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 刘文俊 作品展】

【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 刘文俊 作品展】

2023-09-07 08:52:15
浏览量:




当代作家 刘文俊 作品展







艺 术 简 历




  刘文俊,山东人,现居西安。青年时期投笔从戎,効力国防。及至中年,转战商场,服务国企,并开始重拾年少梦想,习作文章。多篇散文在报刊发表,四次获得《中国散文网》大赛奖励。

作 品 展 示 





  “辋川别业”寻踪


  在西安城东南方向约三十公里处,有一座县城叫蓝田,蓝田东南方向有一处峡谷叫辋川,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辋川别业”就曾坐落于此。

  “辋川别业”是王维的私人别墅。

  王维,多数人并不陌生,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都源于王维,他可是家喻户晓,声名鹊起,与孟浩然合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早年曾在朝廷为官,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渴望做出一番事业。后因时政变换,王维受到排挤、贬谪,仕途起起落落,导致王维的心境逐渐消沉,感受怀才不遇,萌生归隐之心,晚年便在辋川购得宋之问的山庄,依山就水做了改造,修筑了20处景点,包括世人熟知的鹿柴、欹湖、孟城坳、竹里馆、辛夷坞等,人称“辋川别业”。

  那时的辋川,有山有岭,有冈有坞,有湖有溪,有泉有畔。亭台楼榭掩映群山绿水,舟楫白帆过往溪水湖泊。“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别业”成为了山水相依,亭榭相望的自然山水园林。

  王维与好友裴迪经常“步仄径,临清流”,弈棋饮酒,“携手赋诗”,同吟共咏辋川景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即地命题,即景赋诗,20处景点,总得40篇五言佳诗,最终结成《辋川集》,成为传世佳作。王维还画了一幅《辋川图》长卷,对辋川的20个景点作了逼真、细致的描绘。

  一个僻幽的山谷,一处名气不大的地方,因为一位“诗佛”,因为一座别墅,联系在了一起,成就了双方的盛名。辋川因为王维,名声大噪,至今仍然吸引着不少游客慕名参观;王维久居辋川,秀丽的景色潜移着诗人的心境,默化了诗人的情感,终以诗文中的恬静、清幽化解心灵的惆怅。晚年的王维,山水田园成为诗词创作的主体,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与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一起,成为了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我钟情于辋川景色已久,王维的《辋川别业》诗:“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让我对辋川别业有了向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王维《木兰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更是让我对辋川有了诗情画意的感受,不由得心绪飘然,一睹为快。要是在一千多年前,我定会立约知交挚友,泛舟东渡,徜徉于辋川山水之间了。现在不同了,人背负着很多约束,不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就一直没有机会游访辋川。

  近期,恰巧驱车前往辋川,顺便了却了多年的心愿。辋川,山青翠,水潺潺,山清水秀。不读王维的诗,不看王维的画,这里景色秀丽,颇有些“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的味道了。读了《辋川集》,看了《辋川图》,对比之下,顿感索然、失望。辋川别业、华子罔、临湖亭、白石滩等20处唐代美景湮灭殆尽,没有一点影子了。唯有一棵王维手植银杏树高高耸立在路旁,指引着“辋川别业”的大致位置,诉说着往日的悠悠故事。

  与我并行的有一帮外地的学生,他们叽叽喳喳,不时高吟王维的辋川诗词,这也勾起了我脑海中关于“辋川别业”的片段故事。

  “辋川别业”兴盛之时,王维与裴迪饮酒赋诗,一唱一和,恬静自在。到了北宋时期,“辋川别业”逐渐萧条,清朝以后,辋川周边的环境逐步恶化,到了近代,辋川别业荡然无存,诗情画意不再。如今的辋川别业遗址附近,厂房林立,线路纵横,已经寻觅不到《辋川图》中的景致了。

