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简 历
华光耀,高级编辑,中国工人报刊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黄城文学社常务理事。曾任江西工人报社、职工法律天地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出版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粮海弄潮》散文集《岁月如歌》《书韵悟语》,主编《2012——2013江西散文双年选》主编诗集《钢铁与火焰的激情》主编新闻与文学作品集《笔墨春秋》,有50余篇作品获江西新闻奖、江西省报刊网络新闻奖、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一、二、三等奖,以及全国和省级文学作品奖,荣获“中国散文网”举办的第二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诗歌一等奖,有20余篇作品入选各种文学作品集。曾荣获“全国教育学院优秀院报工作者”、“江西省高校校报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西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报业优秀个人”、“江西省优秀期刊工作者”等荣誉。
作 品 展 示
神仙居,一座城的萦怀
总想写写仙居,那浓郁的化不开如翡翠一般的小山城,还有绵绵不断像永安溪水一样的思念。
但凡中国人对于故土总是难以忘怀的,随着岁月的更替,年龄的增长,故乡的根就会越扎越深,越扎越牢,久久地锁在心里,时常回忆和念想,哪怕是点点滴滴零星的往事,也会在你的脑海里放大,一幕一幕展现出来,且反复咀嚼变得有滋有味。这可能就是融入中国人血脉里抹也抹不去的乡土之情。
而我对故乡的了解和认知,更多的是从我父母口中熟悉,记得年少时总感觉笼罩在山林雾海之中的仙居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每一次随父母回乡探亲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从南昌乘火车至金华市后再转乘长途客运汽车,盘山公路上汽车像老牛一样气喘吁吁,翻过一座座山梁沟壑才到达仙居县,每当这时我总会对父亲说,爷爷、奶奶家太远了,而父亲总是很认真地说,这是你的老家,也是你的根啊。直到成年后回乡才逐渐认知仙居,了解仙居,它竟是如此俊秀又包含着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含蓄之美。
仙居神奇而山水多情、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高达77.9%。追溯史实,自东晋永和三年建县,原名乐安,隋、唐年间几经废置,至五代吴越,宝正五年改名永安。到宋朝时,仙居是我国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至北宋景德四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为仙居县,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至今已有1600余年。透过历史的烟云,从巍峨豪迈、壮美苍凉的仙霞岭,到跌宕起伏、厚重深邃的括苍山,以及险峻蜿蜒、烟霞魔幻、奇峰耸立的天姥山(神仙居)都能勾起人们怀旧情怀。而永安溪自西向东,像一条淡蓝色的巨幅绸缎穿城而过,溪滩两岸大小不一的田野和山林错落有致,让绿树掩映下的村庄显得更加静谧而古朴。还有每年春季成片成片色彩斑斓的油菜花,以及秋天的金黄金黄的稻海良田、都构成了令人目不暇接独具魅力的山水田园风光。多年来,这片秘境“养在深闺人未识”,可它依然在静静地绽放,依然以其独有的美色吸引着中外游人,成为了旅游者的圣地,探险家的乐园,摄影师的天堂,还将成为地质学家们探索和研究的基地。
仙居古老而充满活力,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有距今7000多年的下汤文化遗址、我国八大奇文之一蝌蚪文,有华东第一龙型古街——皤滩古镇,当你踏着青石板穿过雕梁画栋、青砖灰瓦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村落,在浸润着春秋史迹沾染着吴越文化烟雨的古镇,有映入眼帘的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二度在此讲学、送子求学的桐江书院,还有江南第一古刹——石头禅院。在广袤的惆怅和流失中仙居那无比古老、硕大漫长的鲜活身影浮现在书本中的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沧海桑田”,“脱胎换骨”,“逢人说项”,就变得栩栩如生,而这些成语典故均发生在仙居。
