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2024年12月14日,诗人赵琳诗集《白马藏银》分享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云衢楼7楼融媒体中心举办。活动由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爱好者协会、文学联合会协办。画家李宝堂,诗人牛庆国,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徐兆寿,西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党委书记刚杰·索木东,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生滨,甘肃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王熠,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天豪,《飞天》编辑离离,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贾东方,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鬼鱼,甘肃敦煌中国画院副院长庄苓,诗人拾谷雨,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孙杏花、谢腾飞、树贤、张彤阳、金新辉、杨莹、李艳,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马睿奇,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郑轩、牛娇娇、裴斐、冉江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联合会会长王牧之等50余人参加了分享会。分享会由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锦荣主持。
赵琳诗集《白马藏银》,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徐兆寿在致辞中指出,甘肃省90后诗人众多,赵琳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90后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西北地区的诗人常常展现出浓郁的边塞风情,但陇南的诗人们风格独特、独具匠心。赵琳的诗歌中,既有出走故乡的感怀,也有回归故土、致力于家乡建设的愿景。期待赵琳未来能在诗作中进一步探索并塑造一个全新的故乡形象。
杨天豪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的服务宗旨和工作计划,并对“新西部”“文学昆仑”等相关主题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他对赵琳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赵琳在诗歌中展现的真诚以及其朴素无华的语言,令人深受感动,蕴含着深厚的诗歌传统。
诗集《白马藏银》作者赵琳
诗集《白马藏银》作者赵琳介绍了诗集的创作及出版情况。“白马”指时光,把时光珍藏起来,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珍视。他坚信诗歌源自生活,尽管朴素却蕴含着神圣的质朴。此次能够重返母校,举办首部诗集的作品分享对他而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赵琳表示,这次分享会不仅让他重温校园时光,也让他感受到了来自母校的温暖和支持。
牛庆国视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诗歌的殿堂——西北“诗”大,并对西北师大中外写作中心的工作表示赞赏,认为新生代系列文学活动是文学前辈对后辈的关怀与支持。他深入阐释了陇南诗人的创作风格及其诗歌作品,以及他们对陇南诗歌的贡献。在他看来,甘肃是一片诗歌的肥沃土壤,孕育了众多现当代诗人,诗歌界人才辈出,而且甘肃的诗人们并不追求小团体或流派的界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甘肃的诗歌传统从未间断,他对甘肃青年诗人的未来寄予厚望。他认为,赵琳的诗歌紧密地与生活、故乡和生命相连,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
李宝堂对赵琳的诗歌表示肯定,他认为赵琳的诗颇具深厚的生活积淀,有着细致入微的文学观察,具备独到的发现,艺术特色鲜明。其中《落日记》《两个病人的对话》等诗歌写得感人至深,富有个人特色。在他眼中,诗歌无疑是青春的产物,青年人拥有最纯粹的诗意和情感,应当在年华正好时投身于诗歌创作。古代的诗人往往在年少时便开始挥洒笔墨,他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投身创作。
刚杰・索木东对年轻诗人的成长给予了肯定,并指出近年来赵琳为甘肃诗人群体做出的积极贡献。提及《白马藏银》,他认为其中部分篇章,例如《火车经过德令哈》等,都显现出了赵琳的独特视角,以其温暖的笔触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他的诗歌书写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青藏咏叹,其视野不仅限于北方大地。
