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报道 >> 阎海军《崖边农事》:一个陇西村庄里的二十四节气

阎海军《崖边农事》:一个陇西村庄里的二十四节气

2024-07-25 12:53:45
浏览量:

近日,非虚构作家阎海军新作《崖边农事:二十四节气里的村庄》在西安首发。《崖边农事》是阎海军继《崖边报告》后推出的又一部关注乡村发展、乡土文明的非虚构作品。

这本书聚焦于崖边这个渭水流域的小村庄。

不同于一般关于节气的写作总是描述的不违农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在崖边,干旱是常态。

阎海军开篇就写了这里的“旱海”:“每一处地方,都有沟壑,但很少流水。原来有水的河谷,也在渐渐干涸。渭河就在不远处,所有的沟谷都连着渭河,所有的沟谷滋养渭河的能力越来越弱,渭河也在逐渐逼近断流。没有水,也就缺了绿意。山峦多数裸呈赤黄,也有焦红、暗黛色。人在旱海,难有舒展。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每一天的农业生活都像战斗,一年一个周期,有时候会赢,有时候输得颗粒无收。”

这是陇山以西的大部分地区,秦汉以来经常简称陇西或者陇右。近现代以来,陇西的辉煌逐渐消逝于金戈铁马的历史烟尘,因为接近寸草不生的荒凉,这片区域响亮的称谓是定西、西海固。

而崖边,就在这旱海里。农人在这里因循节气物候,周而复始耕耘希望,定义着朴素的生存哲学。

2022年,阎海军开启这本书的书写计划,他以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活动互为经纬,力图用乡村生活图景记录下农业中国变迁的缩影,为那些已经消失的还有即将消失的庄稼和耕作方式,留下田野笔记。

阎海军感慨:“我曾在乡间生活到十七八岁才离开,按理,我是熟知农事的人。但是,当我提笔真正写一部关于种田的作品时,却陷入了尴尬。比如农具的使用、物候的把握、作物的特性,我其实并不精通。我幼时漫长的乡村生活,更多只是一个劳动的配角。重回村庄,我要找到老庄农人,他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农事劳动的史书。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整年的每个节气都在村庄度过。但这是比写作本身更难的事,因为工作原因,我无法抽身在所有的节气都去村里。今天见到的老人,能侃侃而谈庄稼的故事,过两个月再去,他已经离开了人世。”

陇西黄土高原,鲜有原始森林,山丘尽数做成了梯田。

《崖边农事》一书关心稼穑,“种谷必杂五谷,以备灾害”这种原始的农耕智慧仍在这里践行着。

《崖边农事》中,阎海军梳理过往种植史,“作为寒旱高原地区的村庄,成功种植过的作物种类还是比较丰富。按照收获季节,农人把高原上适种的作物分为夏粮和秋田。其中,夏粮包括冬小麦、春小麦、黑麦、扁豆、豌豆、蚕豆、黄豆、箭舌豆、三棱豆;秋田包括胡麻、莜麦、燕麦、洋芋、糜子、谷子、荞麦、玉米、麻子、高粱。村庄也有蔬菜种植,白菜、包菜、菜瓜、萝卜、甜菜、胡萝卜、葱、韭、蒜都能很好地成活。地膜诞生以后,农人又成功种植了黄瓜、茄子、辣椒、西瓜、西红柿。这些蔬菜水果通过采购菜苗移栽,有地膜保墒,成活率极高。”

农民的种植周而复始,一年都不敢耽误。

阎海军称这次写作“是一次抢救性的记录”,过去,村落缺乏识文断字之人,村落大都没有文献,只有活态传承的记忆。活态传承,久远的历史无从考证,可靠而具体的历史脉络,多停留在百年之内。人的记忆,在另一个百年到来时,就会被无情地覆没。

《崖边农事:二十四节气里的村庄》关注的时间跨度,集中在1920—2020年的100年内。这100年的时间中,工业文明对农业社会的改造、商业经济对熟人社会的塑形,达到极致。

在最近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中,阎海军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促进农业现代化,也是重要命题。保育农耕文明,传播乡村文化,开掘能够助益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文化资源,是自己过去多年一直身体力行的课题。中国农业起源于黄土区域,西安所在的关中是中国农耕文明集萃之地,选择在古都西安发布《崖边农事》一书,重温中国农耕文明,讨论农业这个既古老又需要提升的重要事业,具有非凡的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评价说:《崖边农事》一书的文字体现着沉浸而超脱的特性,海军的行文极其克制内敛,但他的每一行字都是充满深厚感情的;这本书具有立体多维坐标系的视阈与结构,他不是简单地写一个村庄微观的种田事,而是开合有度地梳理贯穿了农业史,甚至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史。

西安美院副教授张西昌说,《崖边农事》作为阎海军在自己的生养地——崖边村所进行的第二次“家乡作业”,他以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为纬,以中国当下农业生态为经,具体借用崖边村的人事为支点,描绘了一帧生机盎然却带问题意识和伤痛感的农事长卷。

阎海军为媒体人,非虚构作家,著有《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陇中手艺》《翻越陇坂:从东西互动到天下中国》《官墙里》等多部作品。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