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春人物
当代作家 康火南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简历
XIN CHUN REN WU JIAN LI
康火南,笔名康默,福建省漳州市农业农村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福建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农业、农村类专著、科技类图书7部,儿童文学13部,散文、小小说选集各1部;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省部级优秀作品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多项。获中国散文网2024“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第四届“三亚杯”当代华语文学大赛金奖;科学小品及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知识就是力量》《新民晚报》《厦门日报》《福州晚报》《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等报纸及网站刊发。
作 品 年 刊
ZUO PIN NIAN KAN
军营村散记
一生与“三农”结缘的我,虽身居高楼林立的城市,却依然忘不了农村广阔天地泥土的芳香,忘不了行走田间地头的乐趣,忘不了与农人结下的情意绵长。军营村地处鹭岛早已闻名遐迩,一听说孩子一家要到山村度周末,我立马拉上老伴随车同往。
春风荡漾的周六,我们离开了喧嚣的闹市,小车行驶在盘旋的山区公路上,一路重峦叠嶂,渐往渐高,有种“扶摇直上九重天”的感觉。60多千米的路程,耗时1点40分,山巅上视野开阔,陡坡尽头道路平坦。一块花岗岩巨石镌刻着“军营村”红字的村牌立在路边。
军营村地处同安区莲花镇境内,平均海拔900多米,与著名铁观音茶区安溪县大坪乡接壤,面积12平方公里。这里便是厦门市距天空最近的村庄了,天蓝地阔,孙儿拍手欢叫,“我好想伸手摘片彩云擦汗呢。”
进村举目四望,眼前似摊开一轴水墨画,茶园层层叠叠如天梯耸立云端,老茶树吐新绿,一派丰收年景。小桥流水,林茂竹翠,一条九龙溪横穿整个村庄,幢幢新楼高低有序排列两旁,时有鸟唱,犹如桃源之境,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夜晚,我们住进一家三层楼房依山傍溪的民宿,设备齐全,服务到位,一点不亚于城里的酒店。热情的女主人眉清目秀开口就带笑,围起蓝色角巾,戴一顶白色厨师帽,亲自下厨做了一桌特色农家菜晚餐,有适合老年人的单季红米粥、焖红薯等杂粮。农家菜有爆炒草鱼片、油炸泥鳅、里脊肉丝瓜汤等,有荤有素,汤汤水水,别有一番风味。
夜幕降临,凉风习习,乍寒还暖,夜里温度与厦门岛内相差10度,特别适合避暑。这时路灯、霓虹灯、彩灯齐放,山村如同白昼。饭后一家人漫步在水泥大道,尽享天伦之乐。村中心广场有一个戏台,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文艺演出,既有外来文艺队伍,也有本地南音和歌仔戏爱好者。当晚7点举行主客联谊晚会,有声有色,尽显地方传统文化色彩,热闹非凡,孩子们留下来凑热闹。老俩口从广场返回住处时,高老板已在大堂摆开茶具,烧着水,准备泡工夫茶了。先一步入座的是一位台胞郑老先生,来自桃园县,也是今天上午入住的客人,他正咨询主人,问:“军营堡,啥时改为军营村啊?”
“军营堡是老村名,改革开放后才改为军营村。”主人回答说。
原来郑老先生祖籍南安,闽台本是同根生。他听祖籍的宗亲说起先祖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出征前曾在这里扎营练兵,才慕名前来的。郑先生激动地说:“军营堡巨变,高山村变成幸福村,村姑赛过西施,我回去一定要祷告郑成功先烈,改革开放,今非昔比啊!”
军营村之夜,静谧而安详,置身在高山天然氧吧中,一家人旅途的劳顿荡然无存……
“喔,喔,喔——”打更的公鸡催人早起,湿润的晨雾笼罩村庄,清晨的鸟儿在枝头翩翩起舞,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如同一首动人的交响曲,让人心旷神怡。春暖花开的季节,多色三角梅齐放异彩,桃李争相报春,油菜花似一片金色的海洋,不啻富丽堂皇。我和老伴沐浴山风,在小溪旁石砌的堤岸上散步,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小鱼儿晃头摆尾,自由自在地觅食,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斑。遇到同住一家民宿的K女士正在溪边平地打太极拳,她打过招呼,说:“高山空气新鲜,喝着甘甜的山泉,品尝无公害的果蔬,我住了二十多天还不过瘾呢。”
诚哉斯言,我和老伴绕着四通八达的水泥村道,所到之处,环境优美,道路干净,烟蒂不落地,垃圾无踪影,就连农村用量最大的塑料袋也难得一见。酷爱清洁的老伴也感到不可思议,突然问我:“以往农村给人感觉很脏,咋见不到垃圾呢!”
