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审专栏 >> 随想三章

随想三章

2024-08-19 16:03:42
浏览量:

(一)

有资料称:2010年1月4日正式落成的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迪拜塔),高828米,总楼层162层,造价15亿美元,总共用33万立方米混凝土,6.2万吨强化钢筋,14.2万平方米玻璃。其各项指标均大大优于“9.11”被炸毁的纽约世贸组织大厦。

由此我想,如此摩天大楼的选址,除了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原因外,最重要的应当是基础,是坚实的地下岩石涂层,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沙滩上是不能建高楼大厦的。

然而,多年来,对时有报道的一些工程违法、违规、违章而硬去建的实例,我们除了为“劳民伤财”而痛心,为严惩不贷而痛快,也为或故意或侥幸或无知者而不齿外,最多的还是,由此想到的基本建设基础的重要。毋庸置疑,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应当重视和打好基础,经过深入地调查,大量的实验,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在获得详尽的前期基础资料后,方可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何止是基建项目,上至国计民生,中到社会活动,下至家庭琐事,哪一项不需要打好基础呢!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竟有个别人,只喜好最后的成果,而忽视产生这些成果的科学基础,不愿或者不想从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长时间抓起;只看见那矗立于天地之间的华丽摩天大楼,而忽视以致忘记深深埋在地底下的那大厦赖以生存的坚实基础。这种人,就是“空中楼阁”故事中那个被世人嗤之以鼻的愚钝财主。

毫无疑问,不重视基础工作的效应,往往会“立竿见影”,一旦出现或发现了问题,往往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是人命关天、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以致追悔莫及......但愿这样的实例,尽早消声灭迹。

社会主义大厦的建立,需要重视基础;祖国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生活要提高,需要重视和做好各项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

于是,我不由地想到,学习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学习,分门别类,浩瀚无边;需要打基础,讲方法;小、中、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逐年积累。学者名人提出:博览群书。鲁迅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读书很广泛,知识很渊博。但学习也好,读书也罢,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无计划无重点,浮光掠影,印象浅薄,所得零乱无几。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广博的知识靠一点一滴去积累;美味的菜肴需一口一口来咀嚼。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就是要我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知识的山峰攀登。在此基础上,学习还应经过一条“由博反约”之路,不能“样样懂,样样松”,杜绝荀子在《劝学》中所举“鼫鼠五技而穷”的现象,懂得和践行学习务必求精深的道理。

一般地讲,学生时代,应该向广泛、博览方向努力,而一旦有了专业,或者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该围绕专业,或者根据自己所担负的工作需要去学习,去读书,去广泛吸取为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相关科学知识,以此逐步驾轻就熟,肩负起应有的时代重担和责任。与此同时,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因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此外,还应当学习一些自己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文化,为家庭献情播爱,为生活调滋剂味,为人生增色添彩,使自己度过的每一天,有兴趣,有情趣,有天趣。                        


(二)

上学时,老师经常讲:只要你有兴趣,就能学好。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手工劳动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按图做玩具、粘弹射飞机,然后相互比赛;生物老师用右手随意划一大圈一小圈,在稍加几笔,就是一只小鸭子;历史、地理老师则将地形,地名和年代、事件等都编成顺口溜......虽然,各门功课成绩各异,但浸透着老师心血的这些方式方法,无疑调动起了当时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劲头。长大了,成家了,自己工作生活了,逐步品尝了工作生活的滋味;开始有意无意地自我调整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寻觅和感受对工作生活的兴趣和乐趣。

兴趣,或者称“爱好”,是一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好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你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对其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深厚......兴趣,无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探索未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是养成个性、品德和才能的重要前提条件。回到学生时代,对学习感兴趣,你就会去努力;重温工作在岗时光,对负责的工作任务热爱有兴趣,就会觉得不是负担和被动,而是责任、天职和主动;就会动脑筋、想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去完成......

我非常喜欢阅读清代人李笠翁有关养生的经典著作《闲情偶寄》。对书中做了深入地研究和细致地描述的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文化艺术(如房舍园林、花木种植、颐养饮食等等等等),尤为感兴趣。

比如,在“颐养部”,对饭粥作了如此叙述:“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故善主中馈者,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匀不能减,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说到睡觉,李先生认为:“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对于午睡更有独到之处:“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长夏之一日,可抵残冬之二日;长夏之一夜,不敌残冬之半夜,使止息于夜,不息于昼,是以一分之逸,敌四分之劳,精力几何,其能堪此?况暑气烁金,当之未有不倦者。倦极而眠,犹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予最爱旧诗中有‘手倦抛书午梦长’一句......”