  辋川20景消失了。

  曾有人建议恢复辋川20景。但时过境迁,现在已经很难恢复到王维时期的景色了。况且,复制的景致缺失了文化内核的支撑,也是很难走远的,这方面,我们不乏教训。辋川紧要的不是打造景点,而是文化传承。要把一棵树、一本书、一张画的故事讲好,把尊崇自然、田园耕读的文化根脉传好,既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提升人们乡村田园文化的水平。



过年往事


  每到年关的时候,偶遇熟人朋友,经常被问及:过年回家吗?我知道,他们所说的“家”,不是我在西安城里的小家,而是我的山东老家,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这个时候,除了回答他们的问题外,也常常会勾起我的乡思,想起我小时候过年的往事。

  小时候,过年是一种幸福的期盼。往往是距离春节还有几个月的时候,便开始掰着指头掐算时间,算计着还有多长时间可以过年,总觉得日子过得缓慢,急盼春节早一天到来。那个时候的年节,对父母来说可能是喜愁参半的事情,既是喜庆的节日,又因为手头不宽裕,齐备节日物品常常捉襟见肘,愁心入眉。但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确是高兴的日子。平时很难穿上的新衣服,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给置办上一套。弟弟妹妹们更是欢喜,因为平日里他们都是捡拾哥哥姐姐的旧衣穿,过年了,父母也会给它们做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新衣裳,美的弟弟妹妹们不时地翻开柜子看一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平日里很少能吃到的鸡鸭鱼肉,过年期间也不再稀罕,时不时可以打打牙祭,解解馋。更值得高兴的是,过年期间,还有鞭炮可放,对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们来说,那简直是天大的趣事,心里暗暗地乐开了花。

  我的老家位于齐鲁东部,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来说,进入腊月,年味就逐渐浓了起来。打扫卫生、购置年货、杀猪宰羊、炸丸子、蒸饽饽、写春联......忙活不停。到了腊月二十三阴历“小年”,春节的序幕便正式拉开了。“二十三,祭灶仙(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我是家中的长子,忙活过年的事情,父母常常会喊上我来打下手。天寒地冻的,我不是很情愿,经常是扭扭捏捏,磨磨蹭蹭的,但也有喜欢的事情,那就是陪着父亲贴春联、放鞭炮。

  年三十那天,母亲早早地用面粉熬上一盆浆糊,我端盆,父亲提着凳子,里里外外地贴春联、贴过门钱(一种用红、黄、绿、粉、紫等彩色纸刻制而成,上有吉祥图案和文字,春节时贴于门框门额等地方,以喜迎春节)。大门、二门、影壁墙、粮仓、猪圈、柴房,到处贴的花花绿绿的,年的气氛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我喜欢这种过年的气氛。

  到了晚上,父母会炒上一桌菜,许多是平时很难吃到的“硬菜”,一家人围坐一起,欢欢喜喜地吃饭守岁。这个时候,父亲会倒上几杯酒,自斟自饮。我年龄稍大的时候,父亲也会给我斟上少许酒,让我尝尝白酒的味道,陪他喝上几杯。平时严肃的父亲,这时候和蔼慈祥,拉家常、讲故事、话未来,风趣可爱。听到村里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兄妹几个便放下碗筷,催促母亲赶紧下饺子,拉着父亲到院子当中放鞭炮。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老家的风俗,初一早上,谁家起的早,代表着这个家庭的勤劳和福报。于是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早起,我记事的时候,凌晨四、五点钟就有人起床了,天未放亮,有人便开始拜年了。

  老家人拜年,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家族中的大哥,率领本家族中的同辈男娃,逐家逐户地给长辈拜年,女孩子是不参加这种拜年活动的。你瞧,大年初一的早晨,村头巷尾,街道胡同,一串串的人流鱼贯而行,你来我往,祝贺声此起彼伏,欢笑声不绝于耳。