李生滨指出,自1949年以来西部诗歌呈现出稳固而多彩的发展态势。西部诗歌饱含着对大地的深情拥抱,赵琳的《白马藏银》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诗歌中的物质符号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意义,乡土情感表达得更为清晰,同时也能感受到世间无以名状的哀愁。
王熠对本次分享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认为,通过不懈的努力,西北文学有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对于新生代作家受到的关注,她感到十分欣慰。此外,她对赵琳在文学组织工作上的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赵琳不仅深情地回望了他的故乡,还为甘肃的诗人们做出了贡献。
在诗人离离看来,赵琳的诗歌富有画面感,语言如同情感的溪流在流动,充满在场感。她认为,每个人的故乡不尽相同,或是现实中的故乡,或是心灵的归处,物件同样也是家乡的寄托,赵琳将细节诗化,像描写家庭的细微之处,以及对万物怀有悲悯之心,这些情感借助诗歌的手段传达得恰到好处。
贾东方对赵琳的诗集《白马藏银》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谈到,赵琳诗歌中的哲理使其上升到诗的高度。故乡的人、物以及乡间日常生活,都被赵琳赋予了生活的底色,唯有故乡才能寻觅到根源。散文化的诗歌使人感到温暖、亲切自然、温馨明亮,能找到穿越时光而永恒存在的事物。他对诗集《白马藏银》中羊、银等意象进行剖析,提出甘肃诗歌也存在显著差异,认为70、80、90后处于一种静观沉思的白银时代,诗歌色彩独具一格,情感上较少大悲大喜,诗歌有微弱的哲学意味,具备新的特色风格,这也是“新西部”展现出来的诗歌风采。
鬼鱼抓住赵琳在其诗作中所描绘的父亲形象,通过对杜甫对待子女态度的细致考察,以及杜甫晚年与后代间的轶闻趣事的探讨,分析了赵琳笔下的父亲形象,其被塑造为一个坚韧不拔、勤奋劳作的典型代表,这一形象与西部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父亲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庄苓认为,西北师范大学有着浓郁的文学氛围,谈及对赵琳诗歌的理解,他说《白马藏银》这本诗集本质上扎根于这片土地。赵琳在诗集中描写的家乡尤为细腻,在走遍北方大地后回归故乡的书写同样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当赵琳回到故土之后,诗歌与心灵都得到了提升。
孙杏花着重对赵琳《白马藏银》中的树木意象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作者常常借助自然意象进行创作,将树木视为生命力的象征与自身融为一体。树木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形态,释放生命力,它是生命之源的意象。赵琳《白马藏银》诗中有对砍伐树木的描写,砍树是维持生计的方式,也是对劳动的赞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亦是一种精神支撑。树木作为思考死亡的参照系,象征着生命的消逝与轮回。
拾谷雨指出,赵琳的写作风格是甘肃诗歌的一种传统,具有明显的乡土诗意表达,类似山水田园诗,诗人在《白马藏银》中擅长使用白描手法,在同龄人中这一手法运用得较为成熟,并希望赵琳能呈现更多丰富的内容。
谢腾飞评价赵琳在《白马藏银》中的诗歌,情深而不虚妄,文风清新而不杂乱,诗风纯正,风格朴实,意旨真挚而无悔意,毫无歪曲之感,蕴含隐秀之美,词句也富有内涵。
树贤分享了与诗人赵琳的交往经历,他认为青年诗人之间存在诗歌的伴依关系,应为同龄人的成长而喝彩。他从自我观照与身份认同、物候观照与心灵探析、审辩反思与经验超越三个方面分析了赵琳的《白马藏银》。
张彤阳在谈论赵琳诗歌时表示,阅读赵琳的作品能够体会到同龄人之间感同身受,例如对生活和生命的体会感悟。她认为诗歌展示乡村并非易事,很多年轻人缺乏乡村体验,难以体会到作者的乡土生活。诗中对乡村进行了细致描写,对农民的生命意义也有所刻画,有着去中心化的结构安排,在诗中不仅能领略意象之美,还能透过意象描绘感受到西部旷野的魅力,诗人对生死的书写独具匠心,仔细品读会感受到这部作品从西部文学传统中展现出诗作的现代性。
牛娇娇认为,赵琳的诗歌中描绘了一幅真善美的人间画卷,主题特色鲜明,在诗中构建了自己的诗歌故乡,表达出对故土故人的眷恋,语言清新,用以抒发情感。当代诗歌寻求独特感,而赵琳诗歌那朴素的语言更能打动和慰藉人心,诗歌表达对亲人的眷恋热爱,细腻地描绘亲人,虽是平凡场景却满溢温暖的情感,真切地让人体会到陇南这片家乡故土的美好。
裴斐在谈到赵琳诗歌时,认为其诗歌主题中的故乡情思能引发读者别样的乡愁,促使读者思考亲情与生命永恒的话题,他质朴诚恳的语言传递出真情实感,诗歌意象如同火柴一般点燃了读者的共鸣。
马睿奇认为,诗歌书写不仅仅源于地域和生活经历,而是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生活、故乡和故人生活进行提炼升华,赵琳对人物的细腻描写纯粹而朴素,能察觉生活中人们微小的特征,对渺小之物怀有慈悲。
陈锦荣对分享会进行了概括总结。他认为,从赵琳的诗集《白马藏银》出发,不仅增进了对赵琳诗歌的理解,也促进了对西部90后诗人群体的认识。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计划举办更多此类文学交流活动,旨在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沟通桥梁,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与专业人才参与,为西部文学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