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西篱:论《赵佗归汉》:历史叙事的深度剖析与文学价值探寻

西篱:论《赵佗归汉》:历史叙事的深度剖析与文学价值探寻

2025-01-13 12:37:02
浏览量:
        张况是著名诗人。和大多数不倦地表达自我的诗人不同,他创作了很多呈现和讴歌中华文明的史诗。而五卷本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的出版,更是令人惊讶、惊艳。历史小说作为文学与历史的交融产物,承载着传承文化、展现时代风貌的重任。《赵佗归汉》聚焦于秦末汉初这一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以赵佗的传奇人生为主线,深入刻画了岭南地区的发展变迁以及民族融合的壮阔历程。这部小说不仅填补了岭南历史题材在长篇小说领域的空白,更以其恢宏的叙事、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岭南历史研究中,赵佗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南越国存续近百年,对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赵佗也因此被誉为“岭南人文始祖”。《赵佗归汉》的出现,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那个神秘时代的大门,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岭南历史的源远流长。
《赵佗归汉》继承了传统历史小说注重史实、情节跌宕的特点,同时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叙事技巧与人文关怀。它既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在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之间寻得精妙平衡,为同类题材创作树立了典范。

         一、历史溯源与背景铺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彻底重塑了华夏大地的政治格局。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根基,在政治上推行“三公九卿”制,构建起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于地方实施郡县制,强化对广袤疆域的管控。同时,文化领域“书同文”、经济层面“统一度量衡”等举措齐头并进,力求全方位消除地域差异,促进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筑牢基石。
         然而,秦始皇的雄图霸业并未就此止步。在南方,百越之地虽地处偏远,却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成为秦朝向外拓展的关键目标。秦始皇先后两次派遣大军南征百越,将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疆域。秦末大乱之际,赵佗审时度势,封关绝道,保境安民,避免岭南卷入中原战火。随后,他趁势兼并桂林郡与象郡,在番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致力于发展本地经济,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技艺,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生产力提升。在文化上,他鼓励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使得岭南文化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融入了诸多中原文化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西汉建立初期,刘邦鉴于天下初定,采取怀柔政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劝说赵佗臣服汉朝。赵佗深明大义,欣然接受汉朝册封,南越国由此成为大汉藩属国。刘邦驾崩,吕后掌权,汉越关系急剧恶化。赵佗为维护南越国利益,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双方剑拔弩张。数年后,汉文帝刘恒即位,重拾怀柔策略,再次派遣陆贾安抚赵佗。赵佗有感于汉文帝的诚意,顾全大局,最终回归汉朝怀抱,南越国再度成为汉朝藩属国,岭南地区重归大一统格局,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续写了新的篇章。这一秦汉交替、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构成了张况《赵佗归汉》波澜壮阔的时代底色,为故事的展开铺就了雄浑的历史舞台。
         岭南北枕五岭,南濒大海,山川纵横,地势复杂多样,既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又有肥沃富饶的冲积平原,还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为多样的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繁衍提供了天然温床。百越等诸多古老民族部落各具特色,语言丰富多样,风俗迥异。张况在小说中将岭南地区的独特风貌巧妙地融入情节之中,使之成为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构建起一幅层次丰富、多元立体的历史画卷。