“却病第四”提出:“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则百体皆和。即有不和,心能居重驭轻,运筹帷幄,而治之以法矣。......‘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而在“种植部”,对柳树作了这样的描述:“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

我想,该书之所以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除了作者的先天聪颖、后天苦读的原因外,以我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眼光看,主要还是著作者对生命的天然豁达,对生活的超常钟爱,对年年月月日日发生、经历、耳闻目睹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生活内容和细节的满怀热忱;对住宅庭院、室内装修、草木种植、妇女美容、烹调美食、疾病防治等等在内的日常事物的文化艺术价值怀有浓厚兴趣去深入研究。李先生写的自然流畅,幽默风趣;我们读着轻松自如,有滋有味;自然感觉体味出作者于不经意中有心、用心、精心地探索揣摩;在熟视无睹、平淡无奇的纷杂事务里寻觅出有价值、有规律的东西。由此,读着津津有味,读后留有余香,竟有重读多读的冲动......究其原因,皆由兴趣、喜欢、爱好所致吧。

还是老师说的对:只要你有兴趣,就能学好。只要你有兴趣,就想去做,并且千方百计地去做好,把粗活做细,细活做精,精活做优质;只要有兴趣,就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看得细,看出形象,看来灵气;就能把一杯平常的白开水,喝出味道,发现色彩;就能让平淡无奇的事物,放出光泽......

看来,一个人从小就注意培养兴趣,懂得热爱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三)

无须讳言,在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中,需要重视和加强基础工作,需要博览、熟读、精思为工作所需要的一切知识;需要热爱以致痴迷地去献身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兴致勃勃地安排和经营好自己的生活;需要完成许多许多许多的工程,需要做好不少不少不少的事情。而对一个单位来说,不论是企业、事业,还是行政机关,都需要有计划地教育和培养人才。是的,从根本意义上讲,人才,是一切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

何为人才?博士、硕士是人才,大专学生是人才,高水平的专业技工同样是人才。因而,我以为,以对一个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言,无论是高学历者,还是高技能者,作为人才,从其本质上讲,都应该是具有高度“主动性”的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美国人阿尔伯特.哈伯德写的一本书,已在全世界流传100多年,成为世界畅销书榜的第6位。美国第51届41任总统布什当年竞选州长时,他的助手肯.怀特曾将此书推荐给布什。布什读了后说:“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

布什说:“我将这本书送给了办公室的每一个人,我正在寻找那些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并邀请他成为我们团队中的一员。正是这些无需他人监督就能主动完成任务的人改变了整个世界。”

美国一家著名咨询公司总裁赖菲这样评价:“如果你想要提高你的组织的效率和培训出优秀精干的雇员,我向你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写的是100多年前,美国和西班牙战争即将爆发,美国总统派罗文中尉给身居深山密林的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我如何去,找不到他怎么办?……….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高度的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出版家哈伯德从这个故事得到启发,写出了不朽名篇---《把信送给加西亚》。他说:“我敬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在还是不在都会坚持工作的人。当你交给他一封致加西亚的信时,他会迅速的接受任务,不会问任何愚蠢的问题,更不会随手把信扔进水坑里,而是全力以赴地把信送到。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会为加薪而罢工。”

他还说:“文明,就是充满渴望的寻找这种人才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送信的故事100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主动性的完成职责,引导着许许多多的人走向成功和卓越。“送信”已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人们忠于职守,履行承诺、敬业、忠诚、主动和荣誉的象征。

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是在任何岗位、任何条件和环境下,都能主动性、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人。这样的人,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赞扬,会受到领导或老板的重用。正象哈伯德所说的那样:即使在大萧条裁员时,老板首先想的是必须留下他们。

应当认识到,这个关于送信的传奇故事,阐述的是一种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蕴涵着集体成功和个人发展双赢的真谛。今天,当我们讨论某个单位(某项事业)不断发展的时候,无疑要高调呼唤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下大力培养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真心实意地重用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深一层想,送信的罗文无疑是卓越的,但他似乎又是平凡的。说他卓越,是因为在现实中并非人人都能“把信送给加西亚”;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并没有什么三头六臂的神通,他是一个中尉,一个平常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罗文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呢?用历史和现代相结合的观点研究这一问题,罗文基本上是遵循了如下的几条成功定律:第一,热爱本职,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明白“干什么”、“什么标准”、“何时干成”,无需上级督促;第二,刻苦学习,拥有达到目标的充分知识;第三,善于创造性思维,发挥聪明才智;第四,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第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当下现代人所容易忽视的。

实际上,贡献之道和成功之道是紧密相连且应完美结合的。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挖掘,精心培育,真诚引进,就一定会把越来越多的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集聚在本单位的旗帜之下,成为自己团队的成员。

再深一层想,集中提炼上述几条成功定律,“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作者哈伯德告诉我们:“世界会给以厚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

那么,什么是主动?

让我告诉你: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厚遇。

次之,就是别人告诉了你一次,你就能去做。也就是说,“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些能够送信的人会得到高荣誉,但未必总能得到高报酬。

再次之,就是这样一些人:别人告诉了他们两次、三次,他们才会去做。这些人不会得到荣誉,报酬也应该比较微薄。

更次之,就是有些人,只有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才能去做成事情。他们得到的应该是冷漠而不是荣誉,报偿应该是微不足道了。

最等而下之的就是这种人:即使有人追着他,告诉他怎样去做,并且盯着他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会脱岗、失业......却应是咎由自取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应该具备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主动。只要主动,就能够走向成功,走向卓越,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对一个人是这样,对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的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等同样如此。于是我想,未来不断发展的某一个部门和单位,如果拥有一大批能够“主动”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那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闪烁着时代光芒的贡献,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