩。

  春天,廉州湾蒙蒙胧胧的海面上水气缭绕,像个大蒸锅,蒸汽腾腾,像雨像雾又像风。烟波浩渺,白帆点点,赶海的渔船若隐若现,来回穿梭。蛋家人怀揣丰收的期望出海,用勤劳与智慧护佑满载而归。一群白鹭在海天之间掠过,追寻春的气息和爱的期许。整个春季,廉州湾俨然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映入人们的眼帘。

  夏天,汛期的河水涌入大海。再遇上五月(农历)大潮,海平面上升,海面比平时更宽阔,更壮观。河水与海水在此汇合,混浊的河水与蓝色的海水在廉州湾调色。起初经纬分明,海面由近及远,一边黄色一边蓝色,接着相互渗透,最后涌入北部湾。傍晚,退潮露出了滩涂,赶海的人们人头攒动,在浅海滩涂挖螺捉蟹,廉州湾用丰富的物产馈赠当地百姓。北岸金滩的步行便道和整个沙滩,被涌来避暑乘凉的市民和游客占很满满当当。散步聊天,抖音视频,玩耍游戏,赤脚踏沙,游泳逐浪,与大海亲密接触,尽情发泄夏日的热量与激情。

  秋天,秋高气爽,碧波荡漾,湛蓝湛蓝的天空罩在海面上,海水透明清澈,从淡蓝到浅蓝到深蓝,无限延伸,在很远的地方与天连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阳光,波光粼粼,像千万颗洒落海面的星星。傍晚,海面上霞光万道,落日余晖洒满了整个廉州湾,染红了整个海域。人们拿着相机追赶着红彤彤的太阳坠入大海的辉煌与悲壮。此时的廉州湾是最美的,美得使人惊叹,令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

  冬天,其实北海没有冬天。北海的冬天顶多算秋天的加强版罢了。大多数冷空气吹到北海都是强弩之末,冬天的廉州湾延续了秋天的美。偶尔遇上冷空气袭来,廉州湾也是肃杀的。北风裹挟着海浪,向沙滩上推送,一浪高过一浪,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勇敢的海鸥飞翔在海天之间,搏击风浪,挑战自我。人们穿上厚厚的风衣在海边散步,眺望大风大浪的海面,不想错过廉州湾别样的冬季风景。

  美丽的海湾吸引人们的目光,也吸引资本的聚集。廉州湾是北海的发祥地,必将是品质北海,魅力北海的重要依托,廉州湾开发建设与保护并重。湾区规划建设如火如荼,是北海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要将廉州湾新城建设成为中国沿海城市漂亮的新城区、带动北海城市提档升级的新亮点、带动北海成长为广西副城市的新引擎,经济增长的新一极。美丽富饶的廉州湾新城区将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一颗明珠。为经济赋能,为城市添彩,为百姓造福,廉州湾的美将更持久,更诱人,更璀璨。

  廉州湾可以与世界上任何海湾媲美。海水、沙滩、红树林、海岸、建筑依傍伸展,奇幻分布,一步一景。大海与整个湾区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我到过很多海湾,只有廉州湾让我魂牵梦绕。不管什么季节,廉州湾都用她独特的魅力等待我的邂逅,迷住我的双眸,醉倒我的心房。廉州湾是美丽的天使,变换着百媚的容颜,在海天之间舞动着万种风情。走进深邃,近看博大,远看神奇,百看不厌。要不然怎么会天天从她身边经过,时刻被她迷恋,还要在周末或傍晚常常去看她呢?



市花三角梅


  三角梅是北海市市花,全城到处可见。“含蕊红三叶,临风艳一城”,这是唐朝诗人张若虚对三角梅的赞誉,是对北海三角梅的真实写照。

  我喜欢花,自家小花园里种了多种多样的花,在花园大门两侧最显眼位置种的是两株三角梅,一开门便能见到。写过很多赞美花的文章,因特别喜欢三角梅,一直想写篇文章赞美它,又不敢动笔触碰它。因为人们对三角梅太了解,太熟悉了,唯恐难以言表。

  去年秋天,北方的朋友第一次来北海,我去接机。从机场路到向海大道,再到北海大道,郁郁葱葱的南国风光,亚热带温暖如春的气候,让朋友应接不暇,心旷神怡,感慨良多。一路上,被热情盛开的三角梅花深深吸引,赞叹不已。

  三角梅是光叶子花和叶子花的统称,属紫茉莉科,叶子花属植物,为常绿攀援状灌木。三角梅品种很多,枝干带刺,花似叶状,世间没有什么花的颜色比三角梅花的颜色多样了,有红色,橙色,紫色,黄色,蓝色,白色等等,还有各种颜色互相搭配,变幻无穷,多姿多彩。