“那是老皇历啦。”
正当我们困惑时,前面村道拐弯处冒出一个穿着环卫制服的中年妇女,在那里挥舞着竹扫,像写人字似的一撇一捺操弄着,将路面上打扫干净。老伴与她打了个招呼:“辛苦啦!你负责打扫环境卫生?”
“是的,除打扫外,还收集每家每户门前的垃圾桶,也要指导农户垃圾分类,刚开始时间花得多些。”
“村里人听话吗?”老伴疑惑地问道。
“政府花钱为咱老百姓办好事,那有不听的理呀。”她自信地说。
我内疚地自责:“我在农村工作40多个年头,下基层,蹲过点,花气力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抓、罚、关齐上阵,可农村的环境卫生依然像咸鱼难翻身-没改观。而今靠一支卫生队伍,一个垃圾桶,一笔合理报酬,加上两水(雨、污水)分流,垃圾分类,定点定时收运,农村的脏乱差得到根治,城里也不过如此了。”
不知不觉,来到新建的三层小楼前,男主人正在棚架下修剪藤蔓。我和他聊了起来。他说,习大大在厦门工作时曾两次深入军营村调研脱贫致富,提出“山顶戴帽,山下种果”,营造青山绿水家园的倡议;引良种,学科技,农民就有了脱贫致富的锁匙了。“我家原来是全村特困户,后来引进茶叶良种又学制茶。还引种蔬菜蛇瓜新品种,赚到钱,盖起三层新楼。”主人说的蛇瓜,是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有润肠通便,促消化,降血糖等功效。嫩瓜期,表皮条纹白绿相间像极白花蛇;成熟时条纹红绿相间恰似红花蛇了。瓜棚里硕果累累,我们左手牵“一头”,右手捉“一尾”,“咔嚓咔嚓”留一张田园风光照,笑容如花,煞是好看。
村部广场建有一排简易的菜摊,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和城里客人采购农家菜蔬的需求。本村菜农赶早采摘各种蔬菜上摊售卖,近处一位村妇手提小竹篮,还打着哈欠,走出家门口,踩着泥泞小路,走进湿漉漉的自家韭菜园,在露水中弯下身子,左手揽韭,右手挥刀,很快装满了一大篮拿来菜摊出卖。真让我没想到高山上的蔬菜会这么鲜美可爱:霜后的嫩芥菜,青翠的葱蒜,粉黄的花菜,还有第一茬的小白菜……这些新鲜的蔬菜好像都没睡够,就被从一个一个从菜地叫醒,赶到菜摊上来了,挂着一颗颗露珠,晶莹闪闪。
一阵“突突”声由远而近,一位骑电动车的屠宰户载着流动肉摊卖肉,案板上土猪肉还冒着热气。老伴紧盯着猪头皮,一问价一斤6元,比城里便宜许多,而且还是货真价实的土猪肉,就毫不犹豫说买。老板高兴地说:“有点残余毛渣,等会儿我刮干净,再送到你们住处。”我们还买了20元的腿肉,就回民宿了。收拾行李,又等了好一会儿,不见那汉子送猪头皮来,老伴说:“看来那老板是不会送来了。”“不会的,乡下民风纯朴,说话算话。”我安慰老伴说。果不然,我们下楼吃早餐时,那杀猪汉子不仅送来了刮净毛的猪头皮,还无尝赠送了一副猪大肠给我们。他抱拳一拱说:“希望你们喜欢上军营村哦!”
是啊,如果说军营村像一幅画,那就是一轴美丽乡村焕发着新时代文明之风的水墨画,久久令人回味,常常在心中溢彩流光。
美丽乡村是我家
好些年没有回乡下了,步入耄耋之年,乡愁就像发酵的米酒越酿越浓,成了回老家的念想。2024年春节,趁家人团聚之机,我和老伴回乡下看望大哥的遗孀。
我的老家是闽南地处山区的华安县,全乡仅仅3个村,屈指可数。我老家的村名不见经传,四周重峦叠嶂,交通不便,由于闭塞,长期摘不掉“闭塞”“贫穷”两顶帽子。
那天租了一辆小车,从漳州市区出发,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穿山越涧,钻过八个遂洞,从黄枣出口拐入县道,跨过鹰厦铁路又绕了几个弯,爬了几道坡,一个多小时,才见到路边一块“前岭村”的大牌。下了水泥路面的长坡,老伴胆颤心惊地问:“老头,你可记得40年前我们带着两个小女到仙溪赶火车那一幕?”
