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阎世瑞|金龙贺岁·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阎世瑞|金龙贺岁·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2024-01-29 09:46:25
浏览量:


阎世瑞|金龙贺岁

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作家简历

      阎世瑞  男,汉族,1957年出生,青海省西宁市人,中共党员,1973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1977年参加了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1980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查专业,同年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建设青海的行列。工作期间,参加过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化探扫面、化探异常检查,物探矿产预查、物探异常检查、矿异常普查、详查等专业方面的工作。并先后在锡铁山铅锌矿、纳日贡玛铜钼矿、苦海汞矿、东莫扎抓铅锌矿、莫海拉哼铅锌矿、哈陇休玛钼矿、夏日哈木铜镍矿、多才玛铅锌矿等大中型矿床的地质、化探、物探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作之余撰写诗歌、散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采访稿件等,时常在省部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各类作品百余万字,出版诗歌《岗壑行吟》、散文《冈壑瑞影》等书集,多次获奖,多次参加省、市、街道文代会。当过通讯员、记者和编辑,系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国土资源诗群诗人,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星空文学社社员。





不平静的东乘公玛

  1987年5月初,青海省地球化学勘查队二分队16名员工,在技术负责罗金铃的带领下,乘上解放牌六轮卡车,沿着凸凹不平的山路、砂石路,从西宁出发,路经湟源、倒淌河、海南州、三塔拉、河卡山、花石峡、昌马河、当项,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城。在甘德县城小住一晚后,就去了柯曲镇的东乘公玛执行找金任务。

  第二天上午,卡车满载着队员们离开甘德县城,绕过数道山梁坡谷,中午时分,在山前的一处开阔地、一条小河旁停留了下来。放眼望去,河的那边道路很窄,卡车不能通行,只好停下来,看样子卡车运输只能到这里。这条小河叫东柯曲,是进入工区的唯一的一个入口,经技术负责罗金铃通过地图确认后,便招唿员工们下车卸车、搭帐篷。这里也就成了我们日后进入工区的中转站了。在这“中转站”,由于我们的到来,沉寂的河谷立刻欢腾起来,卸车的卸车,搭帐篷的搭帐篷,一片繁忙景象。

  忙完一阵子后,我去河边提水,河水不是那么清澈,就往上游行走,选择水清的地方舀水提水。这时我看到汽车维修技师谭清培蹲在较宽而又比较深的水边上喊着“鱼、鱼,这河里有鱼”。我提上已经舀满水的水桶,前去观看,被惊呆了,是有鱼,数不清的黑色嵴背、游动鱼塞满了石崖下那宽而又深的水窝窝里。这段东柯曲(河),仿佛已不是水,而是鱼群之家。鱼们排成队,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能量,准备迎接日后的漫长生活,去产卵、繁殖和生存。随着鱼的发现,员工们很快积聚到河边,有的用水桶往河岸上提鱼,有的用洗脸盆往地面豁鱼,还有的拿帐篷杆子敲鱼,更有细心的哥们用缝衣针做了鱼钩进行钓鱼。各种方法都能使鱼被迫离开深水前往地面。说也奇怪,即使不断有鱼被弄走,鱼群还是在那深水涡窝中,不向外面游动。看到此情景,技术负责罗金铃高兴得催促员工们,用钢丝床堵住一段河床的两头,剩下来的事情就是抓鱼活动……

  一直闹腾到夕阳西下。在晚餐时间里,就是清水炖鱼。那鱼的原香味、原汁味、原生态的味道,永远难忘。

  第二天天刚放亮,早起的炊事员到河边提水,看到深水涡涡的水清见底,却不见一条鱼儿。东柯曲、西柯曲,是黄河上游的两条重要支流,这两条河流养育了甘德草原,也养育了这片草原上勤劳的农牧民,同时承载着甘德各族儿女的深情,两柯曲河水最终汇入了母亲河—黄河的怀抱。

  下午的天气逐渐转阴,从阿尼玛卿雪山方向飘来浓厚的阴云,转眼间天空飞起雪花,越下越大,很快美白了山岗沟壑。我走回帐篷里,认真的看起工作设计来。突然,帐篷外一片嘈杂声由远而近。走出帐篷张望,透过茫茫雪花,远方有几个骑马的身影在晃动,其中一匹马向我们这里跑来。我赶紧进帐篷叫技术负责罗金铃出来,这时一个身披毛毡的骑马人直冲帐篷而来。我打量着这位骑马人,头戴耳帽,脚穿雨靴,一张黝铜黑的面庞,有着高挺笔直的鼻梁,牙齿却无比齐整雪白,那双深凹而明亮的眼睛透着刚毅,显然是藏民同胞。