         二、历史形象的鲜活重构

         赵佗出生于秦地钜鹿郡东垣县仙霞村,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勤勉,其成长历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也铸就了他坚毅果敢、睿智豁达的性格特质。他“总角之龄,即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中通权变,熟识诸子百家,谦恭审慎,应付裕如”,九岁时随李斯入京,成为秦王嬴政的磨墨书童,浸润数年,研读各类经典藏书与诸子百家之学,开启了对宏大历史格局与深邃政治智慧的认知之门。秦王嬴政扫六合的统一战争中,赵佗身为侍卫,近身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权谋的较量,深刻领悟到决策正误对国运兴衰的重大影响,也促使他在日后行事中愈发审慎,懂得权衡利弊。
         南征百越是赵佗人生的关键转折点。瘴气弥漫、地形复杂、百越部落顽强抵抗,秦军伤亡惨重。困境下,赵佗初露锋芒,他极力倡导“和辑百越”策略,以怀柔之策安抚当地民众,为后续秦军站稳脚跟埋下伏笔,也彰显出他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与仁善之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思考统治的长治久安。
         随着对岭南了解渐深,赵佗愈发融入这片土地。他历任龙川县令、南海郡守等职,躬身治理地方,深入民间了解百越族风俗民情,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与百姓同甘共苦。在此过程中,他不断调适策略,推动中原农耕技术与百越渔猎、采集传统相结合,促进岭南经济发展;鼓励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相互交融,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倡导包容共生,化解民族隔阂。历经岁月磨砺,赵佗从初出茅庐时的青涩侍卫,成长为坚毅睿智、心怀苍生的一方领袖,其性格在血与火、汗与泪的交织中完成了华丽蜕变,为日后南越国的建立、发展与稳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佗在岭南地区的政治作为,充分展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深厚的民族情怀。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赵佗毅然封关绝道,避免岭南卷入战火纷飞的战乱漩涡,趁势兼并桂林郡与象郡,建立南越国。在内部治理上,赵佗摒弃征服者的傲慢姿态,主动融入百越社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百越首领结为盟友,迎娶越族女子荔女为妻,通过联姻加固民族情感纽带。在政治架构上,赵佗大胆启用百越族贤能之士。在文化交流层面,赵佗鼓励中原移民与百越族相互学习,促进双方文化的繁荣共生,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风貌。
         小说中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张况也不吝笔墨对其进行了别样的解读,宛如一轮高悬苍穹的烈日,散发着耀眼光芒,其雄才大略与霸业雄心贯穿小说始终,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勾勒出雄浑底色。
         嬴政自即位之初,便心怀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志。他以虎狼之师、雷霆之势开启统一六国征程。统一六国后,嬴政的霸业目光旋即投向南北边疆。他深知,岭南地区广袤富饶,战略意义非凡,若能纳入版图,将极大拓展帝国疆域,打通海上贸易通道,为帝国发展注入新活力。其开疆拓土之举,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影响深远。在小说中,秦始皇并非遥不可及,作家以细腻笔触深入其内心世界,展现出人性多面的复杂特质。嬴政用人之道别具一格,既具唯才是举的开阔胸襟,又有洞察人心的敏锐眼光。于亲情层面,他内心矛盾纠葛。对长子扶苏,他寄予厚望,为了栽培他让他日后能继承大位,不惜让他随大将军蒙恬去戍边历练本领;对幼子胡亥,宠溺之情溢于言表,以至于胡作非为的胡亥最终误国亡国。及至扶苏悲愤自刎,帝国传承瞬间崩塌,其人性弱点在权力交接的生死关头暴露无遗,扶苏之死,大秦之亡,着实令人唏嘘。
         此外,小说中的配角们也宛如繁星点点,光芒各异,勾勒出了那一时代的细腻纹理。
         相邦李斯对局势的洞察、对权谋的深谙,为赵佗日后成长为一方雄主点亮智慧灯塔,他的存在串联起大秦帝国朝堂与岭南边地,成为秦帝国权力中枢与边疆开拓的关键纽带。佞臣赵高同样身处权力核心,却以狡黠阴鸷之姿,将历史引入暗流汹涌的深渊,是秦朝速亡的关键推手,也为赵佗及南越国的命运转折埋下沉重伏笔。老将任嚣久历沙场,深谙兵法韬略,赵佗在其麾下,耳濡目染学习到行军布阵、治理军队的要领,任嚣对赵佗赏识有加,悉心培养,委以重任,他以生命为薪火,点燃了岭南地区在乱世中独存发展的希望之光。温婉坚毅的越族女子荔女,与赵佗相知相恋,以柔情化解文化隔阂,成为民族融合的民间桥梁;忠勇憨厚的秦军将士陈文、陈武、李勇等人,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为守护岭南挥洒热血,展现底层将士质朴的家国情怀;狡黠多谋的南越谋士兼重臣吕嘉,在南越国后期政治风云中翻云覆雨,折射出权力斗争的复杂诡谲。这些人物各自背负着时代的烙印,怀揣欲望与挣扎,他们的命运交织碰撞,或助力、或阻碍赵佗和南越国前进的脚步,于细微处丰富了故事层次,使该小说所描绘的历史不再是宏大叙事的单调奏鸣,而是一曲多声部的雄浑交响。

