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报道 >> 梁平诗集《一蓑烟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梁平诗集《一蓑烟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2024-06-05 10:58:46
浏览量:

6月3日,梁平诗集《一蓑烟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协主办、四川省作协创研室承办。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张清华,《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以及鲁娟、白浩、熊焱、阳飏、吕历、袁昊等专家在会上作了充分的精准的研讨发言。出席研讨会的还有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王华光、副总经理胡巍,以及四川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冯静、总编辑张庆宁。会议由四川省作协创研室负责人杨献平主持。

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说,梁平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他的诗歌影响为广大读者喜爱。举办梁平诗歌研讨会,是四川省作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我省领军作家宣传推介工作,激励四川省广大作家不断登高原、攀高峰一项重要举措。

梁平诗集《一蓑烟雨》收录了他近年来的百余首现代诗,是他对自己生活的巴山蜀水的深情讴歌,是他人到中年后,对人生、对人类、对世界的透彻感悟和深刻认知,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文学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张清华说,《一蓑烟雨》是一本让他“爱不释手的诗集”,在梁平已经出版的16部诗集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部诗集不仅是一部关于“空间主题”的诗集,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梁平的《一蓑烟雨》,让他联想到苏轼的《前赤壁赋》及杜甫的《秋兴八首》,承认生命的渺小和短暂,同时做到行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那是一种了不起的格局和通透。《一蓑烟雨》既有东坡随缘自适和豁达气度,又有老杜忧国忧民之心,体现着他对苍生、历史、现实的关切,这样的精神坐标,体现着这本诗集的重要价值。

张清华还讲到,梁平的诗歌在抒情上有着一种“明智的节制”。轻修辞的写作、欲言又止的简短、诙谐与唠叨……都是通过带有叙事意味的语式来完成的。年轻的语感与内在的饱经沧桑,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张力。

著名文学批评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认为,在当代诗歌对巴蜀两地的关注中,梁平的书写可以说意义非凡。在《一蓑烟雨》中,前后各有一首长诗,第一首写嘉陵江,最后一首写蜀道,这两首长诗体现了梁平对空间和地域性的长期关注。霍俊明说:“我读这一本诗集的时候,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认为,整部诗集由两个声调构成,一个是地域性的人物、风物,另一个是面向现实的、诗人内在化的精神属性。这两个特点,让他联想到了两位历史人物:杜甫与徐霞客。在当代诗歌中,能够看到这样的传统是难得的。

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诗人、骏马奖获得者鲁娟认为,《一蓑烟雨》传承了梁平鲜明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在当下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整部作品视野开阔、气势磅礴,里面的诗歌大部分与地域有关,但又超越地域,在宽度上有更丰富的拓展,在深度上有更深入的提升。其创作风格集成熟的克制、客观而丰富、简约却饱满为一体,非常考究,经得起细细品味。

著名文学批评家、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认为,梁平诗集《一蓑烟雨》,走出了与当下许多诗人不同的路径,体现了对中国诗歌传统的回归,同时也是文化传统、人格体系传统的回归。在性灵之旗下,《一蓑烟雨》诗意鲜活饱满,读得懂,能共鸣,也传得开。他认为《一蓑烟雨》的出版,是当代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格认同和回归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对于现代诗发展路径的有效实践和探索。

成都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熊焱说,很多诗人、评论家谈到了梁平诗歌写作的浩大和深厚,他特别想谈谈梁平诗歌中的轻盈。他认为梁平诗歌的轻盈,首先是语言的轻盈,梁平总能从轻灵的文字中抵达意义,让意义与文字共同呈现相同的精纯度。《一蓑烟雨》中有两首《嘉陵江:水经新注》《蜀道辞》,与他二十年前的两首长诗《重庆书》《三星堆之门》互相完善,互相补充,体现了梁平诗歌的多重性,从而呈现出他在辽阔、深邃和厚重中,找到了轻盈的平衡。

著名诗人阳飏认为,梁平的诗歌,既有现代的构成,也有传统的基因。他的许多诗歌,总是以内在的意蕴让读者去体验和顿悟,乃至进一步创造和拓展其诗歌的内涵与空间。他说梁平诗歌中的“我”无处不在,通过“我”,折射出了个体生命所见证的岁月变迁及人情世态,给我们寒冷的内心带来温暖。梁平诗歌中基于日常生活中诗意的叙事,充分使用白描、叙述等修辞手段,客观观察生命的现实态度,无疑有一种回归真实生活的效应,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这个时代鲜明的审美特质。

诗人吕历把《一蓑烟雨》比喻成一部修行者的诗歌图谱。他说,这部诗集清晰地呈现出了一个经验丰富、功力精到的诗者、编者、批评者独立的、个性化的诗歌版图、精神地理、审美维度。他还提到,《一蓑烟雨》的语言既脚踏实地又诗思飞扬,既思接千载又直击当下,其有效的诗歌表达,无疑是对时下普遍存在的肤浅语境、浮华描摹等流行诗写画风的有益反拔和矫正,具有诗歌美学意义上正本清源的文本价值。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大西南文学论坛》执行主编袁昊认为,《一蓑烟雨》在人文地理诗歌书写上有重要突破。他说,当代人文地理诗歌写作的难度与困境是非常明显的,尽管写人文地理诗歌的诗人很多,诗作也很多,但真正能写出新意而且又有美感的诗人诗作并不多。他认为梁平《一蓑烟雨》是对既有人文地理诗歌书写的突破,写作重心从写地方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向写当代视野和个人情感转变。在当代人文地理诗歌及地理诗学发展中体现了其价值,也将在当代诗歌史中显示其应有的地位。

研讨会最后,梁平分享了自己的写作观念。他说,一个作家、诗人应当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精神背景有着明确的界定。而态度,则是作家与诗人需要一直寻找的内容。他自己一直在寻求写作情感的平衡,在冲突和敌意中,找到最大尺度的调节。梁平说,“我特别警惕同质化的内容。只有坚持自己写,才能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你的愿景。”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