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群|金龙贺岁
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作家简历
★
王冠群 字远航,1954年出生,辽宁省人,现定居大连,中共党员,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曾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译文2篇(英译汉)。科研成果曾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二等奖。近几年在书刊、报纸等上发表散文、小说30余篇,发表诗歌近200首,发表书法、绘画及篆刻作品近200幅。文学和艺术作品30余次在全国不同大赛中获奖。现为中国诗书画家网高级书画家,中国散文网会员、专栏作家,华夏开明书画院理事。中国百家文化网专栏作家、高级书画师、注册文艺家。北京国都墨韵书画院会员、理事。中国诗书画研究会诗词研究中心创作员、理事。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副理事长。
女 人
夫妻或恋人之间,有两种女人令我刮目相看。一种是在争吵之后,情急之下晕倒在地,表现出一个弱者,令人同情和怜悯,使男人不得不放弃尊严,改变主意;另一种是因男人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在盛怒之下,冲上前去,抽男人一个大耳光,随即摔门而去。遗憾的是这两种女人我均未曾遇到过。
晕倒者起码也要有条件,诸如身材窈窕、面色苍白、体质羸弱等。另外还要有受到强烈刺激,如惊吓、困苦及难堪等前提。而我妻虽够不上虎背熊腰,体壮如牛,但倒也算面色红润,肢体无疾,又无重大惊喜之事,说她晕倒于地着实无人可信。即便是有,也是佯而装之,即在情急之下,“嗝”一声仰翻于地不省人事,躲过窘迫或尴尬之时。将孰是孰非、恩怨情仇皆留给未晕倒的清醒者,一切待醒来再说。此乃明智之举实在是“高”,应该给她点个赞!“你太有才了!”
另一种是抽男人耳光者,想象中应该是颇有气势,直率而泼辣,够个女汉子,“真牛”!在电视剧中不只一次地看过,当女人伤心至极点,面对负心“狼”,挥舞手臂扇男人耳光的情景。但有者虽心含怨恨和委屈,以致急火攻心、怒气冲天,而扇耳光的姿态却依然妩媚婀娜,不失小女子的优雅。我妻时而也想模仿尝试,但,我始终没给她机会——吃鸡蛋拿苹果总是让她先挑;晚间下班她推门而入时,我已立于门旁守候,接包拿衣、问寒嘘暖,且饭菜早已做好。(我退休后,时常在家写点小文章等。她退休后,在一家门诊部上班。)她买了自己喜欢的什么东西,如数“报销”。妻常说自己是小鸟依人,而我却说她是老鸟作闹人。由此可见,她就是想扇耳光,也实在没有理由。
说心里话,我非常讨厌那些遇事“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女人。欣赏懂得自我克制、有涵养及善解人意的女人,尤其尊重与感激伴我度过苦日子;陪我共同走过坎坷的女人。这叫患难与共、不离不弃。我妻就是这样的女人。自1980年结婚至今,我们携手揽腕、风风雨雨、相濡以沫已共同走过43个年头。当我生病住院时,她彻夜不眠地陪伴着我、精心地服侍着我;当我工作和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她总是鼓励我不要气馁,不要怨天尤人,一切看淡些,微笑面对、从容前往……咬咬牙!挺一挺!也许明天就是灿烂的阳光。虽然有时观点不同、意见不一、也争吵过,但还是有分寸的,较有克制,没有隔夜仇。
我妻15岁就进部队当了兵,还是个孩子,特单纯善良。在我看来,她的人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从不掩饰什么,喜怒哀乐全都写在脸上,就像山里的小溪清澈见底,一目了然。换一句话说,或准确地说,有点儿“傻”,但傻得可爱。她整天不愁吃、不愁穿、没心没肺、无忧无虑。
妻子1969年末当兵入伍,第一个月发了6元7角5分(比男兵多7角5分卫生费)的津贴费。当时,乐得屁颠屁颠的,又恰逢春节进入倒计时,很想给家里做点儿贡献,以表孝心。于是,花3元2角买了一只烧鸡。香喷喷的气味沁人肺腑,馋得她直流口水,一个没忍住掰了个鸡腿吃——真香!还没吃够,接着又吃了个鸡腿。等回到家,一进门就嚷开了:“爸、妈、姑姑,我给你们买烧鸡了。”父母及姑姑自然都很高兴,夸她懂事孝顺。可姑姑打开包装一看,惊讶地喊道:“这孩子买的烧鸡咋没腿呀?”妻立刻感到脸上发烧,刷的一下窘得通红,吞吞吐吐地说:“那、那……是……洋鸡,不长腿。”