  山东人给长辈拜年,是磕头拜年。众多家族子弟,在大哥的带领下,次序走进长辈家中,一边喊着“爷爷(发四声)”、“嫲嫲(奶奶)”、“大爷(大伯)”、“大娘(伯母)”给你们拜年了,一边麻溜跪下,一跪一屋子,一跪一天井。老人边说“别跪了,别跪了”,边下炕去拉你,往你口袋里塞糖果、塞花生、塞瓜子。我小时候,拜年是没有压岁钱的,长辈给些糖果瓜子爆米花便会心满意足了,如果碰巧拿上了一、二块奶糖、酥糖等上好的糖果,更是喜出望外,炫耀半天。

  一般情况下,二、三个小时就能拜完年,家族门户多的,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拜完。

  接下来的时间,便是孩子们的自由时间了。你看,一个个急匆匆地跑回家,取出珍藏多日的小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仔细数好,放在口袋里,拿上一根燃香,欢欢喜喜地放鞭炮去了。街道上,到处是噼里啪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我最喜欢的是放“二踢脚”,轻轻地用手捏住,用香头一点,噼、啪,地上一爆,空中一响,神奇、惊喜。有些调皮的小子,也会横放,专打聚堆的小姑娘,吓的她们哇哇大叫。聚堆的大人,他们一般是不敢故意放炮惊吓的,因为若是碰上脾气暴躁的哥哥,会追赶过来,踢上几脚,屁股疼痛难忍。

  从初二开始,就要串门走亲戚了。一家人跨上竹篮子,带上饽饽(馒头)、点心,走村访亲,吃喝叙情,一直持续好多天。亲戚多的,有时要持续到月底。老家的风俗,过了二月二,年就算过完了。

  这样的年节故事,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重复了十几次。后来,我到外地上学、工作,融于了城市生活,开始了在城市中过年。城市里的春节,与小时候老家相比,缺失了不少的情味和韵味,大人们不再串门,小孩子不再扎堆,特别是禁放鞭炮以后,过年的气氛更加寡淡。因此,每逢春节,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小时候的年节气氛,回忆起家乡年节的欢乐故事。有时候,也想与子女们唠叨几句,分享一下当年的喜悦故事,但他们城市里出生城市里成长,已经很难理解你小时候的乐趣了。

  近几年,随着短信、微信、抖音技术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过节的习俗更是改变了许多。不仅城市里年味寡淡了许多,农村里的年味也在逐渐清淡,一些小时候的过年场景,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我担心,长期这样下去,我们一些好的春节习俗,将会逐渐失传,那将是很令人惋惜的。



闲话“泾渭分明”


  小时候,老师教授成语,讲到“泾渭分明”的时候,解释说:“泾渭分明”源自陕西的泾河、渭河。泾、渭二水在陕西高陵合流,汇聚处一清一浊,清浊分明,因此便衍生出成语“泾渭分明”。将来,你们有机会到陕西了,可以移步高陵,现场感受下啥是“泾渭分明”。

  那时候,我一个农村娃,活动范围局限于乡镇,县城都很少去。飞越上千公里,从渤海之滨到秦岭脚下,去现场溯源一个成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老师的话,虽然让我心生萌动,但从未抱有成行的心思和想法。事情就这样搁下了。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三秦大地工作,毗邻高陵。读书写字的时候,触碰到成语“泾渭分明”,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小时候老师讲过的话、寄予的期望,萌生了一种切身感受“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愿望。可是距离近了,心却懒了,总感到高陵这么近,有的是机会,愿望就一直是个愿望,多少年也没有成行。这可能也是许多人的通病,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躺在身边的景致常常不急于赏识。不少人对于身边的著名的景点,一辈子也没有去看过一次。

  一天,外地的一个朋友来陕,点名游历高陵,我欣然同意,且心中暗喜,高陵之行,既能够陪伴朋友,又能够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一举两得。