         三、历史故事的精彩演绎

         从时间维度看,该作品上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金戈铁马,详述其横扫六合、建立大秦帝国的赫赫武功,展现出华夏大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磅礴历程。空间上,小说视野横跨中原大地与岭南热土。张况细致刻画了秦汉交汇时期岭南各部落的分布、风俗,从神秘的祭祀仪式到独特的建筑工艺等,都有独到描写,让岭南这块远离中原的土地跃然纸上。而秦军南征、赵佗治越等故事情节,又巧妙地将中原与岭南紧密相连,展现出不同地域在政治、军事、文化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发展,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历史空间架构。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中,张况并未忽视细节的力量,而是通过对战争、日常生活、小人物等诸多细节的精心雕琢,赋予故事鲜活的生命力,衬托营造出强烈的历史真实感与人物立体感。
         首先,张况对战争的描写堪称一绝。“秦军士卒们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似有千钧之重,草鞋被粘稠的黑土裹住,拔起时发出‘滋滋’声响;雨水顺着头盔淌下,模糊了视线,却不敢抬手擦拭,只因前方百越勇士的利箭随时可能呼啸而至。”这般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战争的艰辛、残酷毫无保留地呈现。同时,对战术运用、兵器交锋细节的刻画,如赵佗指挥部队利用地形设伏,秦军弩箭与百越标枪的对抗,既展现出军事智慧的较量,又凸显不同民族战斗风格的差异,使战争场景栩栩如生,真实可触。
         其次,日常生活细节往往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张况如此描绘彼时的岭南百姓生活:“清晨,日光透过薄雾洒在百越村落,竹楼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升起,妇女们身着色彩斑斓的筒裙,结伴走向溪边,手中木盆盛满衣物,相互嬉笑打趣;田间,男子们吆喝着水牛,扶犁耕耘,泥土翻开,散发出清新气息,孩童们在田埂奔跑嬉戏,追逐着色彩斑斓的蝴蝶”,一幅充满生机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尽显岭南大地的风土人情。而赵佗与越族女子荔女的相处细节也颇为真实可信,如二人围坐火塘,女子用不太熟练的中原话讲述部落传说,赵佗微笑倾听,偶尔插问几句,眼神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文化的好奇与尊重,民族融合的温情悄然流淌。
         此外,在书中,冲突与悬念宛如紧密交织的经纬线,编织出扣人心弦的故事锦缎,持续牵引着读者的好奇心。战争冲突是其中最为浓烈的一抹色彩。秦军南征每一场战役都惊心动魄。丛林中,百越勇士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设伏突袭,利箭如雨,秦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战斗激烈胶着,“血浸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的惨烈画面跃然纸上,笔者读到此时揪心不已。
         权力冲突也是书中常常涉及的内容。秦朝朝堂之上,暗流汹涌澎湃,李斯、赵高两大权臣为争夺朝政话语权各施权谋,围绕秦始皇、秦二世的决策核心展开激烈角逐,每一次朝堂交锋、政令颁布,背后都隐藏着权力的博弈,其结果左右着赵佗及南越国的命运,使读者仿若置身于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中心。
         而情感冲突,则犹如细腻的丝线,穿梭于故事纹理之间,为紧张情节添一抹温情与挣扎。赵佗与越族女子荔女倾心相恋,却因民族差异、政治局势面临重重阻碍,数次濒临破碎边缘,让读者揪心长叹。又如被迫从军的双胞胎兄弟陈文、陈武与赵佗的两位双胞胎表妹凤娟、凤媚伏脉千里的爱情故事,铺排得着实巧妙,也感人至深。再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旧六国交界的集市上使用六国货币交易时的争吵乱象与矛盾设置也很巧妙,这也是为何最终促使秦始皇下决心要实行“统一度量衡”的内在缘由。小说对秦始皇平定百越后为何设置南海郡,将茫茫南海框定在大秦帝国版图的情节设置也属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四两拨千斤一般,谈笑间就将秦皇广有四海、南海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说得如此通透。这当然是小说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诗歌跳跃的意象异曲同工,张况善于设置悬念,且往往是神来之笔,如影随形地贯穿故事始终。例如秦始皇驾崩前夕,遗诏内容成为谜团。后续赵高弄权、秦朝大乱皆由此发端,引发读者对历史走向的强烈好奇。又如赵佗在汉越交恶、称帝抗衡后,面对汉文帝的怀柔招抚,内心犹豫不决,何去何从?这一悬念使读者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沉浸于历史抉择的紧张氛围难以自拔。赵佗归汉之路荆棘丛生、波澜起伏,其间阻碍重重,内心挣扎不断,情节波折丛生,充满了戏剧性张力,也让读者深刻领略到历史进程的曲折艰辛与英雄人物顺应大势的果敢担当。

