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灿|金龙贺岁
中国作家2024迎春专刊
作家简历
★
胡长灿 男,1941年12月25出生。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1965年在上海天马制片厂发表电影文学剧本《灾区欢笑》;2008年在电影文学杂志发表电影文学剧本《为了心中的愿望》;2013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集《我的家乡我的爱》;2014年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让思想飞》;2019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乡愁是开在人心中的鲜花》;2018年由赣新出版社出版南丰苏区《史略》。2023年交江西人民出版社书稿《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待出版,目前正在修改《地狱有多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爸爸的错误》等三个中篇小说集准备出版。
寻墨赣东之脊
江西南丰军峰山,最高峰海拔1761米,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是江西省六大山脉中雩山山脉最高峰,号称“赣东之脊”,受惠于大自然鬼斧神工,怀珍抱璞,歴代列为南丰县胜景之首。被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曽肇称之为“山高万仞,翠压五岳。”形成内涵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有着无数美丽故事与动人传说的山水文化林区。因为它的奇秀,因为它的深邃,因为它的绽放,我又一次来了趟探寻军峰文化之旅。
领誉赣东的道教名山
登上军峰山,移步即立景、举足便成峰。徜徉其中,可以尽情欣赏古木参天、竹海松涛的五彩缤纷,感受精彩日出、瀑啸风呤的诗情画意,体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朴素安宁,自然女神挥洒她浪漫的技法,以清风作笔,旭日为色,将蓝天白云绘制成霞光万道的壮美图画,使人如入天阙,飘然欲仙。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我此行的首义就在于领悟这句话。
道教是我国古老的宗教。而军峰道教的创立与形成,发端于东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辅佐汉刘邦平定天下的著名军师留侯张良第九世孙张道陵创于龙虎山,龙虎山便成为“道传千载源斯处”的发祥地。张道陵的十八世孙张洞宣于南唐开元元年(公元937年)从龙虎山来到南丰,在石仙岩开山依岩建观、聚石为室进行修炼,道教便在南丰落地生根了,南丰各地兴建的道观多达20余处。军峰山山区先后建有石庙、铁庙、半观、炼丹观、九龙观、老观、仙云观、军溪观等道观,成为寻仙问道者纷至沓来的道教名山。伴随着国家的盛衰,军峰山的道观起起落落,香火却一直不断,延续至今。前往朝拜的善男信女,浩浩荡荡,络绎不绝。
道教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道教特色的济世伦理和慈爱思想。“慈心于物”、“救人之穷”、“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无量度人”、“积善成仙”等济世伦理,始终是道教的理想和追求。军峰道教信奉“三悲三欣”说。三悲者,人赤条条而来,极偶然,没有任何准备,此一悲;既面世,须循物竞天择之道,于万类夹缝间求存活,其间身心所历之困苦多者多矣,此一悲;时序更替,百年倏忽,不觉间,青春不再,身似朽木,其衰势已是不可阻挡,此又一悲。三欣者,人生唯其一穷二白赤条条而来,才在自然世界之外,造出一个新世界,此一欣;人生唯其困苦,才在百年征途中,领受意志力和爱,经受“炼狱”,创造幸福,此一欣;人生唯其匆匆,才在这速朽的世界之外另造一个永久的道德世界,薪火相传的世界,灯火万家的世界,又一欣也。据传此三悲三欣之说,后来成就了弘一法师一幅极有名气的书法:“悲欣交集。”
登游在军峰山这片离天堂很近的地方,在饱尝了幽、奇、险、峻的人间秀气,吸足了新鲜氧气之余,聆听到自然的清音,亲近到道教的真谛,触摸到岁月的悲喜,感受到人文的光彩,获得了心灵的交融,自然而然会想起《周易》中的那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然而然会想到要接受自然法规的启示,把天道的刚健有力,转化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出具有如同军峰山这样宽广涵厚、承载万物的胸怀。