  一路上,两个人聊起了“泾渭分明”的话题,边聊便查(百度),边查边聊,基本上弄清了“泾渭分明”的来龙去脉。

  历史上,第一次对“泾渭分明”奇异景观记载的,应该是《诗经》。《诗经·邶风·谷风》里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的诗句。湜湜者,水清也。意思是说泾水同渭水相比较,显得浑浊,但它静止不流时是清澈的。这大概是成语“泾渭分明”的源头了。

  一般认为,“泾渭分明”的雏形形成于唐代。唐代诗人杜甫《秋雨叹三首》中写道“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这“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就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

  而明确出现“泾渭分明”成语的,则是到了明朝。冯梦龙在《喻世明言》(《古今小说.滕大妖尹鬼断家私》)中写道:“守得一十四岁时,他胸中渐渐泾渭分明,瞒他不得了。”

  从此,“泾渭分明”便被人们经常使用,用以比喻事物界限清楚,是非、好坏界限分明。

  有意思的是,泾河、渭河清浊一直分明,但清浊之分却有所交替。一段时间泾浊渭清,一段时间泾清渭浊。春秋时代是泾浊渭清,有《诗经》“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为证。汉唐时期,依然是渭河清澈,泾河混浊。汉书记载:“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稷黍。”唐朝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写道:“泾水黄,陇野茫。负太白,腾天狼。”到了宋元,情况似乎出现了翻转,泾清渭浊。苏辙在《次韵子瞻见寄》中写道“衮衮河渭浊,皎皎汉江清。”元人曹伯启诗曰:“泾清渭浊源何异?”

  据说,清朝皇帝乾隆读了苏辙、曹伯启的的诗句,对泾渭二河谁清谁浊迷茫了,便下旨清查。中卫令胡纪谟奉旨考察,得出“凡泾水所历之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的结论。泾河清澈,渭河混浊。

  至于为什么一清一浊,并有交替更换,我们没有细究,估计与两河上游植被的疏密和人类活动多寡有关联。

  现在的泾、渭河汇合处,已辟为旅游景点,整修了道路,筑建了观景台面,游客往来通达方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我们也是被“泾渭分明”吸引过来的。但是,当我们到达二河汇聚的地方的时候,却有些小小的失望。原以为,泾河、渭河两河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浩浩荡荡,两水相遇,汹涌澎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蔚为壮观。但眼前景象却是河床低浅,水流平缓,风平浪静。

  我在岸边走过来走过去,瞪大眼睛,使劲地看着两河的交界处,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分界线。“哪里有泾渭分明,看不出来吗。”我自言自语地说。“你们来的季节不对,水大了就清楚了。现在你可以登高看看。”旁边圪蹴着的老乡接话道。顺着老乡的指引,我吃力地爬上岸边土塬,极目远眺,隐隐约约看到了泾水渭水的区别,泾河偏绿,渭河偏黄,泾清渭浊,有一道不是特别明显的分界线。

  虽然看不太清楚,但心里还是挺欣慰的。身临其境,了却了多年的夙愿,亲力亲为,目睹了啥是“泾渭分明”。

  返程的路上,我想,“泾渭分明”是一处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文化的熏陶。“泾渭分明”景色值得看,其蕴含的文化赋意更值得我们传承与践行。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有“泾渭分明”的态度,界线清楚、是非分明。做事要遵从事理,界线清晰,是是是,非是非,不能“糊弄”、不能“和稀泥”。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白,正是正,邪是邪,不能黑白混淆,清浊不分。要清者自清,遇浊水而不溶,出污泥而不染,做到“泾渭分明”。



2023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中国散文网》官网和《中国散文网》微信公众号推出【2023国庆特刊丨当代作家某某某作品展】将重点宣传、集中展示、特别推广您的创作业绩!您可在朋友圈里传播有您作品的专刊,使之走向文坛、扬名全国。

  请添加办公微信13681238889,将您的20首诗词(新诗共200行内)或3篇散文(共6000字内)、简介、照片传来。传前请仔细校对好您的简历和文字,确保准确无误。10月31日截止,依次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

联系电话:010-68688898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