这是妻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她自己的故事。我听后,笑个不停,都快喘不上来气了,直呛咳,然后说:“你还好意思讲,看来真是个孩子,三岁的智商!”但,我们也有过几次忧愁或烦恼,有一天晚饭后,二岁的儿子与战友的孩子玩耍,相互打闹中,头的两只眉间处磕在了暖气包上,血流不止,儿子哭得都快没了气。我妻急得乱了方寸,不知所措,顿足捶胸地哭,仿佛疯了一样。我也冒了汗,手脚都不听使唤,大约脸上也变了色。惊慌中,战友猛然喊了一嗓子——“快抱孩子去外科门诊!”此时,我才醒过神来,立即抱着儿子往外科门诊跑……飞一样,双脚几乎都离了地!那速度快赶上博尔特了!
当时,外科门诊值班的是妻的战友李主任。他中等身材,看上去稳重而精干。他说不用打麻药,打麻药伤口不易愈合,且愈后瘢痕大。那就直接缝合吧。于是,让我紧抱儿子的头,他开始缝合……此时,儿子又痛又怕拼命地挣扎,哭声令人撕心裂肺,好像用刀子剜我的心一样。汗水和泪水浸透了儿子稚嫩的小脸。不巧,缝线打结时,系断了。正如雨天恰逢屋顶破,结果缝合三针,剜了四次。
回到家里,儿子很懂事,不哭了。还安慰妈妈:“妈妈不哭,我不疼了。”妻赶紧给儿子补水、喝奶、削梨吃。等我们忙活完了,已近晚间十一点了。我们临睡前,妻心痛地又掉了几滴眼泪。可躺下没几分钟,妻竟然打起了呼噜,很快进入了梦乡,估计打雷都不会醒。我心中暗骂——真是个没心没肺的女人,即使遇上天大的愁事也吃的香睡得着!难怪战友们说:“她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带好孩子?”而我几乎一宿没睡,翻来覆去,忧虑重重——担心儿子伤口感染或落下瘢痕……
如今,我们已步入古稀之年,夫妻之间相互包容、体贴更为重要。我认为,女人懂得自我克制,并非不会哭、不懂乐、不识人间烟火。而是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情绪,绝非肆无忌惮、刁蛮任性。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品行和做人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女人还是不至于遇事晕倒于地或扇男人的耳光。
我特别欣赏与敬佩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她对罗切斯特(简称罗)的爱情,并非将彼此悬殊的社会地位看得很重,而是处处显现出自尊自爱和自强。她面对豪门千金——骄横傲慢的情敌英格拉姆小姐时,毫不示弱、也不觉自愧不如,更未晕倒于地,而是自信与罗更为般配,更情投意合,终至击败情敌。当她们在举行婚礼时,突然得知罗欺骗了自己——他还有一位活着的妻子(已疯的女人)。但简.爱并未选择冲上前去抽罗的耳光,也没有含恨忍辱偷生,就此迁就凑合,而是选择维护个人的尊严,毫不犹豫地毅然离开。独自奔向依稀而渺茫的前程、未知的去向。更为可贵和值得赞叹的是,当简.爱日后成为富婆,而罗却由当年那个威风十足,家产过百万的富豪成为穷光蛋,且双目失明时,简.爱却毅然地又回到了罗身边,结成夫妇。这不是傻、亦非缺心眼儿。这是真挚的爱,难以割舍的情。
一个成熟的女人应该为自己心中的情感留有空间,像简.爱那样热情而沉静又不失原则;浪漫而又懂得自制。这样的女人才更有韵味,更值得去爱。
(2017年7月15日写于大连,2023年10月8日修改)
父亲结束了县医院没有眼科的历史
父亲和母亲都是内科医生,1970年春,为了响应党的“六二六”号召,他们参加了市里组建的下乡医疗队,带着我和姐姐举家下放到祖国最偏僻的农村,在内蒙古赤峰市(当时称为昭乌达盟)林西县五十家子公社安家落了户。医疗队与公社卫生院合并,父母继续当医生,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为当地百姓看病治病。
五十家子公社是一个半农半牧干旱缺水的地区,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加之贫穷落后,卫生条件极差,所以眼病患者屡见不鲜。特别是沙眼引起的合并症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还有白内障等眼病都急需医治。但当时连县医院都无眼科,公社卫生院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父亲萌生了在公社卫生院开展眼科,治疗老百姓眼疾的想法。他在当时既无技术又无设备的条件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于是,父亲写信请求沈阳的同学寄来了眼科书。