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审专栏 >> 安坪坝上三清乡

安坪坝上三清乡

2024-08-19 15:48:12
浏览量:

在我的联乡工作中,三清乡去的最少,每年就那么十几次,但对“三清”的认识比较清楚。

当年人们都说此乡山大人稀,坡多地薄,有些荒凉的感觉。但在我眼里却是,远望群山河溪连绵,近观坡梁形状各异,林木花草蓝天映衬,田野农家白云缭绕,显得十分养眼。

初识三清乡,知道有三条河入境,且在乡境内汇聚归一。下乡亲近山水,是我乐意的事。当我走遍三清乡,方知从秦岭南麓有三条河流入境该乡,并交汇于乡境内一条中河。一条青泥河,从西北方的龙垭乡入境该乡,并在境内的中清村口归入中河;一条沈家坝河,从东北方的安康县(现汉滨区)沈坝乡入境该乡,且在东风村境内归入中河;一条中河,从北面的鹿鸣乡直接向南入境该乡中部,并收聚了东西入境的两条河,再向南进入金花乡后,改名叫洞河。我当时认为三清乡,可能是因为境内这三条河,河水清澈而故为其名。

探究三清乡,我才恍然大悟,三清乡其名不是源自三条河,而是缘于境内原有一座三清观寺庙而故名。那年我清楚记得,当地邹氏老人介绍,这里的三清道观寺庙,位于乡政府东南崖屋山下的东风村,处于从安康县(现汉滨区)沈家坝河入境的下游南岸;这座道观建于南宋皇祐二年(1050),而汉阴县城(现址)新店(原地名)是宋绍兴二年(1132年),从安康金州迁县治于此,所以晚了几十年,故而当时有“先有三清观,后有汉阴县”的民间传言。

这座道观大殿中,原塑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这三尊神像,称为道教的“三清观”。三清观的香火,当时一直比较旺盛,外地来此寻访念经的道士很多,陕南各地香客来祭拜祈福保平安的更是络绎不绝。据说在明清时期,此道观寺庙各有一次维修,后来因天灾和兵匪侵扰,道观损毁严重,便冷清了下来;此后它就像一位隐居的老人,默默地藏在这一片民宅中,静静地看着世事变化。再后来到了民国时期,大殿历时800多年虽然未倒塌,但已满目疮痍;现如今已是新农村建设农居的崭新面貌了。

我记录的三清乡,乡政府位于县城东北十六公里,处于中河下游上段的西岸边,驻地的小地名叫安坪;新中国建立后,在此设立乡行政区划时,以其境内原有三清观寺庙而命名三清乡。安坪地名来历简单,是因为此地原有一个小坪坝,且东与安康县(现汉滨区)临近而相连,人们便称之为安坪,意为安宁平静。该乡西与龙垭乡相接,南与金花乡毗邻,北与鹿鸣乡接壤,东与安康县交界。乡内下辖有安坪、共同、东风、中清、日新、长沟6个村委会,37个村民小组,870户3909口人。拥有国土面积2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84亩,其中水田1013亩;山坡地多水田少;但有三条河流贯穿入境而归一境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其地理位置属于秦岭南麓中低山地带,且有北高南低的地貌特点。

三清乡属于山大人稀之地,但当年乡村力举教育优先发展。乡办有完全小学2所,村办初小4所,当时有“农家孩子上学早,乡上村里办学校”的家常话;当时还有“乡有卫生院,村有医疗点,赤脚医生到门前,看病防疫很方便”的赞美语。同时县里还有供销社的分销店,农村金融的信用社,宣传娱乐的广播放大站,以及办有加工厂,服务农民生活的打米磨面;办有综合厂,支持科学种田的农业生产等。当年还有一条涧铁(涧池至铁佛)乡道公路,沿中河贯通全乡,交通也还算方便。于是我写下:“三清乡缘三清观,三条河流三归元;安坪坝上乡驻地,涧铁公路绕乡转。山大人稀草木青,沟狭谷深河溪潺;湾内埫里耕田地,坡前梁后收桑蚕。”的《初识三清乡》。