  三角梅出身平凡,甚至卑微。剪枝插进泥土,花盆,器皿便可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小区绿璃,农家小院,公园广场,街道公路,随处可见。顽强生长,不卑不亢,各放异彩。办公桌上,阳台窗前,楼堂馆所,摆放两盆,相映成趣,典雅高贵。

  三角梅四季开花,以夏秋为甚。种在肥沃的土地上长叶子多,开花少,种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叶子少,开花多;种在地里长叶子多,种在花盆里开花多;淋水多长叶子多,淋水少开花多。长叶与开花随着环境气候和土壤情况变化有机转换,互为进退,良性循环,颇为神奇。

  有一次我在乡村参观一个三角梅基地,几百亩的三角梅长势良好,而附近的植物由于干旱叶子都干枯了。我印象中甘蔗木薯是耐旱作物,但还是比不上三角梅。由于三角梅生命力极强,枝干枝条长刺,所以村民用三角梅围栏农家小院,围挡鱼塘果园,既当绿篱围墙又有观赏价值。

  岭南地区种了大量速生桉树,农民对速生桉树颇多诟病,有人说速生桉树有毒,有人说种过速生桉树的地方寸草不生。在我看来,速生桉树也没有那么可怕,它是造纸的好材料,只是它生命力超强,种多了会影响生物多样性。所有植物都怕速生桉树,唯有三角梅可以与之抗衡。老家的果园与林场的速生桉树为邻,哥哥在果树与桉树之间种了三角梅作绿篱,三角梅在桉树脚下依然顽强生长,枝繁叶茂,花开花谢。

  三角梅可修剪成各种形状,蘑菇,圆柱,圆球;大象,老虎,狮子;飞鸟,游鱼,海豚……吸引路人的目光,孩童的好奇。我家小花园种的两株三角梅,修剪成迎客松状,姿态挺拔,气势不凡,热情好客。

  朋友在北海期间,我请他喝茶,席间,自然聊到他对北海的印象,聊到北海的三角梅花。他说北海到处都能见到三角梅花,最美丽的是市花公园。市花公园种了几乎所有品种的三角梅,各种颜色的三角梅花争相开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清早,晨跑的人们在公园的绿道上呼吸着市花的清香,健步如飞;白天,公园内游人如织,逍遥花海,流连忘返;傍晚,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三角梅环抱的花道上散步,享受着惬意的休闲时光。他认为生活在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北海是幸福的。凡人所见略同。邀他常来常往,他表示退休后要在北海买房,定居北海,做幸福的北海人。

  如果说市花公园的三角梅花最美丽,那么宁春城停车大楼的三角梅花最神奇,早已成了网红的打卡点。十几层高的停车大楼,每层的护栏半墙上种满了三角梅,盛开的三角梅花倾盆泄下,像挂满大楼的巨幅花帘,又像天际火红的朝霞,更像天幕飘落的红色瀑布。而最壮观的是高德大桥和广东路、上海路高铁立交桥上的三角梅花,经过大桥,像走进星光大道,被两边摇曳多姿的鲜花簇拥着。远远望去,又像道道巨大的彩虹,染红了半边天,为人们迎来送往,彰显了北海市花的魅力,北海人火一样的热情。

  一周后,朋友离开北海我又去送行。一路上,他对北海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城市规划,市政绿化,独特的三角梅赞不绝口。他认为,三角梅花虽然没有牡丹花的雍容华贵,没有梅花的傲人风骨,没有桂花的含蓄清香。但是,它却盛开得如此顽强,如此热烈,如此豪放。为北海这座文化之城,魅力之城,幸福之城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自家花园的两棵“迎客”三角梅一年四季总会用慷慨的美回报它的主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我喜欢三角梅顽强生长,坚韧不拔,四季开花,勇于绽放,无私奉献的品格;热爱北海这座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热情好客,生机勃勃,前途无量的城市。



土  地


  自从盘古开天地,土地一直是农民的命根子。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经历了对土地的三次重要认知过程。

  我对土地的第一次重要认知,源于小时候的经历。那时总是觉得村里的土地竭尽全力也养不饱我们一家和乡亲。我们一家除了过年过节,大部分时间都吃不饱,乡亲们也一样。

  我的家坐落在岭南丘陵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村外山峦起伏跌宕,村中一排排低矮的泥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斜阳下吹烟袅袅。村前有一口大鱼塘,一群纯白色的西洋鸭在水面上游弋,一望无际的稻田,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摇曳,从近及远,迷人的田园风光秀丽多姿。

