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黄慈洲|金龙贺岁·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黄慈洲|金龙贺岁·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2024-02-01 11:47:17
浏览量:


黄慈洲|金龙贺岁

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作家简历

      黄慈洲  笔名∶秋实。中共党员,高级警官,具有大学本科多专业学历。中国散文网会员。曾任自考《大学语文》和《监狱教育学》教师、杂志主编、报刊特约记者。海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省司法行政系统文联理事、作协理事、书协常务理事。编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感悟》《忏悔与新生》。发表新闻通讯300多篇,论文近30篇,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小品文50多篇,硬、软笔书法作品5幅,摄影作品20幅。二幅硬笔书法作品在海南省书画院参展,并被编入省第三届硬笔书法家作品集。散文《椰树赞》获第三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所有论文还分别在国内或国际理论研讨会上交流并获不同等奖。小品文《如此发展畜牧业》被多家大学教授作为教学例文。




“庙山岭”人家

  话说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三江镇下园仔村正南边的庙山岭北边的岭脚下,一天发生着这样的一幕:

  一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汉,正在引导着挖掘机从庙山岭脚下挖土护着一座祖坟,而另一位已越花甲之年的老汉也在不停的阻拦着:“饱爹,你挖岭护坟,是想把下园仔村的风水挖败吗?下园仔村只靠这个庙山岭吃饭。……”

  眼看着这一幕,不禁使我回忆起孩提时老人曾经讲过而迄今几乎忘却的庙山岭故事——

  庙山岭顶上有一间石公庙,故称庙山岭。说是岭,倒不如说是丘,因为它海拔约30米高。在岭的南面有一条小溪,日夜流淌着。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岭顶上的公庙里经常有两条小脚腿般大的虻蛇出现,溪边常有两位仙女挑水。此岭如日渐长得高大,就会给下园仔村人带来福气。相反,会给北面近邻的山头脊村人带来霉运。山头脊村人便偷偷杀了一只黑狗,把狗血洒在岭顶上,从此,此岭就不再长了。

  说是相传却未见证,但还是给下园仔村和邻近村人留下了印象,村民们代代相传,都信以为真。

  然而,“不管此岭长高还是变矮,都并没有给下园仔村带来什么变化,唯有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特别是走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使这个村像芝麻开花一样一步步的发生新的变化,村民们渐渐的摆脱了贫穷,生活像倒吃甘蔗节节甜!”这是那位耄耋之年的下园仔村村民阿芝伯的见证。

  这个村分为南北两边,过去足算也只住有80户人家,可谓“巴掌大的村手指多的人”。日本鬼子侵占琼州时,这里暗无天日,村民穷困潦倒,绝大部分家庭的男主人都逃往南洋谋生,整个村几乎变成了“寡妇村”,有十多位女人守活寡。国民党统治时期,在附近的溪尾墟建炮楼,国民党兵不分昼夜的到这里搜刮,见鸡捉鸡,见猪笼猪,见牛牵牛,使这里的村民家家贫如洗,整日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受尽了苦的煎熬……。

  解放之初,村民的日子安定了,但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常常是,一只土碗装着淹制的萝卜或芋头梗,上面放着一块五花猪肉,放进锅里蒸熟,加上一碗小蟹浆,便是全家几口人几顿饭的菜了。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日子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也不能随便搞付业赚钱。村里有一位侨眷阿伯,在家里的确没有过夜钱的情况下,偶尔利用自己懂理发的一技之长,借农闲空余到三江墟理发,赚三五毛钱给全家过日子,也要经常遭到那位生产队长“包公来”的点督……

  党的三中全会,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里的各级基层党组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村民勤劳致富,使这个村像枯木逢甘露,村民们像八仙过海,各显所能。掌握水泥工技术的,便结伙成立了基建小组,外出承建房屋;善于饲养的,便利用空闲地挖塘养鱼虾;学会种植技术的,便种植辣椒等农作物出售;家里有多余劳力的,便上省城当农民工。村里还对外承包了部分土地……。年复一年,绝大部分的村民脱贫致富了。尤其这里是农村并入农场,绝大部分够条件的村民都享受了农场工人待遇,经济收入更可观。

  这里距离三江墟和罗豆墟是一样的路程,交通十分方便,村民们尤其是已经退休的村民,有些人都是逢三江墟赶集去三江墟,逢罗豆墟赶集去罗豆墟。先是喝早茶吃早餐,然后才去菜市场买菜。一天清早,住在村东边的竹堆嫂拿着竹菜蓝出门去三江墟赶集买菜,正好遇上满脸笑容的阿权公,他对竹堆嫂说:“你去市(赶集)拿那么大的菜蓝买菜吗?”