乡政府驻地的安坪村,很有人文地里特点。村北一公里处,有座出了名的“鸳鸯池”,此处四面山丘,中间一个大堰塘,堰塘池水中有两个对峙的石土包,其形极像一对鸳鸯戏水而故名。村东南半公里处,有一处“鹅项坝”,它是一道山脊坝,横杠在中河之间,使河流在此曲个“S”弯,其坝形很像鹅的脖项而得名。村西北有两条沟,远处有条石泉沟,因沟内巨石间有一眼泉水而取名;近处有一条郑家沟,因沟内原住户姓郑而得名。该村位于中河、涧铁公路西岸边,组建该村时,以驻地安坪而命名。村北与鹿鸣乡毗邻,东与安康县(现汉滨区)交界,南与日新村、共同村相连,西与长沟村、日新村接壤。村内5个村民小组,169户810口人;耕地面积1210亩,其中水田275亩;山坡地多水田少,属于秦岭南麓中低山地带。当年写有“安坪坝上安坪村,鸳鸯嬉池出村名;鹅项坝前水自曲,沟河两岸好风景。”的七字四言《趣言安坪村》。

位于该乡较近的日新村,距离乡政府西不足一公里,居于车家沟中段南岸边,相距中河一公里,处于涧铁公路西北一点五公里,驻地小地名叫白蜡树坎子;组建该村时,以六个合作社并为一村,群众激情高涨,大家以“日新月异”形容当时的生产情况,便取“日新”二字而命名。车家沟源于王家梁,早年有王姓迁来此梁而得名,王氏一族便在梁下修建一大院房子,称其为王家院子;此沟中段坡缓土地厚实,最先有车姓一族来此开垦种地,后来发展为30多户人家,人们称其为车家沟;该沟交汇于中河的沟口下,是一条磙子梁,因其梁形像似石磙而得名;村西南的兰家湾,因原有兰姓居住湾内而故名。该村北与安坪村、长沟村毗邻,村西与长沟村相连,村南与中青村接壤,村东与中河及共同村交界。村内6个村民小组,127户506口人;耕地面积884亩、其中水田146亩,山坡地多水田少,处于秦岭南麓中低山地带。当年村民自豪地说:“六社合并日新村,日新月异有干劲;兰湾车沟肥沃地,种粮植桑样样行。”

驻地长沟上段的长沟村,位于乡政府西二点三公里,处于乡境内青泥河以北三公里,距离中河、涧铁公路二点五公里;组建该村时,将4个初级社合并为一村,且以驻地长沟而命名。此处的长沟由北向南延伸,其沟长有五公里,且小支沟多相对较长而取名;该沟在长沟梁处,交汇于由龙垭乡入境的青泥河。该村西北与龙垭乡交界,南与月河乡毗邻,东与安坪村、日新村、中清村相连。村内4个村民小组,128户518口人;耕地面积820亩,其中水田118亩,山坡地多水田少,当年农业主产玉米和薯类,林特产品有桐油和蚕桑。属于秦岭南麓中低山地带。因而当年我这样描写该村:“长长沟里长沟村,山山梁梁沟纵横;坡坡湾湾造良田,家家户户好收成。”

地形特点明显的中清村,位于乡政府南三公里,距离涧铁公路西一公里半,处于乡境内的青泥河与中河交汇口的南岸,驻地小地名叫龙家坝;组建该村时,将4个初级社合并为一村,以境内中河、青泥河名取两河首字而命名。这里的龙家坝,因两条河汇聚于此地而冲积一个坪坝,早先有龙氏一族迁来坝上而故名,龙姓且在坝子东边、中河南岸建修一大院房屋,人称龙家院子;村南背倚一匹温家坡,此坡原居住温姓而取名;坡的东南方一公里处是姚家庄,因姚姓早年在此建有大庄子而得名。村东北的河对岸是王家沟,原居住有王姓一家而取名;村西北的河对岸是青泥河与中河的交汇口,而俗称为双河口。该村北与日新村、共同村相连,西与长沟村毗邻,南与金花乡交界。村内4个村民小组,84户365口人;耕地面积490亩,其中水田117亩;山坡地多水田少,属于秦岭南麓中低山地带。当年笔记该村地名为:“中河聚会青泥河,中清村名缘此说;王家沟前双河口,龙家平坝温家坡。”