穿越历史尘埃,追寻历史记忆,仙居可谓人才辈出,宋代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的作者陈仁明,元代诗书画三绝的大书画家柯九思,晚唐著名诗人项斯不仅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而他们的根都深深扎在仙居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并开枝散叶。
时光煮酒,诗韵雅味,借仙居的奇景峦峰,沐古人之遗风,展今人之豪情。仙居已发展为浙东南交通枢纽,是“一带一路”在浙江的重要节点。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机缘巧合,在仙居的沃土上,不同的季节,人们种植的物种都不同,田园里的庄稼和坡地种植的植物颜色亦不同,它们交错搭配,把这座小城装扮得如同梦中的伊甸园。那些错落的地界又被分隔成或方、或圆、或条、或带的形状,再从容地拼接在一起,远远望去,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自然成景,整体美轮美奂,格调高雅。尤其每年六月,正值杨梅成熟季节,一棵棵杨梅树就像一排排绿色巨阵,碧绿的树枝上挂满了紫中带红的杨梅,像一颗颗红玛瑙在绿叶衬托下呈现出“世界杨梅在中国,中国杨梅属仙居”的美誉,以其蔚为壮观景象,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眼球。
在仙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色彩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红、黄、青、绿、橙、蓝、紫,五彩缤纷,以绿色为主旋律色调灵动而流畅,有着充沛的生命力与自然恬静的韵味。在丰富与沧桑间,流露出笃实的刚毅与青春永驻的豪迈,哺育出善良的人们和钟灵毓秀的气韵。
如果说仙居是一顶皇冠,那么神仙居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唐朝诗仙李白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山”就是现在国家五A级景区的神仙居,抬眼望去,气势磅礴,雄峰挺拔,那嵯峨黛绿的群山,满山蓊郁荫翳的树木与湛蓝辽阔的天空,缥缈的缕缕云烟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如果登山,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气势恢弘。难怪1300多年前李白身在京城或秦、川、鲁等地游历,突发奇想要寻找一座千峰林立,气势夺人的神山,虽路途遥远,却心有不甘,还未成行,就先梦游了一番。就此一首名作气冲苍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的,一座大山,一道峡谷,一石一峰,一岩一洞都自成一格,这给了李白可供梦游的底料,他才会将梦做得如此弥漫而喧腾。
随着李白的梦游,移步换景,在一块刻有“太白梦游处”的巨岩前,人们摆出各种姿势突出惊喜与欣慰拍照留影,也再次提示,神仙居就是天姥山。一路而行,这时遇到深沟峡谷边一个台子,上书“金银台”三字,正是取了李白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站在台边,目极所至,群峰巍峨,有的地方霹雳崩摧,有的地方突现洞天石扉。飞瀑惊吼,烟霞明灭。感知是应和了诗中景象。如果不是新修了栈道和架起的缆桥,即使“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又怎能领略这山中奇观?
神仙居明明是山峦叠翠,起伏跌宕的沟壑崖谷之地,确被称为“南海”和“北海”。人们从北海上,再从南海下,便会感知那海的无限起伏与翻涌,深峡与高崖处,山鹰展翅高飞盘旋都小心翼翼,而人走过又怎能不胆颤心惊,但你转而伫立在一座座发端于天地间的天然巨佛前时,你又会慢慢安静下来,让仙气浸心入肺,感受置身如行走于画卷之中,无处不仙,无处不美。
一山一水皆是诗,一花一木总关情。走进仙居,就走进了一个悠远而斑斓的梦。轻嗅花香,便是一个春情的故事;绕山而行,就是一个绿色的传说。因人而景,因景及梦,每处风景都令人心旷神怡,每处风景都是独一无二。每一个角落、每一寸空间、每一丝缝隙、每一个细胞都填满了美丽因子,凝结成生命里永不褪色的记忆。仙居你的历史,你的文化,你的山水,怎么能让一个约2000平方公里的小城承受的起啊!