  喂,去那里?技术负责向来人大声问道,并向他招手。来人翻身下马笑道“你好!朋友”他又说“是帮你们的,进山用的牦牛和马匹都赶过来了”。“哦哦”。大约两个小时后,牛群来到了我们帐篷跟前。经过驼工们的一阵忙碌,马匹下好了绊马绳,牦牛也被一个个拴到了临时的绳索上,牦牛被集聚起来,而后驼工们也搭好帐篷。很快从马鞍式帐篷里飘出袅袅炊烟。我和谭清培一起散着步走进马鞍式帐篷内,为首的中年男子露出洁白牙齿笑着招唿我们坐下。他的名字叫“扎西”,是生产队干部,挂在他脖子上垂在胸前的方盒子引起我们的注意,我想拿过来一看究竟。扎西神情大变,用双手紧紧护住方盒子,不肯松手。后来和扎西混熟了,成了朋友,他才告诉我们此物藏语叫“嘎乌”,是护身盒子。扎西的盒子是银制的,里面装的是班禅活佛的头发,一年四季,不分昼夜从不离身,藏族同胞对佛教的虔诚令人感动。

  打前站(进工区)的第一批队友们的牦牛和马匹回到了中转站,我们该进山了,由于在两年前有被马摔过的经历,对于骑马我还是心有余悸,而且还要身背仪器。我就找扎西给找一匹比较老实的马。扎西从马群中牵出一匹灰色马,对我说:“朋友,她是母马很老实,放心的骑吧。”随着装备、物资被捆绑好,驼牛队伍启程了。马蹄声、牦牛垛子的撞击声、人的吆喝声,震走了沟壑的寂静,踏上了进入工区的漫漫征途。

  上下翻奔、左拐、右拐,走过一道道山梁、沟壑,前方有一座红色寺院显现。走近观看,寺院坐北朝南,地势平坦,寺院周围草长得很好,是放牧的好地方。放眼远望,三面环山,红色寺院墙体在开阔草地上十分显眼。扎西告诉我,那是夏日乎寺,是诵经祈福、讲经布道、高僧云集的神圣道场……。

  夕阳西下,这时候驼队也到了东乘公玛和东乘哇玛汇水沟口后,又继续向大山深处挺进。在被群山阻隔阳光的天气里,凉气袭人,我彷佛僵在马背上,默默地跟着驼队,任凭马儿把我带向何方。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空气越来越稀薄,明显感觉唿吸困难。行李、帐篷和伙房用的铝锅、铁桶在牦牛背上摇摇晃晃,最终有几个垛子翻了,从牦牛背上滚落下来。接着就是诅咒、抽打牦牛,还要抓住牦牛捆绑垛子。30分钟后,气氛恢复如初,又继续吆喝着牦牛向目的地走去。人马趟水过河、牦牛趟水过河,在沟壑中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足迹。

  天黑了,我们也到达了营地。我艰难地从马背上爬下来,两条腿好像灌了铅似的,竞然不会走路了。

  找金工作区东乘公玛,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北巴颜喀拉成矿带,海拔4600~5300米。听扎西讲这里冬春季节气温很低,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每当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这里是当地着名的雷电区,曾经有一位藏族妇女被雷电击伤过,因此即使是夏季也无人敢来这里放牧。为了抓住这短短的工作季,分队要求马上全面展开各项勘查工作,测量先行,物探、化探工作紧随其后,地质填图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在这个找金工作区里,我是物探组长,工作主要是物探中的磁法工作,根据测量测过的点/线逐点逐线进行数据的采集。每天都在山坡、山顶、沟壑里步行。这里的山坡很陡,碎石满山坡,行走很艰难,向上迈一步,就要向下滑半步。得用力把脚从碎石中拔出来后再向上迈步,如此往复在碎石堆中。架仪器更难,每一个点都得调节水平,才能测出合格的数据来。在海拔5000多米高度极度缺氧的环境下,行走不远就气喘吁吁、汗流夹背了。在碎石上摆三脚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往往三脚架刚刚摆平,稍有震动三脚架座上的水准泡就偏向一侧;我脖子上挂着磁力仪,一只手扶住仪器架,另一只手帮助掌握着身体的平衡,小心翼翼地观测每一个点的磁场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终于测到了海拔5300米的山顶。在山顶,凉风嗖嗖,被汗水浸透的衣衫风一吹,冻得打哆嗦。我站在山顶极目眺望,映入眼帘的是群山茫茫、沟壑纵横,雪山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的亮眼。我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把海拔5300米高的大山踩在了脚下,我是山峰!

  工作期间,时常被雨水浇淋。高原的气候,就像小孩儿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蓝天白云、阳光普照,转眼间,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闪电像一把把利剑,穿透乌云射了下来,打在石岩上“吱啦、吱啦”作响。要下大雨了!我和摆脚架的助手赶紧找了一个低洼处蹲下来。随着一声声巨雷在身边炸响,闪电似乎从地面弹到天空似得,使人心惊胆颤,大雨如同瓢泼,“哗哗哗”的下个不停。看那山顶突起的岩石,又好像把一道道的闪电吸入地下,好像是一条巨龙钻入地下一样,好快、好迅勐、好危险呀!

