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飞青年时期成名,二十八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长篇小说《中国式青春》曾与王蒙的《青春万岁》、韩寒的《三重门》等,被读者赞誉为“中国最好的青春小说”。这位发表作品并不频繁的作家, 他把书籍出版作为作品问世的主要形式, 如今他生活在成都——一座非常适合生活的、悠闲的城市。在成都,贾飞的思考和写作不疾不徐,但他的新书却是一部接一部不断地问世。贾飞是一个不时有惊世骇俗之言的作家,今天我们一起听贾飞聊一聊成都,谈一谈文学。
成都关键词
记者:贾飞老师好,您在成都生活了许多年,如果作为成都的城市形象代言人,您会如何介绍成都?
贾飞:如果要让我介绍成都,我想, 就是两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是诗歌,另一个关键词是大熊猫。
成都有诗,并且是全国诗歌的明珠, 历朝历代都在各地传扬和歌唱。大汉时期的司马相如和扬雄,他们的诗文和辞赋, 就像长了翅膀的种子,发了芽,开了花, 结了果,影响至今近两千年;盛唐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一个眼中有明月和江山, 一个心中有苍生和百姓,他们的诗歌璀璨千古;被誉为明朝“第一才子”的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江东去,但诗风至今在流传。成都的现当代诗人,更是数不胜数。这座诗歌的城市,充满着文化和诗意。我们不是常常感叹诗与远方吗?我想, 成都就像一首诗,需要人们来品鉴和歌唱。
成都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大熊猫。全国的大熊猫基本都在四川,四川的大熊猫尤以成都最有特色。到了四川,成都的大熊猫基地则是世界独有,全球品牌,声名远播。四川的宣传语“三九大”,指的就是三星堆、九寨沟及大熊猫。大熊猫,成了成都的标志和象征。因此,有了诗歌和大熊猫,再加上美食,也就自然而然让成都成了人们心中“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记者:每个人心中的成都果然会不一样,我仅仅路过成都几次,第一次到成都,我吃到的一盘空心菜是用红辣椒炒的。于是,成都留给我的印象是,成都的菜很辣。您如何看待小说中的成都,我记得您是写过成都的,有没有什么话要在这里对读者说?
贾飞:写成都的作家很多,写成都的作品也挺多,但各有风格,各有侧重。您的记忆没有问题,我曾经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蓉城之恋》,蓉城自然就是成都。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大学毕业后的几位有志青年,在成都为了生活和梦想奋斗的故事。当然,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残酷且曲折又漫长,虽然成都很美,很诗意,但很多时候却是别人的远方。
一座再好的城市,他给予市民的仅仅只是平台和土壤,至于市民要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自己的目标,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耕耘属于自己的土地,去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其实很多时候那都是在远方,但又都在脚下。
隐秘的历程
记者:是的,路都在脚下。我读过您的作品,但是通过聊天来了解您的机会并不多。文学这条路,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脚的?如果让您来回顾,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史?
贾飞:了解一个作者的经历和生活, 对于了解他的创作确实会有帮助。诸子百家、唐宋诗人、明清小说家,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他们的作品,还要熟悉他们的人生, 更要探究他们所处的时代。我的作品,其实也不能只通过作品去揣测,这样大多时候仅仅只能了解皮毛,一知半解,没有头绪,同样应该了解我所处的时代和我所经历的生活。
准确地说,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对写作有浓厚兴趣的。当时,我找遍了家里所有的角落,翻出了一本残缺的《红楼梦》。之后,又到亲戚家借过几十本文学书籍。看了几十本书之后,写作似乎一下上了台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就一直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给全班同学念。一直念到了中学和大学,期间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一边写作,一边在不断地阅读。除了买书和找朋友借书看,还到书店蹭书看,到租书店租书看——租书应该是我这代人的记忆——总之,只要有阅读好书的机会, 我绝对不会放过。青春期的躁动中,写情书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高一时,我发表了第一篇文章,题目叫《网》,还写了几首诗,获得了《星星》诗刊主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接着,我又陆续参加过一些全国作文大赛, 有的获得了发表,有的作品还得了奖。大学期间,我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大学毕业之后,又发表了两三百篇文章。二十八岁时,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当然,除了发表,还有就是出版。十余年来,我相继出版了十几本书,其中有三部在中国台湾出了繁体字版。
从小学到大学,是爱好写作阶段;从大学开始,是写作的突破阶段;毕业之后, 我的作品以出版为主,是一个出版阶段。
在我的作品不断出版这个过程中,又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版了青春系列三部曲;第二阶段,出版了历史系列四部曲;第三阶段,是出版哲学系列和长篇系列著作。
记者:您在每个时期,都写出了属于那个时期,乃至超拔出当时那个年龄的作品。投身于生活以及社会和时代,您如何认知、理解写作对它们的传达?我想, 您非常有发言权。对于各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您在塑造时,会有哪些考量?贾飞老师能否和读者分享几个人物形象?
