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小说和诗歌写作,散文写作似乎更为残忍。因为散文贵在真,而这种真,很多时候需要作家把自己的羞愧与不堪,煎熬与焦虑,或者私密的快乐、隐秘的情感等等一切,在文字中彻底地裸露出来,毫无保留,一览无余。一条鱼,莫过于此,被饲养,被观赏,成为慰藉心灵的精灵;或者,被放上案板,被剖开,被品尝,成为一道回味无穷的佳肴,然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李路平最开始写诗歌,取得一些成绩后,又开始散文和小说的创作。现在,他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散文创作似乎成了李路平诗歌和小说写作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大概是他在南昌工作时期和重新回到南宁工作的那些时光——困顿、苦闷、阴暗、潮湿的日子,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一个出口。此时,散文估计成了最佳的一个突破口,那些盘旋于记忆深处的情感,那些无处述说的琐碎日常,那些沉重又无法说出口的爱,那些不断发问和不停解惑的思索,倾泻而出。一篇篇隐秘而动人,震撼也轻盈,深邃又精巧的散文,便成了《鱼为什么活着》(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3年)——他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集。这本散文集,无疑将成为进入李路平内心世界和解读李路平创作密码的最佳入口。
在晦暗或者闪亮的时间长河里,我们总是会寻找一些事物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然后把郁积的情感揉开,将磨人的回忆捋顺,为那些逝去的时光立传。在《怀念一条鱼》中,李路平幻想着那条名为蝴蝶的鱼,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幻化成人,来体验他的生活;或者像他一样,远看着自己在鱼缸里欢快地游来游去。他赋予鱼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诗意的手法,让鱼充满了可能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鱼跟绿萝、狗和猫一样,成为了漂泊异乡的李路平的精神寄托。鱼在水中游,鱼穿梭在他的生活版图里,他成为了鱼,鱼成为了他,鱼成为了万物。李路平总是能找到一个切入点,让万物在他的散文中鲜活地呈现出来。在这部散文集中,鱼可以是《喑哑者》里的星,一条生命力旺盛的土狗,“它几乎游遍了村里每一口池塘”,但它中毒身亡的残忍过程,让“我”感受到了真切的害怕,同时也映射出“我”内心“阴暗”的一面。在面临生死的时候,我们都很容易成为一个“喑哑者”,我们羞愧,我们渴求原谅,我们努力地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在《复活的祖母》中,祖父因为一次外出捕鱼,葬身江底。那么像影子一样模糊,在记忆中缺席的祖父,会不会和《枯井》里投井而亡的女人一样,都变成了一条鱼,把那些隐秘和晦暗的往事串联起来,加上村里台湾佬的女人所讲述的《水猴子》故事,成为内心深处活生生存在过的秘事。而这些秘事又在一定程度上,隐现出李路平创作的精神图景,真诚又动人,震撼且感人。鱼还有很多化身,比如在《猜测上帝的生活》中,像无处皈依的游魂一样浪荡在大街上的拾荒者,游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讨生活的样子,时常击中我们的软肋,让我们深感无力和自责。身着白色衬衫,左手撑着手杖,右手端着碗筷,蹒跚来到单位食堂用餐的退休老人,他的沉默与孤独,让我们无法对视,让我们羞愧不已。比如在《母亲的法则》中,温柔善良的母亲,困顿于婆媳关系的母亲,心性敏感的母亲,“下岗”后重新获得“职业”的母亲,犹如一条鱼在水底憋久了后,终于浮上水面换气;比如《地铁里的中年人》中,一个疲惫不堪,斜挎摄影包,手提大青芒,穿梭在城市里,平衡工作与家庭的中年男人,无不成为鱼的化身。他们都局囿于有限的生存空间,却又都顽强地生活着,不禁令人动容。
相比于鱼的活脱与灵动、短暂的记忆和转瞬即逝的生命,树有一种雕刻时光的沧桑感和沉默不语的伟岸之姿。赣南的村庄,似乎都会有一棵犹如神佑的大榕树,它们郁郁葱葱,盘根错节,守护了村里好几代人,见证了村庄的人事变迁。但最后,随着新农村建设,可能都难以逃脱被砍伐和移走的命运,这无不成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惆怅。在《树的形状》中,有一棵桂花树,一棵香樟树,一棵榕树。这三棵独特树,成为了具有生命力的儿时记忆,它们的根茎深深地扎在了异乡人的心中,成为了家乡挥之不去的形状。《不过分的树》写的是城里的树,它们和家乡那三棵独特的树不一样,它们在城市逼仄的空间里,舍去本能的狂放,与周围的环境妥协,“它们示弱,畸形地存活其间”。李路平敏锐地从树的生长中,捕捉到了人性的无知、怯懦、羞愧和柔软。记忆中独特的三棵树,是思乡之切的温柔,是触摸内心深处柔软的情感。而城里的树,更多的是影射漂泊者苦闷、焦灼的内心和委曲求全的生活状态,读来不禁让人内心一揪,难以释怀。
李路平的这部散文集,我大致把它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以散文《鱼为什么活着》为主线的青年漂泊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一块是以散文《树为什么活着》为主线,充满愧疚与愁思的故乡情结。他远离故乡,像一条鱼一样,穿梭在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个城市的人与物,猜测拾荒者、流浪汉、地铁里中年男人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同时,他通过怀念一条鱼,体味生死之重。在《喑哑者》和《复活的祖母》中,他直面惊心动魄和盛大的死亡,甚至把内心深处的痛苦、恐惧、懦弱、愧疚之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作为一种永久的铭记,似乎也是在祈求被原谅,这是需要写作者很大勇气的。但树是本分的,它和《唯一的路》《世上最好喝的豆浆》一样,陪伴着亲人,固守着记忆,驻扎在《老屋下》,等候着不孝游子归乡。
阿乙读完李路平这部散文集后,在朋友圈感慨:能把最普通的生活写得如此精彩迷人,一是沈书枝,一是李路平。《鱼为什么活着》以赤诚之心,书真切之情;以意趣之言,揭深邃之思;以朴实之笔,述隐秘之事。这部散文集,看起来写的是李路平最真实、最普通的生活,写的是赣南农村的家常和南宁城中村的琐事,其实写的是年轻一代漂泊者的内心世界,其实写的是人的生活,其实写的是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