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白驹》过隙,人生自当努力——评《白驹》

《白驹》过隙,人生自当努力——评《白驹》

2023-03-10 10:18:43
浏览量:

“白驹过隙”寓意时不待我,在转瞬即逝的时间里,人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才不会辜负人生。回首相望,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43年了,光阴看似漫长,但在历史长河中却如同“白驹过隙”一般。《白驹》讲述了改革开放之后,乡土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看待飞逝光阴中发生的社会变革,回望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冉学东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农村题材,书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

小说在对“三农”故事的书写中,描绘出中国农村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是一部小镇农民的脱贫史,也是一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史。改革开放之后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让民众吃饱了饭。此后,随着灌溉技术的普及,科技兴农的不断深入,扶贫攻坚的展开,以及对农村污染的有力治理,传统的农业一步步转变为生态农业,进而发展为主体品牌化经营,农村正在开启自己的振兴之路,农民也在一步步改善生存处境。《白驹》通过陕西关中向阳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书写了农村改革的具体内容,走过的艰难历程以及成功经验。其中,展现了中国农业发展走过的曲折道路,农业科技为农村带来的日新月异的进步。这使得小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农业发展水利为重,小说从管理浇灌业务的老吉开始来讲述农村的发展,灌溉土地中发生的故事一直贯穿了小说始末。主人公赵淮安在大学学习农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镇上做了干部,工作出色,但因为违规发放扶贫基金而坐牢。出狱后,他利用所学成立了科技服务队,为农民进行科学指导。为了解决用水污染问题,他拍照片给省上环保部门反映,又把资料邮寄给秦岭日报社,让媒体进行呼吁,最后解决了污染问题。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成片甜瓜种植,对贫困户进行扶贫,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大潮当中。

小说在对“三农”故事的书写中,没有着力刻画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是刻画了小镇上的人物群像,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在时代的大变革中,在日常生活的审美中,写出了乡土社会中农民的悲欢离合。农村方方面面的人物编织了一张关系网络,有乡村人物与机关人物的较量,有学校人物与企业人物的牵连等等,在各种纠葛中这些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彼此影响,推动着小镇的发展进程。

这群人当中没有道德完美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人生算计,为自己的私欲而争,但也有着道德的坚守。小说刻画了大学生赵淮安和妻子高翠萍,老吉和妻子赵玉娥,学校老董和范长安、冯明哲,村里干部老仁,镇干部陆海洋、代安卫,企业家吕振民、苏简易等。有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有人开办企业发家致富,有人在宦海中沉浮。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如赵淮安的踏实勤奋,高翠萍的患难与共,冯明哲的急功近利,苏简易的坎坷艰难……每个人都在时代中寻找安身立命的场所,而摆脱贫困、走向致富是他们的梦想,为此,他们四处奔波,不断遭受挫折,也有人获得成功。

小说在对“三农”故事的书写中,写出了乡土社会的“世俗人情”画卷,语言朴素自然,方言俚语运用娴熟。故事里展示着普通民众的生存法则,婚丧嫁娶等风土民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共有的生存法则。镇上造纸厂排出的废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三个人堵了污水排泄口,解决的方法是满足了三个人的要求,田满盈又有了给造纸厂送麦草的生意,运娃和郭友亮在造纸厂当了装卸工;赵淮安在发展现代田园农业时,村民周社教进行了阻挠,最后满足了周社教要庄基地的要求后,阻力才消除。小说呈现了这种解决问题的规则与方式,让人性的欲望暴露无疑。但同时,在利益的纠葛当中,他们也报团取暖,对他人施以援手。老吉因为刘秀英丈夫曾经救过自己,在她丈夫去世后,极力照顾刘秀英和赵淮安母子,为赵淮安的上学和工作奔波。赵淮安成立了公司之后,扶贫的对象是冤家对头赵四狗,最终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让赵家顺利脱贫。赵淮安还资助大学生上学,办了敬老院,回报故乡。

同时,小说弥漫着“秦”味浓烈的民俗元素。在农民婚丧嫁娶等风俗中,展示了关中独特的地域文化,凸显了与其他地区文化上的差异。文中重点描写了赵淮安的婚礼过程,他迎亲前祭拜亡父,村民给男女双方家长脸上抹黑,结婚过程中的耍闹,酒宴中的吃食,在这些礼仪和规矩中,彰显着当地的人文精神。

《白驹》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是较为完整,人物形象也比较丰满,但从写作技巧上应该加强一下,长篇小说在写好之后,多读多思考,从中要学会取舍才行。此外在写作时不能忽略首尾呼应,故事中人物命运归宿,要有始有终才对,否则,将会影响一部小说美誉度。尽管如此,它不失是一部守望家园的好书。在此祝福冉学东《白驹》出版,也希望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