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深海夜航》:在封闭与对话中重新认识深不可测的关系

《深海夜航》:在封闭与对话中重新认识深不可测的关系

2025-05-07 16:07:55
浏览量:

1981年,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开始合作一个名为《海上夜航》(Nightsea Crossing)的行为艺术作品:两人在表演期间斋戒,每天坐在桌子前,凝视彼此8个小时。从1981年到1986年,他们断断续续彼此对视了90天,场地遍及全球各个城市:墨尔本、悉尼、柏林、科隆、阿姆斯特丹、多伦多、赫尔辛基、纽约、里昂……

2020年3月2日,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期间,阿布拉莫维奇一生的挚友、曾经的爱人和艺术合伙人乌雷因患癌症去世。2020年5月29日晚8时许,当身处纽约的阿布拉莫维奇在清华美院主办的在线讲座中讲述“情人·长城”项目的同时,乌雷的葬礼正在千里之外举行。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从山海关出发,乌雷从嘉峪关出发,两人沿着长城相向而行,经过90天(与他们表演《海上夜航》的天数相同)的跋涉,他们最终在陕西省神木县二郎山会面,同时宣告分手。在这个讲座中,阿布拉莫维奇选择了“能量”“呼吸”等词语比喻了他们创作的过程。

——很难说不是以上的信息刺激或促动了朱文颖《深海夜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这部小说的写作。也许,作者正是通过对于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二人行为艺术作品,以及她关于二人亲密关系的分析与解读,获得了创作灵感,从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体或者说叙述方式,通过对于像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美术史、音乐史等知识性材料的堆积与讨论,作者试图深入探讨不同的人之间(特别是一对一的男与女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能量的交换与强弱对比、变化以及互相关系的制约与平衡等问题。实际上,可以肯定的是,这篇小说的题名《深海夜航》,就来自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同名行为艺术作品,或可以认为就是对于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作品《海上夜航》在文字方向上的重新思考与再深入。

小说中反复出现了如下一些空间:蓝猫酒吧、墨西哥城机场、雪峰寺,以及关于王安忆《我爱比尔》、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肖邦的钢琴曲、电影《爱尔兰人》、箱庭游戏(沙盘游戏)、易经等文学艺术作品、文化符号或行为活动的讨论,无不带有神秘主义和玄学的气息。在一场又一场空空如也的对话(而不是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静默中的对视)中,小说体现出了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作者建构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场域,但是又通过文中摘引的词条等勾画了门窗与钥匙,等待读者去发现或撷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却又是开放的。小说的结尾,得了自闭症的家家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说话,如果再联系小说中逐渐引起读者注意的传染病(大流行病),很难说这不是一个彼时疫情背景下的巨大隐喻。他(“他”究竟是谁?)在决定打开自己的时候,他的能量是什么样的?他会带来希望,还是另一场让人惴惴不安的灾难?也许,这是作者和读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小说中引用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英]韦科斯特著,闫木子译,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中的一段话(作者朱文颖在引用时略有改动):

阿布拉莫维奇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让乌雷帮她剪头发。久坐不动时,一个念头突然在她脑海中浮现:徒步中国长城是一件事,但他们更想把在沙漠中持久静默的经验带到行为艺术中。他们探索关系的系列行为艺术带有激烈的戏剧性,即将告一段落。通过激烈的行为创造出强势的场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他们想看看身体上保持静默,仅用思想是否仍能赢得空间和观众。他们意识到,表现在场的最简单的方式是面对面坐在那里,盯着彼此的眼睛,一动不动,就像没有情绪的艾耶斯岩石。他们之间的桌子标志出他们交换能量的空间。这就是《海上夜航》。(参见《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第134页)

也许,这正是《深海夜航》的读者可以进入这部小说的一扇门。在全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禁足所带来的巨大静默与停顿时,作者用细致幽微的笔触,呈现出了那些不得不困于某地、或久坐于某处的人们,他们虽然从未想过要在静默中对视并思考,却也在一场场不得已的形而上对话中,重新探索并定义了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读者的我们会意识到,即使是在这样的受困中,即使我们是被动地面对着这样的困境,自我也必须回应他者的召唤。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