贾飞:其实,写作不仅仅是写作,更不只是讲故事和记录生活。
作品的第一个功能是展示一段生活和历史,让读者在作品中找到熟悉的自己和别人相逢。第二个功能是通过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读者能通过阅读, 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第三个功能就是影响世界或历史的走向。“蝴蝶效应” 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可以影响全局。那么, 一束思想的火焰,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历史和未来。
在我的小说中,有几个人物形象,我觉得有点儿意思。
第一个是我大学一年级时写的短篇小说《一个农民的爱情》,写好之后首发在“烟雨红尘”网站,三天的点击量就过了一百万。此后,它又发表在了《青年文学》杂志,还参评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黑凳是一个农民,我通过描写他与几个女人的爱情,从而展示了一段农民的特殊情感史,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村庄的变化。这篇小说中有一个“流浪女”,我觉得写得有点儿意思。黑凳在街上捡回一个流浪女。这个流浪女清洗干净后非常漂亮,甚至震惊了整个村子。大家都以为黑凳是癞蛤蟆吃上了天鹅肉, 对他甚是羡慕和嫉妒。人们没想到,有一天下午,一群村子里的小孩在玩耍时看到黑凳的女人是站着撒尿的,露出了小鸡鸡。这可不得了,他们惊叫着将此事告诉了大人,接着,这件事在村子里很快就传开了。村主任和村民,都接受不了这件事,纷纷要求黑凳给一个说法。无奈之下,黑凳只有将这个阴阳人送回了城市。这个阴阳人后来怎么样了,村人无从知晓,我没有继续写,但是,我写了黑凳却因此沉沦。故事只是表面的东西,在小说的背后,我们或许还能看到人的哲学,关于选择和未来, 在情感的支配下,是怎样走向看似确定却又迷茫的征程。
我还想说说我的短篇小说《远灯》里面的大军。《远灯》发表在《西部》杂志后, 被《小说选刊》转载,北京一个导演看了这篇小说,曾专门约我到北京商谈影视改编事宜。见面后,我和他只聊了两分钟, 就敲定了此事。之后,这篇小说又获得了第十届四川文学奖。小说中的大军,是一个小时候被发小冤枉偷了钱财的男人,后来他通过努力成了暴发户,当然需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了他机会。但是,由于他心里一直存在的倔强和阴影,让他放弃原有的大好生意,回到老家投资煤矿,与他的发小竞争。成也一口气,败也一口气。这个时候的大军,就没有之前幸运了。他没想到经济浪潮和政策都已改变了,很快,他的投资打了水漂,公司破产,他的生活走向了困境。屋漏又逢连夜雨,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在这时候离开了他。他孤苦一人,变得伶仃无助。一个暗黑的夜晚, 想不明白的他,钻了别人家的窗子,当了一名真正的小偷,随后他便入狱。小时候, 他并不是小偷,却被别人误认为偷了东西, 这是他心里一直过不了的一道坎。他不会想到,最后自己要成为自己不愿成为的人。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在写生活,也是在写人生。
我想说的第三个人物,便是贾小刀。他是我的长篇小说《中国式青春》系列的一个主角。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包括也有我自己的影子。作品写的是一个乡村少年,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从憧憬,到迷惘,再到奋斗,他曾遇到种种磨难,最后在磨难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与他的故事相伴的,是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人的命运,都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的变化和发展背后, 都有一个流动变化着的时代。只有当一个人站到了时代的前列,才能成为时代的先锋。贾小刀在高考大军的行进中,栽了跟头,没有考上重点大学。但是,他又在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掀起高潮时,抓住了机会,坐上了文学兴盛的一趟新的班车,走上了另外一条成长之路。通过文学,他又进入了体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贾小刀这个人物,是从生活中来的,他是和时代并行的。我们只是时代的影子,在时代背景下跳着不一样的舞蹈而已。
影响的焦虑
记者:作品诞生,除了是作家与生活、时代、社会进行对话的产物,恐怕也是不断受到经典作品影响的结果。当您读到经典作家的作品时,会产生无法逾越的焦虑感吗?