驻地三清观的东风村,位于乡政府东南三点二公里,距离涧铁公路西半公里,处于沈家坝河下游的南岸,该河在境内杨家碥梁前交汇于中河;组建该村时,将6个初级社合并为一村,并以当时“东风压倒西风”的宣传口号,取“东风”二字而命名。此地原有三清观寺庙,位居崖屋沟西边的平坝中。所谓崖屋沟,因沟内山崖中有崖洞,洞内曾有人居住过而故名;该村向南至金花乡、清明寨乡交界,期间四公里多途中,沿中河、涧铁公路依次有黄板石沟,其沟内大多是黄色板石而得名;再向南半公里是杨家碥,因此梁陡峭形如碥、且原居户姓杨而取名;由碥向南再行一公里是石家湾,此湾内原住户姓石而得名;过此湾再向南一点二公里,与金花乡、清明寨乡交界处是夏家湾,因湾内早年有夏氏一族居住而故名。村北半公里是肖家坪,此坪原居户姓肖而得名。村内有12个村民小组,271户1216口人;耕地面积1991亩,其中水田235亩,山坡地多水田少,属于秦岭南麓中低山地带。因而当年有“三清观前东风村,借得东风民振奋;改田造地粮增产,栽桑养畜双经营。”的宣传标语。

当年走进该乡的共同村,让我有些激动不已。村部白墙上书写的那首《共同村民志气歌》,表现了当时村民们对合并初级社、组建统一领导的村委会,不仅极为同心拥护,而且激情满怀,还志气远大。虽时间已过多年,那四句“三社合一人气旺,共同村民奔前方;战天斗地变面貌,共同富裕是理想。”的心声表达,字迹还那样黑白分明,清晰可见。该村位于乡政府南一点五公里,居于中河东半公里,贴近涧铁公路路东边,驻地小地名叫谢家槽;组建该村时,以村民《志气歌》中的“共同富裕”而命名。何谓谢家槽,是此地山梁间趟开一个大槽,最早有谢氏一族来此槽定居而故名;村西南半公里时范家坪,因坪内原住户委范姓而得名;村西北中河大拐弯处的东岸边是赵家牌,早年赵氏族人在此地立有一处牌坊而故名。该村北与安坪村相连,村西与日新村毗邻,村南与东风村相接,村东与安康县(现汉滨区)交界。村有3个村民小组,91户425口人;耕地面积633亩,其中水田124亩,山坡地多水田少,属于秦岭南麓中低山地带。后来该村坡改梯地达到500多亩,兴修堰塘20多口,凿堰建渠长达几千米,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我在该乡境内,走过七弯八拐的青泥河,也趟过境内河水潺潺的沈家坝河,更是绕过直穿该乡的中河;水与水的变化,田地与庄稼的变化,路与农户的面貌改变,乡的行政区划改革,一一在我心中刻记。此地民国以前属“桥路沟铺”(现铁佛寺镇)辖地,民国21年(1932)县下设区保(铺)制,为北区双清保辖地;民国28年(1939)县下实行乡保甲制,此地属于双清乡管辖;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2月,县下设区村制,属于铁佛区三清村,行政区划的三清至此始名。1951年5月县下设区乡制,改名为第八区三清乡;1956年6月,更名为铁佛区三清乡;1958年9月撤销区乡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更名为三清人民公社;1966年10月,改三清公社为四清公社;1971年,恢复为三清公社;1983年7月,全县改公社为区乡制,命名为铁佛区三清乡;直到1996年,全县撤区并乡建镇,撤销了铁佛区,同时撤销三清乡、鹿鸣乡、水田乡合并设立铁佛寺镇。与此还将三清乡的东风、中清2个村委会同时划归涧池镇。

三河乡就这样,在新中国建立后的47年进程中,完成了社会主义初期交付的历史使命,逐渐成为了人们的记忆。三条河入境该区域、并在此地汇聚归为中河,仍然碧水长流,为滋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发挥更大作用。

如今三清乡村里的河沟,婉如一条条山野里的飘带,溪水清澈见底,水中虾鱼布阵,螃蟹相聚甚欢;若是踏水踱脚处,惊得虾鱼四处奔逃,俯首仔细寻觅,早已不见了踪迹。 潺潺的流水,淡淡的花香,浓密的绿草,淡雅的泥香,这便是此地山野之乡特有的风貌。

走在如今三清之路上,宽阔平缓的涧铁标准化公路,绕着青山绿水转;通村进组的水泥硬化公路,连着村落伸进农家院坝;农用物资、日用杂品从山外顺风一路而进;乡村的五谷杂粮、农特产品顺路畅销山外广阔市场。

这里环境的改善,给乡村带来了商气和人气,促进了新乡村走向文明与繁荣。不仅村村院院有路灯,而且还有村级文化中心广场,广场四周是一派花团锦簇、人文氛围浓厚的景象。

新时期的三清之美,一是山峰坡梁,青翠绿宇;二是河溪沟壑,清澈明净;三是乡村人家,亲切温馨。真可谓有“山青、水清、人亲”的独特魅力。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