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求索”到深度焦虑
2025年春节前,人工智能助手深度求索(DeepSeek)横空出世,它的推理模型性能卓越,被媒体、科技界人士誉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现象级事件”。春节期间和节后这段时间,DeepSeek也成为普通人朋友圈和日常聊天时一直排在第一的热门话题。通过观察,深度求索(DeepSeek)在智能地提供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让中国的作家们体验了一把深度焦虑。
2025年,恰逢《天涯》自1996年由韩少功主持改版的30年。30年来,《天涯》对中国思想界、知识界、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参与讨论的话题,既是30年来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学潮流变迁的记录,也是世纪之交到21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思想发展史的一份记录。但是,作为一份纸刊,《天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破局,如何出圈,如何继续在思想界、知识界、文学界深度探索,恐怕是让我们编辑极为头疼的问题。
深度求索(DeepSeek)让人产生深度焦虑,可是辩证地看,深度焦虑也将促使我们在无涯的世界中不断地深度探索,文学正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工具。人工智能虽说可以提供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落实方案的主体是人:阅读需要人的眼睛参与,写作需要人的大脑参与,踏踏实实的生活需要人去过,与具体的人、事、物无限贴近需要人去贴……如此等等,也恰好证明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可以把“从深度求索到深度焦虑”扭转为“从深度焦虑到深度求索”,在“扭转”中重新找回人的主体。
《天涯》过去做的事,就是在思想界、知识界、文学界一次次尝试“扭转”。2025年开年,我们开始了新的扭转,并称其为“《天涯》的深度求索(DeepSeek)”。
《天涯》探求的深度是“思无涯”
“作家立场”栏目如何继续思考?
《天涯》设有“作家立场”“民间语文”“特稿”“小说”“散文”“研究与批评”“艺术”等栏目,主要发表社会思想批评、民间语文资料(日记、书信、流行语、口述实录、契约、启事等各种民间文本)、深度特写稿件、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以及艺术前沿观察等。
作为《天涯》王牌栏目之一,“作家立场”体现了一本文学期刊的应有之义——思考的能力。《天涯》2025年第一期的“作家立场”栏目重点关注生态议题、乡村振兴和生命不平等,重点推出了“我们为何再谈生态”小辑、“乡村的可能”讨论小辑,以及《赡养人类与废弃生命》等深度文章。
1999年10月,海南省作家协会便在三亚南山举办了“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作家、学者与会,会后形成了《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态?》一文并刊载于《天涯》2000年第一期。文中谈到的很多问题和理念,在今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放在当时却很超前,比如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而是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比如学者们提出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发展的理念;比如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公平公正问题等。时隔25年,2024年“五指山生态文学周”活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行,两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文学工作者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再谈生态。“我们为什么再谈生态”小辑集合了2024年“五指山生态文学周”的纪要以及部分与会者的发言,《五指山纪要——我们为什么再谈生态?》分别从“生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当前世界的某些生态危机”“生态文学和人类未来”等角度再谈生态,既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也是对当前全球生态面临的新境况、新危机的预警,同时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展望人类的现代化和共同体。此外,小辑中的《文学因事而作因时而变——韩少功访谈》、汪树东的《生态文学:构筑一种人类世的大文学观》、王干的《人的生态危机》、朱辉的《生态文学与文学的心态》和老藤的《活用生态资源,拓展新时代文学新景观》等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呈现当前世界的生态困境的思想资源,回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乡村的可能”讨论小辑是知名学者孙歌和青年学者李泾荷、吴翰洁以福建屏南为对象的乡建实践观察与乡建经验梳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在地的思考总结为新时代的乡建提供新视角。孙歌的《屏南的启示》系其在“重返屏南:2024乡村振兴硕博研学营联合调研”活动中圆桌讨论的发言实录,她分享日本在澳大利亚求学的留学生保苅実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研究的故事和方法,并从中得到启发,探讨如何在政府、社会、高校等多元力量的协同推动和新老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屏南的乡建实践中不断进行富有启示的创新性探索。李泾荷的《驻村共创这一年》和吴瀚洁的《重返屏南:再寻“主体性”的旅程》是两位青年学者在屏南进行田野调查后各自撰写的报告。“乡村的可能”讨论小辑体现的是,人工智能时代,依然有人实实在在地行走乡村大地,在乡村发现中国。
“作家立场”栏目的另一篇深度文章是“法律文化论的开创者”梁治平的《赡养人类与废弃的生命》。梁治平倡导跨学科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常常将某一现象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来理解,《赡养人类与废弃的生命》一文就是其治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梁治平身上具有法学研究者必备的人文关怀和平等意识,他通过对鲍曼的社会学论著《废弃的生命:现代性及其弃儿》与刘慈欣科幻作品《赡养人类》所呈现的社会问题进行洞悉、细剖,即在哥哥文明、地球文明以及我们的世界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教育、技术和私有财产神圣三者的关系如何?同时,梁治平在此篇文章中极力探究剖析这三个互相关联和重叠的文明世界存在着的“过剩人口”、贫富分化与等级划分、工业废弃物与人类废弃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生产力主导的社会与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关系等的根源、意义和影响,追问与每个个体密切相关的存在、生存、平等和死亡等问题,引人深思。
“小说”栏目如何以新人的自然来稿“扭转”文学界的僵化?