贾飞:我经常会在阅读时产生焦虑, 譬如看到李白的《蜀道难》时,就会产生自卑感,这人和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读完李白的《蜀道难》,我再也不想写诗了, 因为写了,我也超不过李白。当再仔细阅读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又会感叹和遗憾, 瞧呀,要是王勃不早逝,大唐诗歌的王座, 怕也轮不到李白。当看到贾岛和孟郊的诗歌后,又会信心满满,我的写作还是挺有希望的。这两个人都行,为什么我就不行呢?我们成不了曹雪芹,成不了吴承恩, 成不了鲁迅,成不了兰陵笑笑生,成不了陈忠实,因为,当我们看到他们的伟大之作时,除了敬仰和感叹,已经别无他法。不过,这并不应该成为悲观的理由,因为, 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树叶。我们可以尽量成为我们自己。在这个宇宙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星空中闪亮和璀璨。
记者:“焦虑”之下,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写作新领地?
贾飞:焦虑有助于成长。焦虑也有助于看清自己。一个作家,首先要准确定位自己。当我们在写别人的时候,其实最应该做的就是先要认清自己。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找到准确的定位,最终根据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乃至人生之路。
我的小说观
记者:以贾飞老师的个人偏好,您认为要成就一篇好小说,哪些方面是重要的?
贾飞:一部优秀的小说,首先是要有一副漂亮的骨骼。这副骨骼,需要靠技术, 比如语言、结构、表达等,来完成它的营造。其次,就是要有生动的皮毛。小说那套骨骼的外面,要有细腻的生活故事,布满绒毛一样的细节,还需要写出人物所处的状态,以此构成有弹性的小说肌肉和皮肤。骨好皮肉好,小说就成功了一大半。最后,就是需要这副骨骼和皮肉能拥有并透露出一种有力度的思想。没有思想没有哲学,一部小说也就还只能算是一个产品, 没有活下去的灵魂。
记者:您觉得小说是什么?
贾飞:小说是一颗游荡在历史与生活中的人类的灵魂。
都市文学论
记者:对于一座城市,贾飞老师最看重哪个部分?
贾飞:关于一座城市,我想到的,一是信仰,二是文化,三是经济,四是生活。我最看重的,应该是信仰,也就是一座城市的魂。一座城市,应该有一座城市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百姓的信仰。
记者:咱们今天这个访谈是应《都市》杂志之约而做的,从“乡土”到“市井” 再到“都市”,您如何看待“都市文学”或者说“城市文学”?
贾飞:“城市文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以前它主要是相对于“乡土文学” 而存在,那是“城乡二元论”下产生的概念, 实际上我们有“县城文学”也有“小镇文学”。社会转型常常把某类题材的写作推向风口浪尖,比如“城市文学”,我觉得这个概念在今天被看重,这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在我看来,城市中有很多人来自乡村,而乡村里的人又有很多是从城市回去的,“城市文学”还没有到需要特别关注的时候,倒是有一种城乡交互的书写题材特别值得在今天讨论。城乡交互,在很大程度上,是今天中国的面貌。尽管我也写过《蓉城之恋》这部书写成都故事的作品, 但至今为止,我心里没给“城市文学”留一席之地。我心中的文学,是通过社会或者历史的缩影,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乃至反映整个人类和世界。
记者:读贾飞老师的书,然后再听贾飞老师聊天,确实可以加深对他作品的理解,他信奉小说拥有小说自己的灵与肉,他对时代和社会拥有小说家的判断及取舍,他作品中寄存了对表达的丰富、深刻的追求。感谢贾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直率而真诚的分享,谢谢!
贾飞:谢谢!
贾飞,85 后作家,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微电影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学院客座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四川文理学院客座教授。在《十月》《青年文学》《美文》《青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若干,有作品被《小说选刊》《海外文摘》等选载。著有长篇小说《中国式青春》、短篇小说集《远灯》、诗集《锦里》、散文集《野有蔓草》、学术集《历史大咖的另一张脸》、思想随笔集《屏山笔记》等13 部。曾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四川文学奖、2021 年度版权输出优秀奖等文学奖项10 余次。参与主创的电影《占哇的春天》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