走进若尔盖草原
步入阿坝州,美丽的若尔盖草原宛如一块巨大翡翠,镶嵌在川西北边界,它被人们誉为“川西北高原绿洲”。目之所及是连绵的群山,蜿蜒的河流,一望无际的草原。
落落岁月,悠悠情怀。昔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这里,是凄风苦雨,野菜果腹,也是红军最为艰苦的日子。而过草地是长征途中减员最多的地方之一,仅营以上干部就牺牲了50余人,约一万名红军将士长眠于草地。当初他们北上抗日,为的是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以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斗志,爬雪山,过草地。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在若尔盖草地,伫立于“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前,往事依然美丽而鲜活,记得少年时代,有着军旅生涯的父亲就给我多次讲述过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至今不能忘怀的是讲在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的时候,由于补给严重不足,有两个小战士的身体,变得十分的虚弱。连长就派炊事班老班长去照顾他们。
老班长一路上照顾着两个小战士的饮食起居,随着草原的路程越来越长,身上的两袋青稞面很快就吃完了。而两个小战士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了,老班长急得直掉眼泪。
有一天,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条鱼儿跳出水塘。他惊喜万分,拿出自己的缝衣针,在火上烤弯了,做成了一个鱼钩。当天晚上,两个小战士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自那以后老班长尽量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晚上也可以吃到新鲜的鱼汤。有一次一个小战士好奇的问,“老班长,你怎么不吃呢?”老班长笑着说:“我吃得比你们早多了,鱼刚出锅我就吃了。”一个小战士不以为意,而另一个小战士却并不相信。到了晚上,他就偷偷地跟在老班长身后,忽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老班长拿着一个陶瓷碗,碗里面是他们吃剩下的鱼刺,还有一些草根。他费力的咀嚼着,脖子上的青筋都露了出来。当他咽下去的时候,鱼刺或许划疼了他的喉咙,他的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老班长,你怎么啦...”,小战士问道。老班长说,“我看着你们没有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听着老班长的话,小战士流泪了。老班长拍了拍小战士的头,说道,“我是党员,这个秘密你一定要替我保密。”
后来有一天,老班长又去钓鱼,他们再也没有等到老班长回来。当他们找到老班长时,发现他已经饿晕在一个水塘边了。一个小战士拿起老班长的鱼钩,在水塘边静静的念叨着,“鱼儿,鱼儿,快上钩吧,救救我们的老班长。”
当他们把做好的鱼汤放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费力地睁开眼睛,小声的说,“别浪费了,没用了。”小战士哭着说,”不,老班长,你快吃下去吧”,老班长笑笑说,“离草原还有二十里地,剩下的事情就靠你们自己了。”说完后,老班长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
这个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也永远记在我的脑海中,伴随着我的成长,多少年过去了故事中的老班长依然活在我的心里。
仰望着这座高达36.88米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心潮澎湃。它寓意着三军主力于1935年8月进入草地,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碑顶上,三名红军战士不仅象征着三军巍然屹立,也犹如老班长带领两名小战士战胜死神的威胁夺路而出,走出草地。碑身上,是百岁老红军,开国中将、原济南军区司令员曾思玉的题词“红军精神万万年”以及相关的简介文字均以汉藏双语的方式展示于人,碑上所有人物雕像均为全铸铜。站在纪念碑前凭吊先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总会激起你一腔热血和满怀信心,感叹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英雄壮举。
而今若尔盖草原是一幅幅蓝天与白云相伴,牧民与牛羊相伴,美酒与歌舞相伴,心灵与佛国相伴的画卷。神奇的藏传佛教文化,古老质朴的藏族风情,如诗如画呈现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迷人的若尔盖草原仿佛就是梦幻中的佛国净土。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切希望与梦想,都包含在这片神奇的绿洲之上,珍藏于他们心中。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适逢川西藏族最隆重的插箭节。这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其寓义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将战争时使用的武器交给天神,以祈祷和平、安康、吉祥,所以插箭节都在各个村落最高的山上举行。因为这是与战争相关的节日,按当地习俗女人是不允许参加的。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英勇的将领为保护百姓战死疆场,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就地立山为神,并把他佩戴的箭插在山顶,以示祭奠,并企盼他的亡灵护佑百姓平安。每年前去祭奠山神的人们,都要为“保护山神”准备守护神山的兵器——箭,用它去和妖魔鬼怪作战,来保护当地的人民。久而久之,人们把五彩神箭作为供奉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插箭节”的名称。人们以五彩的箭垛作为供奉的象征,每年为这些“保护神”举行隆重的供奉仪式,插换新的彩箭。