  经过两周的工作,在工作区发现了含金锑铁的矿脉。经过取样化验,从队部西宁传来好消息,送回去的岩石样品化验报告出来了,样品中见“金”了,平均品位Au3.2克/吨,并发现金矿脉有5-6条。从发现的地质现象、物探异常和化探异常展布来看,该区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标志,金金属矿找矿前景乐观。




初学绘图


  1980年冬天,我和107名西安地质学院的毕业生怀着扎根高原、建设青海的赤子之心,一同乘上了西去的列车,踏进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青海地质局报到后,我被分配到了驻地在西宁市城西区大堡子乡晋家湾村的地球化学探矿队(简称化探队),从此开始了地质工作和生活。

  化探队,是1978年3月24日正式成立的,也是全国第一个地球化学探矿专业队伍。我刚跨进化探这个专业队伍里,心里有些顾虑:自己学的是物探专业,却到化探队里来了;而化探工作技术性很高,无论是区域化探普查,还是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详查或异常检查,我都没有接触过,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一角色。

  “听党的话、跟党走,把工作需要放在第一位”这句话我永记于心,无论心里怎样想,我都坚决服从组织上的安排。说实话,服从规服从心里毕竟还是有点小纠纠。因为“隔行如隔山”,虽在理论方面有些学识,没有实地操作过,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图件的编制等尚待认识和学习。这样一来,给自己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减少了自己玩耍的时间自由。

  看到我的情绪低落,单位领导和从事化探工作的老同志主动找我促膝交谈,给我讲化探工作的重要意义。那么,化探工作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化探是根据任务、依据自然景观、地理特点和工作条件,采集(如水系沉积物、重砂、土壤、岩石等物品)介质。用采取的介质通过实验分析其某某元素的含量,通过元素分布、元素的组合和浓度特征,发现成矿远景区(带);再根据元素组合和地球化学异常范围,通过化探、物探、地质资料圈定的找矿远景,进一步缩小范围,圈出成矿区(带),进一步圈定目标物。也可以根据地质现象研究成矿地质、建立成矿理论、环境保护、地方病防治和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这么重要的工作让我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我的工作热情也提振起来。依此,我主动的向老同志学习化探知识、方法技术,阅读有关化探方面的书籍和工作标准,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

  化探工作分两大部分,一是野外,二是室内。绘制图件是室内工作中的一项,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刚开始学作图时,就连铅笔都削不好。我削铅笔用的是单面刀片,用刀片把铅笔一头随便一削,根据数据就在绘图纸上画了起来。工程师张玉玺看到后告诉我,绘图要想画干净、美观,就得先选好铅笔、削好铅笔、用好铅笔。选好铅笔,就是选用铅笔笔芯的软硬度(即种类)。铅笔芯的种类分B、F、H。“B”表示软质铅笔芯,“F”表示软硬适中铅笔芯,“H”表示较硬铅笔芯。在室内,我们绘制图件使用2H、3H、4H,但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要以为铅笔随意用、随意削、图件可以随意画哦。所谓2H、3H、4H铅笔,是指铅笔芯较硬的。记住了,铅笔笔芯不是用铅制作的芯,它是以石墨为主要原料、掺和一定比例的黏土,通过加水调和均匀、成浆、倒入模具里,然后挤出水分、夯实、加热、焙烧,具有一定的强度后,外裹软化后的木材制作出来的,它可供一般书写和制图使用的。如“H”字母前面数字越大表明愈硬,“B”字母前面数字越大表明愈软。他还告诉我:在旷野、山中,由于天气温度比较高时一般使用3H、4H铅笔,在室内选用2H、3H铅笔,2B铅笔少用或者不用,因为软铅笔容易搞脏图面。另外作图时,还得看纸质,纸质不同,使用的铅笔也有所不同。图件绘制按其性质可分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解释推断图。说得我惊叹不已,听得我满脑子的浆糊,不知所措。之后恍然大悟,制作图件还有这么多讲究和学问,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后,张工教我如何削铅笔、如何在细砂纸上打磨铅笔。一支铅笔在他手上不到一分钟,就变成了一个“工艺品”。他削的铅笔笔尖缓缓而下,笔芯露在外面足有一厘米,如同旋笔刀旋出来的一样好看。光铅笔削的好还不行,使用铅笔时必须轻轻地下笔,绘制底稿时使用“2H、3H”铅笔,描图时使用“H、F”铅笔,使用圆规画圆时使用“F、2B”铅笔。这样的话线条花纹等清晰又好修改,图面美观、又洁静。他继续说道:绘图时,如果手上的铅笔用力过重时,笔尖就会被折断或者把图纸划破。

  再看看我削的铅笔,如同刀砍一样,木痕短、铅芯露出的也短,笔尖总是很粗,写出的数字、画出来的线条又大又粗。哎呀,做什么样的事,都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都得用心去做啊。

  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经验也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地增多。我不但学会了化探室内作图方面的方法、技术和知识,还学到了野外工作采样的方法,特别是区域化探的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最基本的采样点定位,即可根据地形、地物、地貌确定,也可以用罗盘交汇定位等,填补了我识辨地形图一些方法,和一些地质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巩固了物探方面的知识。“学而知习之,不易落乎”“艺多不压身”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能得心应手。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