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陈先发《破壁与神游》:智性气息与诗歌的平衡术

陈先发《破壁与神游》:智性气息与诗歌的平衡术

2025-04-23 13:39:13
浏览量:

陈先发诗文集《破壁与神游》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在600余页的厚实体量中,有诗人近40年来诗歌创作的精粹,也有他曾以《黑池坝笔记》之名出版的诗学随笔节选,还包括他多次接受访谈的内容选辑。这三个部分相互印证,构成了一个有共同呼吸的有机整体。

陈先发具有一种沉潜而多思的诗人气质。他的诗歌带有极强的个人印记,辨识度很高,字里行间透出超强的语言力度和浓郁的智性气息。古典与现代、现实与想象、历史与当下、哲思与诗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必须面对的议题。陈先发善于从现实与想象的裂隙中找到突破口,并在复杂多样的诗歌技巧和文化元素中游刃有余地发挥诗人的想象力。诗人的创造性想象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幽深莫测的内心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实现诗性元素之间的平衡。他试图在诗歌创作中打通古典诗歌美学的表意性与现代诗歌语言的哲理性。陈先发在“通感”艺术和“诗性抽象”上做出的努力,不断激发出现代汉语的诗性力量。

陈先发的细致观察和冷静思考,使他能够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体察生命的细微之处。这种诗性敏感,体现在他的诗歌“细节”之中。在陈先发反复书写的那些自然物象背后,是诗人对于当下现实的沉思和体察。他善于从细微之物和易被忽略的现象中发现生命的力量。其诗歌中深邃的部分,蕴藏在“裂隙”之中。诗人在时空交错的间隙、主客体换位的刹那,以及动与不动的幻化、光线明暗的闪现等二元转换的缝隙中寻找诗性思考的动力和源头。

陈先发曾在一次访谈中阐释过“本土性在当代”和“诗哲学”的诗学主张。他认为,诗人应立足本土诗歌的优秀传统,关注当下生活,从自身的真切体验和冷静思考中寻找诗歌的当代价值。他在创作中注重提升诗歌的哲学表达,不断打开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视野,探索当代诗歌写作的路径。这体现在他的“元诗”写作之中。所谓“元诗”,就是在诗中讨论诗,探索诗歌创作的新思路。陈先发在组诗《九章》中不断对当代诗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探索。例如,《白头鹎鸟九章》聚焦诗人的生存状况与诗歌写作的关系,以及诗歌如何在“裂隙”和“细节”中呈现妙处。这些元诗,与诗人在《黑池坝笔记》中的诗学思索相互融通。诗集《破壁与神游》中有一些诗歌透露出陈先发式的“诗哲学”的思辨意味。诗人的思考与哲学家的思考有相似之处,可是诗人的思想更为活泼自由。陈先发认为,“因为人类的语言是线性的,我们说话,必须一个词一个词地说下去,同一瞬间不可能表达两个词。这种状态下,选择一个词即是对其他词的压抑”。这就要求诗人具有调配语言的能力。诗集《破壁与神游》中的诗作,也多次表现了诗人在创造过程中感受到的精神飞升和孤绝之美。

陈先发的诗歌,包容性极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乃至一块瓦片、一截断砖,甚至是一个三角形或六边形都会激发诗人的思考。阅读《破壁与神游》,感觉整部诗集就像一座繁花盛开的花园,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色彩。《丹青见》中有集束意象,在繁复的诗歌意象中营造出难以复制的诗歌意境。《养鹤问题》使用通感,诗人化身精细操作的魔术师,精准地把握明与暗、内与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诗歌气息畅快贯通。《白头与过往》以梦幻、意识流、呓语等多种方式对诗歌文本进行多样化的重塑和表达。

陈先发是深谙“平衡术”的诗人,这是他诗歌兵器库中的利器。写诗犹如放风筝,需要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当诗人将心中的诗意放飞,撒手将风筝掷向天空那一瞬间,就开始了一场心灵的冒险。古希腊神话中的能工巧匠代达罗斯告诫他的儿子伊卡洛斯,“你要当心,必须在半空中飞行。你如果飞得太低,羽翼会碰到海水,沾湿了会变得沉重,你就会被拽在大海里;要是飞得太高,翅膀上的羽毛会因靠近太阳而着火”。现代诗歌的复杂性正表现在,诗人需要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学元素、文化元素之间保持平衡。陈先发的平衡术不仅表现在他善于在诗歌中恰到好处地处理并协调多种元素的关系,而且还能够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消化现代社会的芜杂物象。诗集中有一首题为《风筝》的小诗,其中的几句描摹出陈先发的平衡诗学:“少年仰起脸才/配得上风筝的激越/如今我手握着断线/只有这双手,懂得两种以上的生活”。诗歌创作就如这失控的断线风筝,需要诗人通过高超的平衡术推动其再次飞升。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