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一九七五年生于陕西绥德,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导弹和向日葵》《上尉的四季》、小说集《沉默的中士》等。曾获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人民文学新人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十月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记者:您开始小说创作的动力或者灵感来源于哪里?
王凯:在我的感觉中,每一篇小说是否开始,标准就是关于这篇小说的念头是否能在我脑海里长久地盘旋不去。如果这个念头出现不久就消散了,那也就没必要去写它了。真正很想去写的小说在没写之前往往都成了自己的一件心事,我不把它写出来它就会一直在那儿晃着,让我心神不宁。到了这个时候,我就得开始想办法把它写出来,或者说把它解决掉。
记者:自己作品中有哪一部,因为创作过程之难忘,让您对其有特殊的感情?
王凯:我要说是《荒野步枪手》的话,可能有人会说因为这部中篇获了奖,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跟它获奖确实没什么关系。因为小说里写到的大部分的生活细节,都来自我二〇一九年冬天去内蒙古草原的训练基地参加演习的经历。那几天我们跟战士一起住在卡车上,真是受了一番罪,主要是草原的冬天太冷了,想喝口水得提前把矿泉水瓶塞在睡袋里,不然它就是一坨冰。当时并没有想过要写一篇小说,想的只是赶紧结束演习好去抱着暖气包喝杯热咖啡。但是那几天在荒野里的日子实在过于深刻,以至于觉得不写一篇小说都有点对不起自己,所以我开玩笑说这是一次“报复性写作”。我在小说里写了当时的冷、当时的风、当时的天空,以及荒原、冰冷的卡车和步枪,当然也有战士们冻裂了的手和红扑扑的笑脸,就连小说里面那个长长的物品清单也是完全真实的,因为那就是我去基地之前记在自己手机备忘录里的。可以说,这篇小说完全是自己被生活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印记,带有强烈的突然性,所以写作时也带着一种跟以往不同的感觉,令我永远难忘。
记者:请描述一下您与现在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关系?
王凯:我三岁的时候跟母亲和姐姐随军去了河西走廊的军营,一直到二〇〇四年才来到北京。当时得到的通知是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学习三个月,可是后来阴差阳错就留在了北京,到现在也快二十年了。北京当然是座很不错的城市,但我一直感觉对这座城市还有些陌生,或者说,心里面始终有种疏离感。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到今天进到商场或者人很多的地方还会感觉很不自在。也许是因为北京太大了,而大多数地方都与我无关,不像在戈壁滩,你一抬眼就能看见远处的龙首山,看见远方的地平线,它们在你的视野里,那它们就属于你。所以我的小说直到今天还都是那些戈壁军营故事,只有写到那种辽阔之地,我才特别有感觉。当然,这也是我写作的局限,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试着去理解和书写有关城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