行走在草原之上,在一片苍茫中耸立着一座箭台,祈祷的藏民将“龙达”撒向空中像雪花般飞舞又飘落下来,其含意是,好运像腾空而驰的骏马,威震山林的猛虎,展翅千里的大鹏,独霸长空的玉龙一样亨通。一时间,乘风而飘的“龙达”铺满山岗,蔚为壮观。人们围着箭台高呼“拉嘉罗”,再将箭类武器献给神灵求得庇佑……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凝眸间,一束光从天空投下如影如幻,使草原显得更加幽深悠远,而奔跑的牛羊如玉珠落盘,足够有魅力拔动你的心弦。此时此刻,举目四望,远山如黛,白云如莲。你会进入物我两忘的禅境,感受草原的博大与豪放,它以独有的个性和语言与这个世界交流,叙述它的变迁与发展。姿影婆娑下你会摁下相机快门,记录这瞬间美丽的故事,感叹“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草”的美景。
月色老街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习惯了时尚与新潮的包围,却逐渐忘记了“老”的存在,它们深邃、古朴、饱经风霜,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老街,是南昌人的根,体味老街,最适宜乘着月色。
当月上柳梢时,老街就像一位须眉皆白的长者,远离喧嚣,静静地看着你前来造访。你需要带着回家的心而来,你需要带着寻梦的心而来。
那青石板,木骑楼,雕栏花窗,深幽古巷,静心徜徉其中,古玩店,瓦罐米粉店,还有生米老街和书院街在悠长的岁月里浸泡了数千年,连呼吸都散发着历史气息。
推开那一扇扇古老的木门,光阴的故事扑面而来,或悲,或喜……
你可以走到绳金塔,抚摸那口古钟,用手指轻叩,那钟声似乎从远古悠悠而来,于朦胧夜色中,将满天星星点亮。
你也可以站在滕王阁上,体验背城临江,遥对西山,层台耸翠,翠入云霄的雄伟。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遥想当年这一带乃水上交通要道,一派繁华景象。
岁月无声,月光从时光的尘埃里漫上来,洒在万寿宫老街的青砖瓦上,叮咚作响,万寿宫,像隐隐约约的前世,门墙上的指示牌,正低诉着昨日的繁华与荣光,南昌市区万寿宫始建于312年的晋代,初为观,后皇室赐名为宫,经晋唐宋明代不断更名,到清朝顺治定名为万寿宫,沿用至今。万寿宫周边自古都是商贾聚集和文化交流之地,宋代有“千船万帆广润门”盛景,到了明清年代更是江南三大商贸中心之一。
随着旧城改造,万寿宫周边的十余条老街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值得欣慰的是这些老街又被划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其百年老宅老店与历史遗迹都将会得到整体保留。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注入了新时代的脉络,集商贸休闲娱乐,民俗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时间冲刷着人们的记忆,但在老街居民心里,每一条小巷,每一条小街,每一个画面都深藏着故事,从羊子巷,扁担巷、直冲巷、育婴巷、豆芽巷、朱紫巷、冻米巷、萝卜巷它们是南昌历史久远意义独特的小巷,记录了风云变幻的岁月,平民百姓的生活。
而南昌最悠久的小巷,应属戴棕巷,它南起章江路,北至叠山路,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如果你深究历史,会发现它是南昌最古老的小巷。相传晋代许真君头戴棕帽路过小巷时风将其帽子吹落于此,从此后人称此为棕帽巷。而“棕帽巷”作为区区小巷之名,能够穿越一千六百余年而流传保存至今不失为一种幸运。
一声吆喝打断了思绪“神头,在做西嘞!”南昌方言的尾音,在夜空中回响。这方言是老南昌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说的自然,听着亲切。
而在夏季,劳累了一天的老街人,就会呼朋唤友,在街边巷尾屋檐下的摊子上,店铺前摆上一桌,来个炒米粉,瓦罐汤,炒螺丝,炒猪肠,再叫上一扎南昌啤酒,几杯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先国际再国内,从单位到街坊邻居,老城历史,名人典故,都在他们谈资里,装在他们脑子里。说到兴奋处,个个眉飞色舞,这种习俗文化经过千年传承,早就渗透到了老街人的血脉里了。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接地气的南昌,一个铅华褪尽,古意盎然的南昌。
岁月静好,月光的清辉阻隔了周围不断长高的楼群。此时,你驻足耹听月夜下老街似乎睡着了,那呼吸声不疾不徐,从容淡定。
2023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请添加办公微信13681238889,将您的20首诗词(新诗共200行内)或3篇散文(共6000字内)、简介、照片传来。传前请仔细校对好您的简历和文字,确保准确无误。10月31日截止,依次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
联系电话:010-6868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