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
崔承志 国庆作品展
作家简历
ZUO JIA JIAN LI
崔承志 河北平山人,省国资委退休干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数篇(首)诗文已刊发,作品入选《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等十余部诗文集。有诗文相继获奖,散文《情致张家界》被语文、百度等网络平台选为“散文阅读”,被湖南省怀化市、天津市等地选为高考语文备战试题之一,著有诗文集《今生有缘》散文集《岁月惜缘》等。
祖国万岁
国庆作品展
GUO QING ZUO PIN ZHAN
走近夕阳
一
人们常常用夕阳比喻晚年。
我和妻子,正在走向西面的大山,走近夕阳般的晚年。
有资料表明,我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04年底,60岁以上老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0.97%;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2001年到2020年将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面对越来越多的人走近老龄化,我觉得,应该有自己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二
在闲暇的时候,我会这样想,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政策如何调整,人到了一定年龄,身体机能必然会减退。这是自然规律,人人都应遵循。因此,到什么阶段,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努力做一个正视年老,理性退休的明白人,应该说是对越来越多人群的很现实的要求。
不错,“鹤发童颜”有之,“老而弥坚”有之,“老当益壮”有之......但这仅仅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不是群体,亦非规律。即使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和明天,寿命肯定可以岁见其延长。但,年长者,日见其衰老的现象,仍然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有面对,唯有正视,唯有理性地对待和把握,才是科学和明白之举。
俗话说,凡事有度,物极必反。而“生活有度,人生添寿”,则是对一个人生命过程的经验性总结。设想,一个年届耄耋的老者,如果仍像二三十岁的青壮年那样,“早做而夜思,勤力而劳心”,一如既往,废寝忘食的献身于某项事业,那不是一个缺少自知之明的“作秀者”,就是一个违背规律透支生命的“糊涂虫”!
人老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适可而止,养成和保持“吃喝拉撒睡起炼”的规律习惯;尽量不和人计得失,不和事比劳累,不和命开玩笑;尽力将心态稳下来,把脾气削弱下去,把兴趣培养起来,把目标降低下来。对自己不再太抠,想花钱,就花钱,随性点儿;对别人不能太靠,爱亲情,重自己,自我点儿;淡化抱怨,装聋作傻点儿。
三
有资料称,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说过,人生有四个存折:即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丢了,那么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然而,当今世界,千姿百态,物欲横流,即便老年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多种诱惑甚至上当受骗。因此,如何正视现实,做一个理性老者?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年人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自我考验。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要怕被人遗忘;不要怕受到冷落;不要不识时务地抛头露面,还要插手管事;不要怕失去讲话的机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指导癖;不要怕后来人否定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规律和真理。”我想,这通俗易懂的话语,既是对众多历史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也不失为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吧!听来,倍感真实可敬。不错,唯有识时务,唯经被人冷落和遗忘,才可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寻常,是非由之;以超然的眼光,看透人世间一切风光,淡泊以至无视一切功名利禄,才可能真正拥有老年人最宝贵的生命养料----宁静。
说到宁静,令人立刻想到宁静的月夜,宁静的灯光,宁静的心情......不错,宁者,安宁;静者,平静,这是生命的食粮。一位作家说过,老年人最可贵的健康保障就是宁静的心境。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平静的心境,才能够理性面对生命过程中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百态。而一个人只有神凝气静心平时,才可能做到不虚妄,无奢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因为,所有的烦恼,皆源于喧嚣;所有的伤痛,都来自躁动。肉体奔波太久了会劳累,而灵魂游离太久了也会成伤的......
四
有一篇短文,这样说:“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芳,这是一种淡泊;梅花开于隔隅,不因阳光冷落而不香,这是一种优雅;溪水绕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是一种低调。”是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无欲则刚,断舍离则强。退了休,越来越老,应从思想到行动,自我调整,简单一点儿,潇洒一点儿,快乐一点儿。
应该说,走近夕阳,正视年老,是一种理智,一种清醒,一种明白。心理年轻,是一种修炼,一种道行,一种超然。退休,退休,那就心悦诚服地退下来,换一种方式生活休养,慢慢地修练到外在守愚、内在收静、骨子里仍需要守信的境界......这,应当不失为一个寻求幸福快乐和健康的秘方吧!
五
那天,忽然想到英国著名诗人狄兰.托马斯有关面对年老的一段诗:
不要低眉顺眼,走进那暮年良宵。
老年要像夕阳燃烧,如老骥咆哮。
咆哮,咆哮,勇面时光之调!