毕生难忘啊。那天暴雨瓢泼,拦辆突突手扶拖拉机坐了上去,行走在坡陡路弯的机耕道上,一身泥泞,年幼的小女像在拖拉机上跳芭蕾,吓破了胆大呼大叫。轮子打滑,司机急刹车,老婆喊停:“走路吧!”我们徒步到县道,一身水两脚泥,四只落汤鸡。大女儿哀求道:“爸爸,以后别回老家了,我怕!”而今,山沟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跨过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坎。
老家旧厝三间土墙瓦房,是20世纪50年代初,父亲与兄弟分家后自建的平房,十多年后再加高成了两层小楼。我三兄弟和父母都在这座厝里生活。如今“寒舍”经改造铺了地板砖,新建厨房、卫生间和浴室,旧土墙装修改造,粉刷一新,鸟枪换炮啊!集体化时期门口是一片水田,一场大雨便“水漫金山”,虾兵蟹将可见。如今绿荫中一幢幢新建别墅,平坦整洁的村道直通各家各户。我家老宅的路两旁种了一排甘蓝菜替代竹篱笆,南瓜、冬瓜、丝瓜棚上只剩枯藤,摘下果实收藏于冬储室;而芥菜、白菜、花菜叶面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欲紫未紫的长茄笑盈盈挂在枝叶间;蒜、姜、葱、椒等应有尽有,生机勃勃,随用随采……屋角禽舍有大群狮头鹅、番鸭“嘎嘎”叫着,一只彩翅大公鸡跳上竹篱昂首高歌,唱出红太阳。
中午大嫂设便宴接风,厨艺虽农家式,但富有特色,有机蔬菜屋角采,土生鸡鸭自家养,炖汤、盐烤都鲜美。还有冬笋炒肉丝,苦菜熬大肠,外加马齿苋冷盘。满满一桌乡土佳肴让我乡愁绵长。闽南有“过年吃蚶大趁钱”习俗,春节泥蚶必不可少。桌上有把小剪子,我虽常进城里饭店,却从没见过此物。侄媳像推销员讲解道:“开蚶器呀。”她举起剪子做示范,将两片刀插进泥蚶背部,手柄一捏,“啪”泥蚶乖乖张开口子。一盘八宝芋泥端上来,小侄孙女还用起西餐小叉子。农民过起现代生活也不懒啊,脱了贫、荷包鼓,生活改善,旧方式也变了。从农家餐桌上使用“新武器”可见城乡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呢!
屋后紧靠大山,山泉源源不断。过去,村民饮水从山上铺根竹筒,直接引水进厨房、入水缸。祖祖辈辈从来没有人过问饮水卫生不卫生。唯有新时代,党和政府关心咱老百姓的喝水大事,国家还给补助。从蓄水池埋设PPR塑料管道,将干干净净的自来水引入各家各户。大嫂一人留守老家,孩子们节假日都回来,足有二三十人,新建了两浴室和卫生间,让我没想到的屋顶上还安了一台清华太阳能热水器,政府补贴一半。难怪老百姓说:“幸福生活真是好,喝的是天赐的自来水,洗澡花太阳的钱,既环保又节能。”卫生间不比城里差,屋后那三代人用过的茅厕已不见踪影。
太阳西斜,吃过晚饭,我拉上老伴来到大埕边一棵芒果树下,有一条从山上经过厝边的水沟,清澈透明,上下坎的落差形成的小瀑布,水潭雪白的水花翻滚。引得“泥深不知处”的月鳢从淤泥钻出来,在水流入口处或沉静或欢蹦地戏水。“姑代姑代——”一条月鳢鱼带着三尾小囝在水里恬然出没嬉戏,足有半斤重呢。我高兴地大叫起来,老伴还被我吓了一跳。月鳢鱼,闽南话叫“姑代”,又称七星鱼、山花鱼,头大而宽扁,吻短而圆钝。日伏夜出,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儿时,我放学回家夏天光着屁股下河摸鱼,下田捉姑代;后来因吃野生动物劣习盛行,水田、河沟里的月鳢鱼和其他鱼、蛙类几乎绝迹。在既往生活里,我也做过不少残忍事,每当要面对这些行为时,我习惯以年少无知加以遮蔽。大侄走过来说:“现在政府讲生态和谐,投资改善环境,咱老百姓也懂得保护野生动物。”有生之年能听到这样的消息确实令我安慰。
傍晚,嫂子陪我到晚辈家走走。侄女的厝前几株一两米高的红美人柑树挂果累累,在路灯的映照下,一盏盏太阳能黄色粘板上粘着不少的害虫,一只被粘住翅膀的蚊子拼命地争扎着,很快命丧粘板。柑果像玩具小灯笼,玲珑可爱,每株至少可采七八十斤。在我的印象中,山沟里的老实农民只会摆弄水稻、地瓜之类。改革开放后,政府引导农民放开手脚调整种植业结构、开山种果,推广科技引良种,真应了“换种子卡赢(胜过)做生意”的闽南俗语;再加网上销售产品,牵牛鼻,抓根本,打赢了一场农业经济翻身仗。我的侄女婿长期身体抱恙,还享受政府救济补助。如今也与村里的贫困户同时脱贫致富;“滴”这时侄女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北京水果批发市场来要货的。村里的农特产品不怕滞销,侄女很有把握地说:“只要讲特色,求品质,守诚信,不愁卖不掉。”这里的农产品多数在网上销售,人在家等收钱。
一大早,我到下楼村给初中老郭同学拜年,刚到他家门口,老郭趿着拖鞋、手提分类的垃圾袋,走到路边垃圾收集箱。打过招呼,我问:“农村实行垃圾分类,老百姓能做到吗?”他丝毫没有改变孩时的乐观豁达性格,哈哈大笑说:“政府为咱花钱出力改善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都是为咱百姓好,哪有不做的理呢!”