军峰绝顶摘星台上,一座石墙铁瓦的古道观赫然耸立,门楣上石刻的“军山老殿”四字,飘逸中带有岁月沧桑的印痕,这是军峰“三仙真君祠”。祠内供奉着浮邱生、王方平、郭族三位仙人的铜铸神像。
据传,晋时,羽化成仙的浮邱伯,飞到南丰军峰绝顶摘星台,见山顶上这一小块难得的平坦地,上接云天玉露,下临深谷药窠,旁有石池泉水,是个炼丹修道的好场所。于是就搭建起一间茅庐,开创炼丹道场,并收王方平、郭族俩人为徒,后世并称为“军峰三仙”。
岁月悠悠,人间祸福无常,时有刀兵烽火、瘟疫流行、旱涝成灾。每逢老百姓陷入灾难困境之时,军峰三仙总以慈悲之心、施药济世、甘霖解旱、解民倒悬。南丰县民为感三仙的慈恩功德,于明朝万历25年(公元1597年),在军峰摘星台上凿石正式建殿,塑三仙神像以香火祭祀之。隐秘在岁月深处的军峰三仙,在军峰绝顶播下了道教文化的种子,催开了自明清以来的“妆迎”奇葩,结出了功德无量的善缘正果。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天师府张洞宣(汉天师张道陵18代孙),一路风尘仆仆,从龙虎山来到背倚军峰山的石仙岩,他被这里的山川胜形所吸引住了,在此聚石为坛,建起“石仙观”,丹霞地貌的石仙岩,烛光香火,烘托出幽静祥和,
石仙观后面石壁上还有罕见的崖墓群。“石仙观”是抚州市境内唯一可见的天师道观,该观名道辈出,颇具传奇色彩,也充满人文气息。历代文化名人——曾巩、曾布、曾肇、秦少游、陈宗礼、李万实、曾思孔、李顼等,都在石仙观里留下过诗文墨宝。石仙观周边遍布商、周文化遗址,发掘过古陶、罐、壶、鼎、钵、碗、盘等,还有石器斧、锛、凿、镞等。石仙观后面的石壁上,保存有唐宋时期的崖墓群(约20座左右),相传,张洞宣仙逝后就安葬在此。
一张亮丽的非遗文化名片
南丰傩舞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特质,因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戏剧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潜心研究,1996年,江西南丰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傩舞)之乡”。接着,南丰傩舞又被正式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化而来的舞蹈。南丰传傩始于汉初,历经两千多年。据该县紫霄镇余氏重修族谱《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汉代吴芮将军,驻兵军峰山时,对丰人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陬,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由此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仪式。唐宋时期,南丰傩舞受宫廷傩礼的影响,有了较快发展。明清时期,南丰民间傩舞十分活跃,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将戏剧表演、武术动作融合于傩舞表演之中,并从神话故事、传奇小说、民间传说中汲取内容创作新节目,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建国初,南丰傩舞在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经过挖掘、整理、创建,这一古老艺术再展新姿,创作了《丰收乐》、《开天辟地》、《界碑》等一批新编傩舞节目。1955年南丰举办了全县傩舞大会演,26个傩班代表参加,前后选派了《文王访贤》、《和合》、《判官醉酒》等傩舞节目参加江西省、中南区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古典艺术奖。
南丰各地留存的20余座傩神庙,充实了傩文化的内涵,其中始建于明代的三溪乡石邮村傩神庙最负盛名,一幅“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的楹联令世人叹绝。
为继承发展南丰傩舞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弘扬民族文化,南丰县把培育和壮大傩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来抓,建起了一支覆盖全县的老中青结合的傩舞艺人队伍,南丰傩舞上百次参加国内民间文艺会演及文化交流活动,两次应邀赴日本演出,震惊东瀛,有关南丰傩舞的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湾东森电视台、日本电视台等国内外数十家电视台播出。