从此,父亲经常晚上点着煤油灯(当时,当地没有电灯。)读到深夜,并照着书本在杀死的鸡鸭眼睛上反复练习手技,还自费购进了一些眼科器械。他首先开展了上睑内翻矫正手术,其效果甚佳,这更加坚定了父亲开展眼科的决心。他接着又进行了外眼手术和眼病的治疗,但还不敢贸然进行白内障等内眼手术。经多次写信联系和卫生院领导的同意、支持下,父亲别离家人到距五十家子公社350多里的翁牛特旗乌丹镇眼科进修了三个月。当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附属三院”医疗队下放到了那里。返回后,父亲正准备开展白内障等內眼手术时,县卫生局下调令,将父亲和母亲调到了县医院工作。
1973年金秋时节,父亲到了县医院后,他“马不停蹄”,起早贪黑立即组建了眼科。从此,结束了林西县医院没有眼科的历史。在眼科工作的近二年时间里,父亲作了百余例眼科手术,从未发生过差错和事故,使数十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其中年龄最小的仅5岁,年龄最大的达85岁。每当父亲打开患者眼睛上的纱布,看到失明多年的患者重见光明时,其心情无比激动和喜悦。有的患者激动的居然失声大哭,同时双手紧紧地握住父亲的手反复不停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感谢人民的好医生……”
后来,父亲又被调到内儿科,任科主任。内儿科是大科,设有55张床,其病人多,常年超负荷工作,经常夜里在睡梦中被医生或护士来家叫醒,去解决急症、重症病人。就这样,父亲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团结一致,以患者为中心,全力以赴为患者服务,抢救了许多急重症病例,并使其康复出院,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时光无痕,岁月有声,一晃,53年过去了。如今,父亲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于2018年3月17日去世,享年90岁。),然而,他那全心全意、无怨无悔地为患者看病治病的高尚美德,他那正直善良、谦和宽容、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行,他那孜孜不倦、刻苦专研、勤奋好学、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心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3年10月修改于大连)
我与父亲比赛
父亲虽然已经离开我们5年多了,但我非常怀念与父亲晚年相伴的那些日子。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眼前闪现。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对我的养育之恩和其美德。
父亲是一名医生,1990年离休后,又先后受聘于几家医院出专家门诊,直到75岁才回家休息。但他并没有停歇,始终抱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继续为周围居民义诊和讲解医学科普、养生保健等知识。此外,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和写文章。他每年都有三四十篇文章“亮相”于多种报刊上。其内容大部分是养生保健,往事回顾及人生感悟等类的文章。还写出10万余字的《逆顺从容》一部书。
2013年,父亲过85岁寿辰时,我儿子送给他爷爷一台笔记本电脑作为祝寿礼物。父亲非常高兴,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每当我儿子来家时,父亲总是缠着孙子问东问西,向其孙子学习如何使用电脑,我儿子就手把手地教他爷爷。有时,儿子也表现出不耐烦,我就批评儿子:“爷爷年龄大了,记忆力不比你们年轻人,你要耐点儿心,多重复几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还真有个“拼劲儿”,不服老、不退却。这种活到老学到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不到一周的时间,父亲竟然初步掌握了电脑的使用。此后,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及图片,都是父亲自己在电脑上敲出来并通过电子信箱发出去的。