  “是呀,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才能拿这么大的菜蓝去买菜,过去,吃上顿不接下顿,哪敢天天拿这么大的菜蓝去买菜?”竹堆嫂背定的回答说。

  过去,村里只有个别村民盖新瓦房和几户换瓦房屋顶,现在有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村民都盖起了新瓦房,有的还盖上了楼房。政府落实民生政策,村民们还享用自来水和电气化,村里村外都铺了水泥路,牵了绕村太阳能路灯,村里道路、庭院也安了太阳能灯,到处灯火通明无夜天。

  “咱们这个村的前后变化,全归功于共产党的领导,归功于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庙山岭的变高变矮并无关联。”这是站在庙山岭争吵现场看热闹的年迈村民黄大伯的深切感言。

  随着岁月的流逝,村民生活一年年有好变化的事情,已冲淡了庙山岭的故事,它除了少数年迈的村民尚有点记忆以外,绝大多数的村民都已经忘记了,只有党的恩情才铭记在村民们的心里!只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村民们越走越坚定的道路!



那段刻在牛背上的记忆

  岁月虽有了长久的跨越,但孩提时那段与水牛有关的往事,总是使我难于忘怀,像是刻在牛背上永久消失不了的记忆。

  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水牛,而算阿炳哥家养的那头水牛最超群出众,村里的男女老少时常都把它挂在嘴上,夸它如何如何好!

  这头水牛又高又大,十分壮实,浑身黑色的皮毛,像一匹黑缎子,嘴巴比较大,舌头又长又红,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炯炯有神,一脸牛气冲天的样子。一对骑角十分威武,四条腿又长又粗,就像四条柱子,脚掌又宽又厚,走起路来稳健有力。一条长长的尾巴左摇右甩的很灵活,只要有蚊子或苍蝇沾在身上,尾巴一甩就跑光了,看上去,力大无比,真像一位无敌的斗士。见它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拇指称赞说:“好牛!好牛!”

  这头大水牛喜欢吃青草和稻草。吃草时,它先闻一闻再舔一舔才吃,大口大口的嚼着。

  闲着时,它总是显得懒洋洋的躺着,闭上眼睛,有滋有味地咀嚼起来,嚼得满嘴直冒白沫沫儿。可是干起活来那就劲头十足,很是卖力气。炎炎夏日,太阳直挂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而这头水牛照样在挂套犁田或耙田。每次当主人带它到地里,给它扣上犁套或耙套,扬扬鞭子,它便迈开四条大腿,竭尽全力朝前走了。这时,如是犁田,赤黑的泥土在它身后像海浪一样翻滚着,不多时,一大片田地就犁完了。如是耙田,一大片犁过有大土块的田地就被耙碎平整。然而,要用别的水牛,用同时间就犁或耙不出这么大的面积。这头水牛的确是一头吃苦耐劳的好牛!

  在那年代,各生产队(自然村)送公购粮,买农具、肥料,都是用牛车运。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两辆牛车。我们村小只有一辆牛车,自然这头大水牛也就是拉车的主力了。尽管这时的牛车已是用橡胶充气轮胎替换了老式牛车的木制车轮,铁制车轴,装上轴承,黄油润滑,转动轻便,但从乡村到农场粮食仓库或农场场部几公里坑哇不平的红泥土公路,水牛拉着装够重量的牛车走在这样的公路上,也不太平稳,十分吃力,壮实的水牛还好些,瘦小的水牛就更吃力,尤其是下雨天,红土泥泞路,常常会打滑不能前行。不论是哪个村的牛车在公路上遇上这种情况,都是来借这头大力水牛去把牛车拉过那段艰难路。

  这头水牛与別的水牛相比,虽然起作用大,但它并不是特殊饲养,吃的都是与其它水牛一样的草。

  这头水牛不仅是犂田耙田或拉车的好牛,还是游泳的好教练。夏天,我们村的几个小孩,每逢周末中午都三五成群的每人骑在一头水牛身上,排成队,去大溪海游泳。大溪海水深过人头,大水牛进入海后就游起来了,全身泡在海水里,只露出鼻子在水面呼气。我们几个小孩,每人的一只手都抓着水牛背,跟着水牛在海里游,久而久之,都学会游泳了。

  我们村北村口,野生竹子遮阴,自然就成了休闲乘凉的地方,夏天村民们空闲时都爱坐在这里乘凉聊天。一天中午一点时分,夏天炎热,几位男女村民吃完午饭后就到这里来乘凉闲聊。

  这时,阿炳哥牵着他那头大水牛从这里走过,这头水牛便成了人们闲聊的话题,众人看着这头缓缓走过的水牛,就评头品足起来,都说这头水牛如何好,吃苦耐劳,为村里和邻村的生产、运输出大力。

  当人们议论正热时,生产队长秀生嫂便从村口进村来。她肩上扛着锄头,高卷着裤筒,周身黑色的衣服都溅着白色的泥迹。那位瑞兰婆看到她便打招呼:

  “秀生嫂,你咋的屡是这么晚才回来,肚子不饿吗?”