从改版之初到现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一直是《天涯》的用稿原则之一。《天涯》原主编李少君曾经在采访中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天涯》推出的新人后来都被证明是非常优秀的,刘亮程、艾伟、葛亮等早期的代表作都是发在《天涯》;后来的王十月、杨庆祥、雷平阳、江非、肖江虹、朱山坡、张楚、黄灯等人,最开始也是被《天涯》关注和推荐;有的知名作家主动投稿,达不到《天涯》的质量要求,照样会被退稿。
《天涯》近年对新人的关注不断提升,推出的“自然来稿里的文学新人”小辑、不定期推出的“新人工作间”板块等,刊发了我们从自然来稿中挖掘出来的很多新人新作,《天涯》成为一些优秀年轻作者首次发表作品的平台。羽瞳、章程、王晓雯、罗志远、孟祥鹏、李晨玮、巫宏振、李永峰、浪里白遒、陈一诺、王力、江映烛、殷继兴、陈清泓、占巴、白鲤、杨乾、高临阳、阳子政、杨沁……以及《天涯》2025年第一期的郑礼、姜薇、如君,都是这两三年从《天涯》走出来的新人。
这里就说一说《天涯》2025年第一期的三位新人。郑礼的《传记》以第一人称的细腻距离描写了“我”在离婚辞职后一蹶不振避世于九华山下,又因为机缘巧合在父亲的牵线下接到一份为煤老板万仓写传记的临时工作因此引发的故事。郑礼在创作谈中说,在《传记》中,“我”未能完成万仓的传记,所以即便老查在院中为自己留下了“传记”,但依然如小说结尾重复的那句话一样,“根本没有人知道老查是谁”。当然,这句重复和这篇小说绝不只是服务“孤独”这个话题。《夏日雪橇》是作者姜薇第一次尝试写小说。她说,写小说是一个重建现实的过程,它从浅薄中提炼出质感,它试图在虚构的世界中构建比现实更为现实的真相。如君的《真想跳舞啊》中,喜欢读《涅朵奇卡》、去工厂实习的大学生“我”和同寝室的厂妹雯雯交好,亲近的交谈、痛经时的陪伴、雯雯听到《花之圆舞曲》时的惊诧和欣喜……两人关系不断缠绕,与《涅朵奇卡》中涅朵奇卡和卡佳郡主的关系形成了对位的协和,又衍生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具有当下意义的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如君在创作谈中说,这是真诚的软弱。
只是如此简单介绍这三位新人作者的三篇小说,相信那些能真正感知到文字魅力的读者,定然可以在这些简单的介绍中,触摸到小说原作者的“深度求索”的心。我们乐于看到,刊发在《天涯》的新人自然来稿,能够对文学界实现一次视野的“扭转”。
今后,还将一直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
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天涯》的深度求索”。
何谓“《天涯》的深度求索”?我们深知,深度求索(DeepSeek)必然深远地震荡着科技界,并延伸至思想界、知识界、文学界,所以不仅是作家们体验了一把深度焦虑,整个人类世界也会倍感不安,但如本文开头所言,人可以把“从深度求索到深度焦虑”扭转为“从深度焦虑到深度求索”,而扭转的驱动力量来自哪里?也许,现在我们还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但是今后,《天涯》在办刊的过程中,将一直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