顿感,久违了的热血温度瞬间暖遍全身。而当我看到中国的一首现代诗《老有老的骄傲》,则感到更亲切,更自然美好:
春天说,夏天老了,
夏天说,秋天老了,
秋天说,冬天老了,
冬天老了吗?冬天淡淡的一笑!
拥有美丽的春的梦想,
拥有热忱的夏的怀抱,
拥有丰硕的秋的收获,
资深的冬天相信:老有老的味道!
.........
没有了学业的压力,
没有了谋生的辛劳,
没有了功名利禄的诱惑,
人生啊,是如此的从容、真实、美好!
............
慢下来,静下来,
听一听春夏秋冬的交响曲调,
踏下心,合上眼,
想一想今生真实、平凡足迹的美妙!
............
直到有一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那,将会使这场平凡之剧落下帷幕而引起的思考......
我想,像我和妻子一样退了休,一个个正在走近夕阳,愈来愈老者,都应该这样去想,努力这样去做。
闪亮,是因为平凡
几年前装修房子时,认识了不少师傅:改地暖的、铺瓷砖的、贴壁纸的、做防水的、改水电的、出售和安装门的......都是朋友介绍,自己平衡比较而确定来的。他们干活儿卖力,技术在身,经验丰富;我们设身处地,人性相通,一视同仁,赶上点儿了,中午买饭一顿;遇上高温天气,还为师傅们送上冰糕、黄瓜之类降暑。如此这般,双方相处和睦,关系与日俱深。我也在一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中,被他们那些于平凡之中的闪光点所感染和触动。
一
改地暖和水电的,是一个女老板,说话简洁,处事干练。她对每一道工序,对派来的每一个师傅,对整个工程进度等等,了如指掌,要求严格。每到一道工序完成,她总希望我来看一下。那天,布置管道完成,我应邀来查看时,简直被师傅们精巧的技术折服了,走向、接头、间距等等,规矩得很!似乎不是一道道給水、回水管道,而是一件手工艺品,对照施工图,一点儿也不差,于是,放心地让他们继续试水和回填等工序;也放心地介绍给了儿子他们。
哪知道,几天后,我去儿子那儿查看施工时,却意外地听到女老板有点儿责怪的话:“叔,你看,我们现在要施工了,可改空调的弄得满地都是垃圾......”
我没有等到她说完,就急忙找了个方便地方给儿子打电话,得到对方立即来人收拾打扫得承诺。
万万没有想到,当我发下电话再去施工房间时,所有的垃圾已不复存在,水喷后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儿灰尘。
“李老板,这......”本想向她说明,对方马上来人打扫的我,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了。
“叔,没什么的!抢时间要紧。我们自己打扫完就开始干活儿了。”女老板微笑而平静地说。
我该怎么说?
我还能说什么呢!
两句话,从脑袋瓜子闪出:“人品精品同在,精心自信永恒”。
之后的几天里,儿子他们改水电,挖槽、下管、布线......以及改地暖等,一切的一切,连我这个自认为细致,被妻子称为“过分挑剔”的人,也会在次次查看后不由地啧啧称道......
二
这是来自江苏的装修一家人:父亲是老板兼木工、吊顶等;次子负责承揽业务、整体安排设计;长子主管刮墙;另一亲戚专门贴瓷砖;公司小而精、简而迅。
大家干活自觉、细心,各负其责;父亲只顾自己干活,不善言谈;但对家庭装修当中的方方面面,各个工种要求,心里想着,脑袋里装着,明白得很,清楚得很。那天,为我家客厅的射灯欲挖孔数,我提出减少的意见。其学电工的次子说:“线已布好,不好变动了!”我心里一下就急了!可又不好发作,就试着问了一下他父亲,想不到他听后随口一句话:“放心吧!这简单。”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点事儿,对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心中的疑云顿时散尽。餐厅房顶造型确定之后,其圆的直径大小,也是由这位老板父亲最后计算敲定的。
这位父亲,小我一轮;早年曾在新疆谋生,吃了很多的苦;后在本市连续干了十多年,不仅买了房子,还娶媳生孙,日子过得蛮舒心自在的。
我,衷心地祝愿他们家永远幸福平安!