我也是一名医生,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也喜欢写点什么或搞点书法绘画、篆刻等内容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快乐,并时常将其发表于报刊上。一开始,都是父亲给我往电脑里输入编辑并发送。但由于每天需要输入的文章及图片较多,工作量颇大,所以必须得“排队”。有时好几天也轮不到我。更主要的是,我念及父亲偌大年纪,不忍心看他每天如此辛苦劳作,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有间歇)。于是,我要求代替他操作,但父亲不同意。起初,我还傻乎乎地认为父亲是想多练练电脑的操作。后来,我才弄清楚,父亲是怕我操作不当,导致电脑出故障而误事。哈哈……真是老小孩儿,“小心眼儿”。其实也难怪父亲这么想,因为每次电脑出故障,父亲总是心急如焚,看他那焦急的样子是一刻也不想等。于是,父亲立刻打电话叫他孙子抽空来家解决。有一次,我儿子因工作忙一时回不来,我又不忍看父亲如此焦急不堪的样子,就抱着电脑到社区找工作人员帮忙修理。而父亲非要跟我一起去,其目的是想学学如何排除故障。因此,父亲从不让我碰他的电脑,认可自己辛苦受累。于是,儿子决定再给我买一台笔记本电脑。2017年1月,我有了一台自己专用的电脑。
从那以后,父亲每天继续在南屋敲电脑,写文章或上网看新闻、查资料;我时而在西屋打电脑。你敲我打,各干各的,互不干扰。有时,我们也相互交流,比如: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是否正确合理,用词造句及语法等是否准确规范,标点符号应用的对错等。但时而意见也不尽一致,也发生过争执:父亲认为我写的文章有时“阴阳怪气”或跩跩乎乎(指写文章故意用文言或生僻的字眼儿,以显示自己有学问。)。而我却认为父亲的文章大部分趋于格式化,显得太正统平淡,缺乏幽默感。某一天,父亲突发奇想,说道:“如今,你也有了自己的电脑,不妨我们比赛吧?看谁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多。”我说:“好!”于是便拉开了“大赛”的序幕。
自2017年1月到9月,89岁的老父亲于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共29篇。而64岁的我于不同报刊上发表文章仅4篇,发表书法、篆刻作品共15幅(或枚),三项加一起也不及父亲的多,结果我败下阵来,并输得心服口服。
工作40多年退休了,步入了老年,少了喧闹,少了赞美和掌声,再也感受不到吹捧的肉麻。然而,正是因缺少了这些“热闹场面”的干扰,才不必再去心不由衷地迎合什么,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不再为那些肉麻的吹捧而厌恶。生活归于平静和轻松自在,心里的空间变大了,正如“花开花落由它去,云卷云舒任自便”,在平静中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喜欢什么就干点儿什么。咱不图名也不图利,只求心情愉悦,过得充实,活得健康。
人生旅程就好像一本厚厚的大书,步入老年就是书的尾声。而尾声部分往往才是最精彩、最令人动容、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因此,爱好不妨多一些,社会活动的圈子大一些,多交益友,多做善事,多读书,常看报,不远离群体与社会。
我家每年订阅报刊多时可达十五、六份,藏书五千余册。我与父亲(在世时)除了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这些报刊与书堆里。父亲常说:“每天感觉过得太快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他总是从早忙到晚。我认为这就是快乐和充实,并且给人生的暮年增添了一道炫丽的色彩,画出了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画卷。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面对人生晚年;从新的高度来欣赏人生暮年色彩——夕阳无限好,暮色更从容!
(2017年9月17日写于大连,2023年10月9日至12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