         四、历史底蕴的深刻承载

         《赵佗归汉》所描绘的历史画卷中,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初次碰撞激烈而震撼。语言上,中原雅言与岭南百越民族复杂多样的方言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在一次秦军征集民夫协助修筑工事的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百越民众误解其意,以为秦军要强征劳力、抢夺物资,顿时引发轩然大波,双方剑拔弩张,局势一度失控。习俗方面,中原遵循儒家礼教,百越民族崇拜自然神灵,秦军将士初见百越祭祀场景,认为其“野蛮”“未开化”;百越民众面对秦军的异样目光,觉得自身信仰遭受亵渎,由此滋生诸多矛盾。政治制度层面,中原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层级分明、管理精细;岭南百越部落则多以部落联盟形式存在,首领依据传统习俗与威望统领族人,决策相对分散、灵活。秦军试图将郡县制强行植入,引发百越部落首领的强烈抵制,基层治理陷入僵局,为这片新拓之地的稳定发展蒙上厚重阴霾。
         面对激烈的文化碰撞,赵佗积极探寻融合共生之路,大力推行“和辑百越”政策。政治上,他大胆启用百越族贤能之士,使政令能够贴合实际、深入民心,既尊重了百越民族的自治传统,又将中原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实现了制度层面的优势互补。文化交流亦是如火如荼,中原的音乐、舞蹈与百越的民谣、鼓舞相互借鉴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岭南艺术风格,宫廷宴会上既有悠扬典雅的中原雅乐,又有热情奔放、节奏明快的百越歌舞,雅俗共赏,展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魅力。通婚现象日益普遍,血缘纽带的联结使得两个民族的心愈发贴近,中原的父系家族观念与百越母系氏族遗风相互交融,形成了既重视家族传承、又尊重女性地位的新型家庭伦理。
         我们看到,《赵佗归汉》中大一统观念贯穿始终,熠熠生辉,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磅礴力量。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历史的深邃长河中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部落联盟在面对生存挑战时,逐渐凝聚形成初步的统一意识。至秦汉时期,大一统观念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秦始皇终结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纷争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赵佗作为这一历史传奇的核心主角,其一生便是对大一统观念的生动践行。他初入岭南,高瞻远瞩地推行“和辑百越”政策,背后蕴含着他对大一统真谛的深刻领悟。在他的努力下,中原文化如涓涓细流,润泽岭南大地,铁犁牛耕带来农业生产飞跃,汉字书写传承知识智慧,礼仪规范塑造社会秩序;百越文化中的独特技艺、民俗风情,亦为中原文化注入新鲜活力。秦末乱世,生灵涂炭,赵佗深知岭南地区历经艰辛开发,已初绽文明曙光,若陷入战火,百姓必将遭殃,多年融合心血亦将毁于一旦。待局势稍稳,他又顺应时势,在汉朝国力恢复、民族统一大势所趋之际,毅然回归汉朝怀抱。小说中诸多细节,更是将大一统观念渲染得淋漓尽致。如赵佗在南越国大力推广中原礼仪,礼仪规范成为凝聚人心、强化认同的精神力量;民间街巷,中原移民与百越百姓共度传统佳节,春节时的张灯结彩、端午的龙舟竞渡,在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大一统的家国情怀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这些细腻描绘,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大一统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强大向心力,历经沧桑而矢志不渝,穿越时空而熠熠生辉。