三
老板介绍:安装门套、木门的师傅,邯郸人,四十多岁,爱学习,会唱歌,还能背诵一些诗词。
这位师傅来的第一天,一直紧张地干到中午十二点多才吃饭。
本来,我们一起吃盒饭,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师傅竟借此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在北京干,都管饭;在这里管饭的很少。”他略微停顿一会儿,又说,“你这个人心眼好,给我买两份......那.......你得信点儿什么吧?”
“不就是咱们一起吃个盒饭呗,正常,没什么?”我诚恳而随意地说,“你问我信什么?......信家教......”
“真的?”
他用怀疑的目光看了我好一会儿。
“言行多好事,天地总吉祥”我微笑着说,“那......你也该信点儿什么呢?”
“我信毛泽东!”他回答得干净利索。
他话音一落,我却好半天会不过神来。
原因很简单,我们这一代人,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没得说。可是,在今天,在此刻,这样直接,这样干脆,这样坚定的来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种热爱,一种崇敬,一种信仰,我还是头一次听到,况且,是出自一位普通装修工人之口呢!
整整一个下午,我在回想和琢磨他的这五个字的根据和答案......
第二天中午休息期间,这位师傅主动且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摆出了他信仰毛泽东的七条理由,说话间,不乏旁征博引和具体数字。末了,他由衷地哼唱了一句《东方红》: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久久不愿离开,反复回味着他的这一席肺腑之言,一个平凡世界里的70后打工汉子的心声,耳畔响起一句名言:
劳动是生活之本,而平凡是生命的底色;它们宛如一块完美结合的宝玉,静静地在温润着我们每一个辛勤者的心田,泛着那永恒的光泽......
忽然意识到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时常回想起曾经的人和事。
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也越来越明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正常最舒服最长久的关系应该是,以相互信任为前提,以相互尊重为纽带,以相互感恩为落脚点的。
相互珍惜才能拥有,相互在乎才能长久。不是整天厮守,不是经常吃喝,不是轰轰烈烈,而是长流水、不断线,是轻轻的一句话,是淡淡的一杯茶。像春天的一阵风,如冬天的一盆火,恰似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明.陈继儒《小窗幽记》)”这是一种智慧、技巧和魅力。
人与人之间相处,信任是首要的。唯有相互信任,感情才能长久。
《论语》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试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人们生活往来里,倘若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冰冷无情、尔虞我诈......
“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周书》)”须知,维系情意和信任的,是相互间真诚的付出。只有披肝沥胆,互利互惠,将心比心,彼此间的信任才会愈来愈浓,愈稳愈持久。爱情、亲情、友情,无一例外。
广为流传的“曾子杀猪”的故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商鞅“立木为信”故事(《史记.商君列传》)......都说明,信任、诚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而疑心,既是相互间的不信任,又是对个人的不自信,更是自我心理的折磨和对情感的亵渎。
我常常这样想:相互信任,关乎人品,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第一要素。
“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懂得并以言行践行尊重他人的人,才能为自己赢得尊重。
为此,应当设身处地,应当善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改变为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还应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级尊重下级,群众尊重领导,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平等相待。
有时,看到极个别人习惯于高高在上,即使离了职下了台也还不由自主地端着当年的小架子,不失时机地在那儿夸夸其谈,哗众取宠。那口气,那神态,似乎仍然坐在那顶颤悠悠地轿子里......让人感到不舒服。
在日常生活中,平视对方,体谅他人,换位思考,不仅会看问题较全面,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多一点懂得、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将更会使你多一点成熟,多一点获得和快乐。
千万别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上。
赠人玫瑰,留有余香。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你眼里有我,我也愿为你考量。
人的生活,是该有一种回声的。
............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领受到别人的帮助,一定要铭记于心。他人的关爱,一定要学会感恩。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相识于缘,相交于情,相惜于品,相敬于德。
传说中,历史上有名的韩信,年轻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非常贫寒,曾得到过漂母的接济。他成为楚王后,仍牢记漂母的恩情,赠漂母予千金。
“施人之事,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我想,能做到后者不易,能做到前者更难。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不要总觉得自己对别人有功,不要总觉得别人欠自己的,不要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不说不一定不想,不做不一定不会,不比不一定不优。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能说话慷慨激昂,行动稀松平常;不能几分钟热度,一辈子冰凉。
人心难测,真情难求,能有一段长久的真心实意,能有一段长久的真情付出,应该是一辈子的福气。
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信任,尊重,感恩。珍惜在乎才配拥有,注重践行才能收获久远。
那天,我忽然想到以上的这些,就敲起键盘,将感想记录了下来。
热烈庆祝新中国
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