2014年,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巴西、法国、莫桑比克等2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及新闻工作者齐聚南丰石邮村,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田野采风活动。此后,南丰傩舞更加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
南丰是著名的“傩舞之乡”,其中又以山下石邮村的傩最具特色。从1991年以来,数十批国内及日本、法国的专家、学者来石邮观傩和考察,中央、天津、江西电视台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都拍了专题片。1992年4月,石邮傩班前往桂林,为出席“中国广西傩戏国际研讨会”作了专场演出,1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年批准进入江西省”非遗”名录的南丰“妆迎”,是南丰人文的又一金粒。南丰“妆迎”源于神仙信仰的道教文化,起源于对军峰三仙的崇拜,祈求天降甘霖,保人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军峰三仙因其道法高深,每逢干旱洪濘岁月,都会及时施救民间,庇护一方平安。南丰民众为感三仙恩泽,于是十年一小迎,二十年一大迎,从军峰山顶三仙真君词里抬请三仙神像,迎游县城及郊区村庄,以求其祈福,化灾为喜,恩泽苍生万物。南丰有记载的妆迎有这么几次:清代咸丰四年(公元1850年)举办过一次;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举办过一次;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7年)举办过一次,此次“妆迎”活动声势浩大,整个游行队伍人数共达两千之众,轰动全县,波及邻县,周游了瑶浦“四甲六都”,自然乡村和县城四街五关,所到之处,男女老幼,空巷而出,人山人海,会期达20余天。时隔60年后,一个以南丰“妆迎”为主体活动的《江西(南丰)道教文化艺术节》于2007年10月12日至15日隆重举行,共設置了“盛大妆迎踩街”“军峰山与道教文化推介会”“傩舞及其他民间文艺会演”“桔园观光”四大主体活动,这次盛大的“妆迎”踩街活动,游行队伍长达3华里,周游了县城新区主要的街道和乡村,盛况空前,路过的庙宇,商店鸣炮相迎,所到之处,神铳京锣,乐队鞭炮,惊天动地,吸引了周边县、市的群众和外地的南丰人士达数万人,整个场面热阔非凡。南丰妆迎就是这样将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符合世俗的喜庆祥和心愿,融进民艺表演和妆盘中,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天人合一,万民同乐、同庆同欢的美好愿景,将民间祈福、民间故事、民间风情、民间礼仪和民间道义穿插其中,使一种迷信活动转化成为宗教活动与民俗活动为一体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活动。真个是美轮美奂、出类拔萃、气贯长虹、撼人心魄,形成了道教文明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处处生辉的军峰山水画
明朝崇祯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军峰山迎来了大旅行家徐霞客,主仆三人径直向军峰绝顶进发,走过了二千多级石台阶,来到半山腰间的“半观”,观外遥遥可见的“着棋峰”,攀过了四千三百步,终于登上了军峰绝顶摘星台。跨进“三仙真君祠”里,虔诚地焚香礼拜三仙神像。午饭过后,游览着棋峰,山路奇险,攀扶岩石而下,穿过峰间夹缝,探幽壁中石洞,不知不觉已时至傍晚,观看过军峰落日之后,返回到摘星台峰顶,将就着在三仙祠里歇息过夜。
一觉醒来,东天已露出鱼肚白色,徐霞客一边坐在山石上看日出,——边摊纸挥笔记下:“着棋峰亭亭削削,非他峰所及,然经着棋峰栈石转崖,度西峡中,蹑蹬攀隙,路甚奇险……北起为绝顶,则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写好游记,主仆三人在王母池中洗教过后,径直朝着“宜黄老殿”方向,从宜黄县界下军峰而去。军山老殿里留下了徐霞客这段游记文字。