  我们村(自然村)山多地少,干旱缺水,土地金贵。人民公社时代,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村长的父亲带领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拼命劳作,辛辛苦苦一年,收成也不足以确保全村乡亲的基本口粮,人们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度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亲们的生死存亡依赖于村里的土地。村里的土地分为山地,水田,坡地,自留地。山地种林,水田种稻谷,坡地种红薯、甘蔗、花生、黄麻等杂粮和经济作物,自留地是分给每家每户的几分自用地,种些时令蔬菜,用于日常。

  几百人的村庄,种几百亩的水田,每年种两季水稻,好的年景,只有两三百斤的亩产,年景不好了收成更低。每人分得的口粮不足半年的标准,其余时间一般靠旱坡地产出的杂粮补充,勉强维持着生计。

  有一次母亲为上中学的哥哥筹一个月的口粮米筹不够而发愁,最后向邻居借了还是差几斤,母亲送哥哥到村口,目送背着半布袋大米的哥哥远行,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当时村民对土地是敬畏的,虔诚的,依恋的。土里对农民的回报是无私的,慷慨的,有限的。

  我对土地的第二次重要认知,源于中国以分田到户为标志的全面改革开放。从农村土地开始的改革,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极大释放了土地的潜力。

  每家每户在分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精耕细作,加上良种良法的推广,化肥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一夜间长期困扰中国农民的粮食问题得以解决,农民得以温饱。此时我正在上中学,我也像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开始吃饱肚子。

  尝到丰收甜头的农民,精耕原有的土地,把土地使用到极致。不断开荒造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在满足自己吃用的同时,把余粮销售,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年,邻居堂叔家是大户人家,一年的稻谷收成几乎比从前全村的还多,堆满了整座屋子。看到满屋子金黄金黄的稻谷,堂叔喜极而泣。

  此时农民对土地是由衷的热爱,百般的呵护,细心的耕作。春华秋实,天道酬勤。土地用厚重的物产回馈农民,农民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从此,中国农民更加自信满满开启了新的生活。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各行各业。随着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产业不断发展,城市用工需求不断增加,吃饱了的农民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向往更高的收入。于是,农民进城务工潮卷席大江南北。青壮年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留下老人和孩子。起初,离开土地的农民,农忙时节还回来耕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两头跑的动力越来越弱,顾此失彼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后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老家看看老人和孩子。

  随着分田到户时期第一代农民的渐渐变老,新生代农民的不断流失,农民耕种意愿日益减弱。每户几亩土地的产出只能解决温饱,无法使农民致富,人地现实矛盾更突出,土地面临巨大的考验。

  我对土地的第三次重要认知,源于近年来下乡和回老家时经过的许多乡镇村庄。传统村落被各式新楼房取代,部分村庄的土地撂荒十分严重,村庄虽然变美了,但土地变得杂草丛生了。此情此景,使我非常震惊。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生生不息的农民,装满乡愁的农村,变得陌生了。前辈们当命根子的大片良田,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上有的建了楼房,有的种了桉树,有的长满了杂草藤蔓,土地在退化,土地失去了光彩,失去了热情,失去了生机;失去了绿油油的庄稼,失去金灿灿的稻穗,失去了心旷神怡的迷人景色;失去了农民在田间辛勤耕作的背影,也失去了属于童年的牵挂和回忆。

  邻村一个从农村随儿女到城市居住多年的农妇,回乡看到从前自己耕种过的土地,如今野草丛生,荒芜凄惨,她失声痛哭,流泪满面。

  这是家乡部分乡镇村庄土地的现状,虽然是局部,但也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护土地非农化,保护农民耕种积极性,培养新型农民;如何加大投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补齐农业生产的短板,规划建设特色美丽乡村;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把土地流转给愿意耕的人耕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经营,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可喜的是,党中央非常重视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党政同责,压实层层责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碗中要装中国粮,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和行动。

  我们村的土地是幸运的。我对它的关注源于它留下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作为放牛娃的我曾无数次用脚探测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它的方位朝向,地形地貌,面积大小,一般适合种什么作物,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如今大部分的土地有人耕种,不耕的乡亲则把土地承包或赠送给耕种的乡亲耕种,收成时再给土地的主人一担大米,一筐红薯,两袋花生作为回报。而耕种者规模经营,效益很好。当然最重要的是保护土地的周全,保护好土地和农民的未来。

  土地是万物之本,仓里有粮,心中不慌。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我们不该忘本。



2023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中国散文网》官网和《中国散文网》微信公众号推出【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某某某作品展】将重点宣传、集中展示、特别推广您的创作业绩!您可在朋友圈里传播有您作品的专刊,使之走向文坛、扬名全国。

  请添加办公微信13681238889,将您的20首诗词(新诗共200行内)或3篇散文(共6000字内)、简介、照片传来。传前请仔细校对好您的简历和文字,确保准确无误。10月31日截止,依次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

联系电话:010-68688898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