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月亮山下》:泥土中长出的诗行

《月亮山下》:泥土中长出的诗行

2025-09-12 13:33:14
浏览量:

董顺学将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月亮山下》题赠于我,这份承载黄土高原四十载岁月积淀的文学厚礼,既是一份知交间的信任,更构成沉甸甸的精神契约。这部历经30年生活沉淀、3年潜心创作的乡土叙事作品,以厚重的历史质感与真挚的情感书写,为当代乡土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样本,是一部反映山乡巨变、讴歌劳动人民奋斗精神的优秀作品。

我与董顺学结缘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他的文笔敏锐犀利,擅长为普通人画像,字里行间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深切凝视。这种创作取向的形成,与其特殊的人生轨迹密不可分。

作为与西海固大地血脉相连的书写者,董顺学的创作根植于40余年的基层经历——从生产队会计到国营企业厂长,“在场者”与“观察者”的双重身份,让他的叙事既饱含深情,又兼具批判性反思。他对西海固的书写绝非简单的风情展示,而是通过“贫困史”与“奋斗史”的双线交织,完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寓言式表达。对他而言,这部作品正如他所说,“我想写一部能反映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巨大变化的小说”。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生活广度与心灵深度的双重拓展。生活广度上,《月亮山下》继承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全景式再现改革开放前后50余年西海固社会发展变迁的真实历史,尤其聚焦1975年至1985年这一承前启后的十年。作者紧紧抓住历史关键节点,将宏阔的社会变革与村民个体命运紧密联结,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历史变迁。在心灵深度上,小说以主人公周思甬与齐梦鹭、杨春燕、许桃花的婚姻爱情为主线,讲述这位生于海滨城市的青年扎根黄土高原的成长故事。因历史原因,周思甬被下放到王堡大队榆树湾生产队参加劳动改造。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完成自我锤炼与认同重塑,逐渐明白“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能气馁”,内心愈发坚强,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意志力。

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藏着无数令人心酸的生存记忆:何凤治家年终决算只分得二斤豌豆;曹庆儿为养家糊口贩卖布票棉花票,被打成“投机倒把”分子;社员自留地被没收、家庭副业被取缔。为走出生存困境,周思甬带领群众搞副业:赴陕西宝鸡当麦客、修水库、挖煤,他总主动承担最艰苦的工作,将体力劳动视为对生命的洗礼。他的善良同样动人:曹庆儿不识字、不会算账常被骗,他便手把手教;何凤治寅吃卯粮,他便省吃俭用接济。

周思甬也曾陷入迷茫:两次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均被剥夺,但他从未颓废,始终坚守对理想与事业的追求。第三次终如愿进入省农学院,因成绩突出获留校机会,却义无反顾回到萧西县。从乡村农技员到国家干部,最后辞职回乡推动移民搬迁、筹资办学、绿化荒山,周思甬将所学知识与乡土生存智慧转化为脱贫动力。他从自卑到自信、从妥协到务实的成长史,既封存着个体命运的记忆,也沉淀着民族精神成长的钙质。

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以“典型性格”刻画让人物成为立体“复活”的大写之人。作者倾注心血塑造了周思甬、齐梦鹭两位知青形象,还刻画了杨春燕、许桃花等血肉丰满的女性角色,即便配角也精雕细琢,尽显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齐梦鹭与周思甬“门当户对”,作为周思甬的初恋,她年轻美貌、智慧勇敢,对未来充满憧憬。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特定时代知青群体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杨春燕是敢爱敢恨的农村知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与对世俗婚姻观念的反叛极具魅力,最终依然痛失所爱。她的爱情折射出传统伦理与现代意识的激烈碰撞。许桃花是传统农村贤妻良母的典范,虽不识字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与周思甬的结合,既有“父母之命”,也暗含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存策略。婚后贫穷与饥饿如影随形,她却从未被压垮。她的性格复杂多元,身份卑微,却内心坚韧,始终保持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对苦难的超越。

小说中的配角同样鲜活:曹庆儿单纯善良,何凤治憨厚朴实,麻石匠心地善良,杨鹞客老成持重,白秀才儒雅聪慧,文德利巧言令色,雷震天徇私枉法,吴有德阴险狡诈,贾阴阳装神弄鬼。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乡土社会的“众生相”,作者以“白描点睛”之法,让次要角色也成为历史中的典型形象。

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书写。《月亮山下》的“故事主场”设在西海固,作者不仅生动描绘当地的生存环境、自然景观与社会风貌,更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将地域文化与小说情节深度融合。

作者运用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熟语、方言、俗语、顺口溜,构建起独特的“西海固话语场”。谚语如“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歇后语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方言如“曹庆儿一蹦子回家了”。这些语言充满烟火气与地域特色,既含幽默趣味,又具艺术张力,成为小说的独特标识。同时,作者详细描摹当地民俗风情,不仅将婚丧嫁娶、祭祀祖先、求神祈雨等场景融入叙事,更将耍社火、吼秦腔、漫花儿、祭祖、守夜等民俗自然穿插,尤其将“燎疳”“花儿”等非遗元素嵌入情节,实现文化人类学与文学审美的有机统一。此外,小说对劳动场景的刻画细致入微:撒粪、碾场、打水窖、箍窑洞、打胡墼、凿石磨等。这些场景既展现了农耕文明的生存技能,也暗含对农耕文化的剖析与反思。长期生活工作在西海固的经历,让作者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既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也塑造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总体来说,《月亮山下》以社会变迁与民俗风情为基调,凭借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真实生动的环境描写、细腻丰富的心理刻画、跌宕起伏的情节与入木三分的人性剖析,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乡土历史文化长卷。这部“生命之作”以厚重的历史质感、深邃的人性洞察与自觉的美学追求,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乡土叙事,应是“泥土中长出的诗行”。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