家乡美,远看就像一幅水彩画,人似画中人。我很有感触地对老伴说:“太平盛世,人心思变,千变万变,改变农民的思想才是根本。唾弃了集体生产旧壳子,小鬼当家,与时俱进,人人都是过海的八仙。”
美丽乡村是我家!我的家乡是中国美丽乡村的缩影。
蜜 柚 花 香
世有百花香,人有千层恋,但,这却是让我一生抹不去的蜜柚花香啊,就像一首抒情诗的诗眼!
曾记得,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我从市直机关调到老区贫困平和县政府任职,分管农村农业和扶贫工作。刚上任一段时间除会议和重要的事务要处理外,见缝插针地深入基层调研,摸索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和方法。
阳春三月一个周日,初升的太阳暖烘烘,我没有回家,陡步走进小溪镇的西林村附近,空气中弥漫着柚子花香,浓淡相宜,不见其花,一阵阵扑鼻而来的清新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西林村地处城中的村,靠山面街,农舍虽不高大,但不乏古色古香,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粗壮的琯溪蜜柚既显得历尽沧桑,又显得生机盎然。2月中下旬到4月初便是琯溪蜜柚花期。农户主人老张在柚树下摆了一张石桌子,数人围坐在那里泡茶聊天家长里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日子过得滋润,有情有调。我跟乡亲们一一打过招呼后,情不自禁地探寻花香来自哪里?或隐或现于柚子树叶之间的柚子花,如满天星辰般绽放,把独特的芬芳填满了院子的空间。移步树下拉近枝条细细端祥,柚花成簇地生长在枝条顶端,苞蕾成子弹型,绽放后的花瓣绽开至反卷,使得鲜黄的花粉与雌蕊分外凸出,甚是独特。明代诗人陶益赞美柚子花的诗句:“杮叶书馀日未斜,东风犹自恋窗纱。闲来隐几添慵困,满眼清香柚子花。”是啊,柚子花不仅像橘花,与木本植物玉兰花,无论是大小还是色泽,都有几分相似,洁白如玉,芬芳袭人。仔细观察又能发现,柚子花又有些别具一格:雪小球一般的柚子花骨朵一旦解开了它那素雅的胸襟,便把姿色与芳香一并呈现给世界,卷曲着向外张开的花瓣嫩嫩地白,如金色皇冠一般的花蕊柔柔地黄,一闪一闪,如闪烁的烛光流光溢彩。
主人说:“蜜柚香气浓郁,堪称柚子中极品。”这是真的吗?难怪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学者施鸿葆在所著《闽杂记》一书中称琯溪蜜柚为福建三大名果之一:“闽果著称荔枝外,惟福桔、蜜罗柑,窃以为福桔之次当推平和抛(当时琯溪蜜柚称为抛)……荔枝为美人,福桔为名士,若平和抛,则侠客也,香味绝胜……”可见,琯溪蜜柚早在清朝就享有盛誉。乾隆年间,它被列为朝廷贡品,俗称“皇帝柚”是也。
我能工作生活在琯溪蜜柚主产区,与蜜柚花香相伴是缘分。“曾经沧海难为水”,自西林村特殊的芳香摄入体内,溶入血液,每个细胞都充满了蜜花的味道,挥之不去。那年全县三级扩干会议,大会发出脱贫攻关总动员,记得我说过:物华天宝,物竞天择,柚花清香给人一种恬淡的意境和美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独特魅力。但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一至宝,在大家手中放扬光大,一举摘掉平和的贫困帽,让“柚花香满园,柚果闯天下。”