徐霞客,明朝著名的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游记散文家。他从黎川县进入南丰,于崇祯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进入军峰山脚下三江口,十二日攀上峰顶摘星台,十三日下山,在军峰山中盘桓了两天一晚,军峰道观的古老,南丰民风的淳朴,军峰山路的艰险,军峰山势的雄奇,军峰风光的旖旎,烙印在徐霞客流连忘返的情思里。霞客有幸,得览江右奇崛的军峰;军峰有幸,得沾霞客的文气才情。
坐落在军峰山腹地的护国堡,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古村庄,从护国堡步行过三华里的通幽小径之后,一条深涧就横亘在两山之间,清澈见底的河床里布满乱石块。这个山谷裂开的深涧流水,在下游处形成一道宽5米左右,高30多米的小瀑布。这道瀑布紧邻护国堡,因地缘而命名“护国瀑布”。千万年来的水流冲击,瀑布下面已被冲击成一个3米深的大石潭(古称龙潭),潭中水亮如碧玉,偶尔,可见娃娃鱼在潭中游动。这条石涧清流,源头隐藏在山梁下的一个石洞里。据说:在古代,这洞中盘踞着一条大黑龙,每逢月圆之夜,这条黑龙就会游到谷底深涧嬉戏一番,掀起冲天浪花,扑动雷鸣般响声,故称之为“黑龙洞”。黑龙洞里流出来的深洞溪水,叫做“黑龙涧”了。跨过黑龙涧,爬上一道山坡,再转过一座小溪石板桥,来到竹木掩映的“龙降古庙”。庙周围覆盖了几千亩的原始森林。竹木遮天蔽日,环境十分清雅,特别是庙前的两棵千年红豆杉,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摸一摸古树仙翁,抱一抱巨大的树干,须三、四位成年人伸臂联手方可抱拢。
护国堡是一个有历史故事的古村庄。相传,唐代的一位皇太后生了一种怪病,御医们束手无策,于是,皇上出榜召选天下名医入宫。护国堡旁边有个寺庙,庙里住着一位潘禅师,他精通医术,救人无数,在得知皇榜招医之后,毅然揭榜赶往京城,拿出自己的秘制丹丸,史大后进复数日之后,竟然怪病痊癒。于是龙颜大悅,赐号潘为护国长老,其住持的寺庙为护国寺,紧邻寺庙的村庄因寺得名护国堡。千年道现“龙降古庙”,古时亦称为龙潭庵、龙潭宫。
从马溪尽头踏进龙王窠山洞,一个个的清亮泉潭,依山势落差的高低排列其中,从潭尾到源头,依次为“凡人潭”、龙尾潭”、“通幽潭”、“龙首潭”、“美人潭”、“七子潭”、“真人潭’、“天书潭”、“观音潭”、“神龙潭”九个大泉潭,被南丰文人命名为龙王窠九叠泉。九叠大石潭的旁边,还有许多个小石潭,似众星捧月,母鸡抱蛋,慈母牵子般的散落在大石潭的旁边,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在龙首潭的这段山涧里,一块方整的巨石,好似神仙挥鞭赶来的飞来石,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刷,石块首端磨砺成船首形状,人们叫它为“仙石船”。天书潭和观音潭中游动的娃娃鱼,更加使你眼球一亮,好个优哉游哉的远古小精灵,竟在这晶亮见底的石潭里安家落户,成为军峰山中的常住居民。
凡人潭地处九叠泉的尾端,很似芸芸众生相。
龙尾潭旁带有斑斑裂纹的大石块,烙印下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远古时,一条青龙到此游玩,见山窠里只有岩石没有泉流,感到大煞风景,于是甩动龙尾猛力一拍,震开了山顶岩层下的清泉,导致泉流不断,就冲刷出九叠泉潭。
通幽潭以掩映在茅草丛中,扼守通幽之门户,使人领略曲径通幽的妙境。
龙首潭上,一堵岩石凹进一个流水口,潭石上左右两个石窝,似瞪着的龙眼睛,左右龙眼窝中间,凹槽潭口下突起的龙鼻状也神韵极似。
美人潭亮如水晶,圆似铜镜。据说,古代有位采药老翁的女儿,常年累月随父亲在深山里采药,每次经过此处,都要对潭照梳洗一番,成了是名副其实的美人。
七子潭边的一棵古荷树,树兜上斜逸出七根粗壮的分枝,犹如抱在一团的传真七子,其繁茂枝叶覆盖了整个潭西。七子沿潭,军峰山水够传神够动听吧?
真人潭是方外风景,潭石上长满的白色苔鄭,表面上看去似密绒绒的白色短须,翻开底下却是青翠郁郁。
天书潭在险崖峭壁之间,崖壁上刻有依稀可辨的文字,犹如崖刻天书一般,故此泉潭叫做天书潭。
观音潭在百丈绝壁之下,仿佛登临到人间仙境,是龙王窠泉源首经之处,也是九叠泉中落差最大也最壮观的泉潭,崖壁上垂挂的百米玉练,如仙女舞袖一般,让人体验到“绿水无弦万古琴”的诗意境界。
徜徉在军峰山中,可以强劲地感受到鬼斧神功的自然造化;可以浓烈地品尝到松柏遍野的五彩缤纷;于黎明观日、瀑中戏水、清流追蝶中,会情不自禁地将心花怒放的飞溅点从胸口呼出;对空弹弦、与百鸟和鸣、过“试心石”与风险较劲、饱吸氧气与大山拥抱,真个是满满的快意,满满的豪情;真个是洋溢着浓浓的、暖暖的红尘吹不走的清香的不一样的风情。
壮哉,伟哉,奇哉,赣东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