  “饿也要忍耐呀,如不把那些犁不到的田角挖掉平整,下午就插不了秧。”秀生嫂回答说。

  “秀生嫂经常都是早出晚归的。并且有时生产加班吃加班餐,她总是让大家吃后才吃。”爱花嫂说。

  “她当了十多二十年生产队长,不是今天才这样,而是天天都这样。”阿闻爹接着说。

  ……

  人们望着她的背影都啧啧称赞,秀生嫂真是像阿炳哥那头水牛那样,为了生产队,吃苦耐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哪里困难哪里去!

  秀生嫂这种精神就是老黄牛精神!这种老黄牛精神,不管是哪里、不论是在哪个时代都需要。当今海南自贸港建设也不可缺少!”

  这就是那段孩提时像是刻在牛背上永久消失不了的记忆。



穿平底鞋的香港人

  俗话说,看人不看脚。香港旅游,走在香港的街道上,我偏偏就看香港人的脚。那是我被他们的绝大多数人脚上穿的平底鞋吸引了。

  我上了地铁,带着好奇心挨着一位穿着平底鞋的男青年人坐下,用手指着他穿的平底鞋搭话:“你此双平底鞋好漂亮,是哪里买的?”

  “是尖沙咀海港城专柜买的。”他一边回答一边扭着鞋看。

  这是没有坡度的鞋子,鞋底并不完全平,但基本上成平形,并且是薄底。它与走在街道上的人穿的平底鞋一样,质量好、气质硬朗与率性,款式优雅,漆皮和装饰具有摇滚的意味。

  我与他搭话间,用眼扫了一下周围站着或坐着的男女穿的平底鞋,其颜色有黑色、粉色、酒红色和绒面。

  香港人称平底鞋为平淡朴实、舒适、安全、方便的养脚鞋。

  穿平底鞋,是香港人为适应公共交通的需要。香港的公共交通方便,公交大巴遍布全市,但公交大巴毕竟是为所有人服务的,下了车距目的地还有一段路要走,平底鞋好赶路。

  穿平底鞋,是香港人上街的首选。高峰期,街道与街道相通的大楼甬道里人山人海,跟着人潮从此街道走到那街道,这个距离和速度,穿着高跟鞋走路哪能吃得消?

  笔者在尖沙咀街上发现,有三五个穿着时髦裙子的姑娘穿着平底鞋显得有点不搭配,但为了走路舒适,她们只能穿着此平底慢跑鞋。不过,女人为搭配裙子,往往在上班的地方放着一双高跟鞋换穿。

  平底鞋,还是香港人习惯排队搭车、购物、办事的鞋。笔者先后来到了九龙城、黄大仙、湾仔、沙田、荃湾等市区,都看到在不同的地方排着一排排长龙般的队伍。有购物的、有搭车的、有办事的。笔者来到九龙城一间副食品店前,看到一支排着的有60多人的队伍在购买副食品。人虽多,但都静静的站着,约有15分钟,仅有两个地方有几个女的在小声交头接耳。虽是密密麻麻的队伍,但给人的感觉是安静的,实在难得!

  平底鞋,又是香港人打工上班的鞋。穿着平底鞋好走路,方便赶路去上班。紧张的生活节奏,忙碌的工作,容不得香港人穿着高跟鞋慢悠悠的走路。一天上午九点时分,笔者和一位香港友人站在湾仔的一条街道上,看到一双双的平底鞋迈着匆匆的步伐。香港是一个纯旅游、贸易、金融城市,打工者居多,为私营老板打工,必须步伐急速,按时上班,这就有懒于平底鞋了。

  穿平底鞋,体现了香港人在物质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中做人的底线。他们踏实工作,朴实无华,珍惜平凡,凡事不追求外表的华丽,而是追求朴实的收效。他们勤奋上进,循序渐进,不投机取巧,每走出一步,都从容踏实,不怕前路崎岖,轻松一跃便跨过沟渠。他们穿着平底鞋为香港创造财富。

  旅居香港半月,走遍其大街小巷,看到那么多人穿平底鞋,我总算领会了香港人那句话:“香港人穿平底鞋,自有穿平底鞋的需要和平和。”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留言反馈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