         五、与同类历史小说的比较

         文学史上,历史小说浩瀚如烟。与一些聚焦于中原王朝内部权力更迭、帝王将相纵横捭阖的小说不同,《赵佗归汉》将目光投向岭南,以南越国的兴衰历程沧桑巨变为蓝本,展现出秦汉之交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区域变迁与民族融合。
         相较于孙皓晖以宫廷权谋为主线的《大秦帝国》,张况的《赵佗归汉》着重刻画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政治谋略、军事征伐,将叙事重心移至岭南,从赵佗这一人物切入,深入挖掘南越地区在秦朝末年至汉朝初期的独特发展轨迹,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岭南历史底蕴的新窗。
         与黄晓明、陈道明主演的侧重展现汉朝盛世风貌、歌颂帝王伟业的电视连续剧《大汉天子》相比,张况的《赵佗归汉》未将笔墨局限于汉朝宫廷的繁华与天子的雄图,而是以小人物赵佗的传奇一生为镜,折射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从底层视角见证历史的曲折前行。这种以小见大、兼顾边缘与中心的选材视角,赋予作品别样的厚重感与人文温度。
         在叙事上,《赵佗归汉》将传统章回体与现代叙事手法精妙融合,展现出独特魅力。传统章回体的架构,为故事增添了古朴韵味与历史厚重感,现代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故事节奏张弛有度,多线叙事并行不悖。在讲述赵佗治理南越国的同时,穿插中原局势变化,通过场景切换、视角转换,将不同时空的故事紧密相连,既拓展叙事广度,又深化历史内涵。
         与一些追求极致写实的历史小说相比,张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古汉语书写能力为根基,对可考史实严谨还原,《赵佗归汉》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大胆虚构,拿捏精准,如秦军南征路线、岭南郡县设置等细节,有据可依。人物心理、日常对话等方面合理虚构,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生命力,例如赵佗与越族首领的密谈,虽无史料记载具体内容,但通过合理想象,展现双方为民族融合的权衡与努力,让历史场景真实可感,实现写实与虚构的完美平衡,为同类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参考范例。


         六、结语
         著名评论家李建军说过,一部小说的价值,主要决定于它的美感强度和思想深度。无疑,张况的《赵佗归汉》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卓越文学价值的鸿篇巨制。在人物塑造上,它打破常规,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叙事和结构方面,雄浑壮阔又不失细腻温情。全景视野下,秦汉交替的历史进程如长河奔涌,从中原到岭南,政治更迭、战争硝烟、文化碰撞尽收眼底;细节雕琢处,战争的残酷、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跃然纸上。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冲突悬念丛生,从南征百越的激战、权力核心的争斗到情感世界的纠葛,归汉之路更是曲折回环,外部局势风云变幻,内心挣扎扣人心弦。张况创作了一部好作品,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史诗。小说以文学之笔绘历史长卷,集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于一身,是对岭南历史的深情回溯,为民族精神溯源,持续引发我们对历史、文化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
         

西篱,本名周西篱,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