众志成城,大家一起努力,这年秋天,小溪镇联光村的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几百户人家同心协力,撸起袖子,唤醒沉睡的万亩荒山,坚持“山上造林戴帽,山腰种柚穿衣,山下栽竹穿鞋的立体开发”。紧接着蜜柚园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都需要果农们步步跟上,迫切要求普及蜜柚栽培技术知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旦广大农民发动起来,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果农的技术指导。要想当好老师,自己先当好学生,掌握蜜柚栽培技术。那些日子我穿梭于果园,请教老农,拜访专家和技术人员。在黄东来、黄育宗等农艺师的支持下,夜以继日花了半年多时间,编写了《琯溪蜜柚栽培》一书,严丝密缝,深入浅出,到了果农的手里看得懂、用得上,后来还获得省《十佳科普图书》奖。
冬季,下乡到山格镇新陂村,看到乌石山几百亩山头的半拉子工程,一概红壤劣质地,我建议建成琯溪蜜柚科技示范园,当时村干部极力反对,说:“这片不毛之地狗拉屎不臭,种花生光长藤不结荚,想种蜜柚白日做梦,万一不成功,难免惹来一身骚呢。”“拿好地作示范意义不大,劣质地种成功了更有说服力。”我和有关部门还是坚持下来,采用“大穴、大苗、大肥”,实现第二年挂果,第三年见效。成功了,百多亩的村果场有一笔可观的村财收入,“空壳村”也脱壳翻身。还为全县现场培训技术员和专业户。
曾记得,1990年农历七月半是闽南农村普度节,广东潮汕一带农村做节习俗要用柚子作供品。当时柚子产区涌动一股早采琯溪蜜柚卖得好价钱的暗流,这比柚子成熟期提前了一两个月,如果让这股歪风盛行,平和果农就要自折手骨,杀鸡取蛋,后果不堪设想。政府得到此信息组织农业、工商、市场管理等部门,立即赶到福建与广东省交界的检查站,拦下两车还没成熟的琯溪蜜柚,县质检站工程师卢大姐顺手抓起一颗果皮青绿的柚子,贴近鼻子闻了闻,说:“一股青涩苦味的柚子,那有啥琯溪蜜柚的芬芳清香啊!果农抹了良心赚了钱,琯溪蜜柚的声誉不就毁了吗?饭碗砸在自个的手上值吗?”几位果农羞愧地低下头,嗫嚅地说:“我们也知道还不成熟,但有人买价还高啊。”我深深地意识到摆在政府面前有两件事急切要做:一是尽快申请《琯溪蜜柚的质量标准》及早由权威部门颁布实施;二是上北京进东北,开拓琯溪蜜柚销售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离开平和30多年了,悠悠蜜柚花香无时无刻萦绕心头。平和荒山绿了,村庄美了,人的精神也大变样,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群众焕发了无限的力量,一声春雷破茧成蝶,琯溪蜜柚终成脱贫果,农民走上致富路。春暖花开时节,到处嗡嗡嘤嘤的,蜂飞蝶舞,蜜柚花开一簇簇,一片片,满山遍野,静静地传递着沁人的芬芳。金秋十月,就像变魔术,香气四溢的蜜柚花变成了一粒粒金黄色的蜜柚,成为平和百姓的致富果。当你走进霞寨镇高寨村柚海,小溪镇联光村观音山联片柚园,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果园里流连忘返,红男绿女小儿嬉戏,就像一幅鲜明和谐的山水画。
不忘初衷。在建设科技示范园区时,我与老农吴木生结下深厚友谊,每年蜜柚成熟时,他都要挑上几颗最佳个蜜柚让我品尝。好中选优,我选中皮色最艳、香味最浓的放置书房内,满室芬芳。放在卧室还有助于睡眠,连作梦都会念念不忘柚子花香的日子,舒舒坦坦,一觉睡到大天光。
就像一首诗的诗眼。人们常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蜜柚又何尝不是。甚至蜜柚花的香来得更加艰难,更加不易,它是平和几十万人的血汗和梦想浇灌,历经人间烟火和风霜雨雪,虽不与梅花争奇、和桃李斗艳,却佳果走遍天下,实实在在,誉满九洲,就像一首脱贫致富的叙事诗,有板有眼,铿锵悦耳,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