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5新春人物丨当代作家 刘志平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丨当代作家 刘志平 作品年刊】

2025-01-10 09:27:34
浏览量:


2025新春人物

当代作家 刘志平 作品年刊





2025新春人物简历

XIN CHUN REN WU  JIAN LI

     刘志平    男,陕西省延川县人。陕西省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曾经在陕西省武警总队二支队服役,后在教育、卫生、乡镇、审计多部门单位工作,现任志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有《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山地苹果产业的实践与探索》、《审计之路》三部理论文集;《岁月如歌》和《永恒的记忆》两部散文集,多篇作品获奖。



作  品  年  刊

ZUO PIN NIAN KAN

  

红都保安


  保安,在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着:“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保安之名始于宋,宋之前无建置。西周属狄。春秋属白狄。战国时地处北地郡与上郡交界处。秦汉时仍由北地郡和上郡分制。三国两晋属匈奴地。唐武德二年置永安县,不久并入金明县。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置保安军,寓永保安宁之意。公元1130年保安地归于金,金废保安军置县,后又升为州,1269年元降保安州为保安县。明、清、民国仍沿旧制……”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率部东征抗日,牺牲于山西中阳县三交镇,为纪念刘志丹将军中共中央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同年7月,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将志丹县确立为红都,志丹县是继江西瑞金之后中国革命的第二个红色首都。当时的保安,山大沟深、梁峁纵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城里没有一家商号,也没有一个店铺。日用品奇缺,就连柴、米、油、盐、酱、醋、火柴这些生活必须品也难以买的到,老百姓要吃盐,就得赶上毛驴,冒着生命危险,到几百里的宁夏盐池县拉回来。能按时吃饱肚子,在当时来说是很高的生活标准了,很令人神往。

  辛丑年六月下旬的一天,我与好友永明一块走进保安革命旧址重温我党在这里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地回荡,不断地激发我内心奋斗的激情。

  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十几孔在炮楼山下不成规则的石崖窑洞和一棵古垂槐,当我们进到毛泽东主席的旧居时,看到的是一盘土炕,一床被褥,一个八角桌,一把椅子,一盏油灯,一个暖壶,一个水杯,几本样书,几封电报信件,地下四个圆木墩在一个小炭盆周围,仿佛当年毛泽东与中央政治局的主要领导在商讨抗日战争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场景再现。我看了在墙上装裱好的《毛泽东在保安大事记》,毛泽东于1936年7月11日来到红都保安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21次,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重要文献,发出重要的作战命令、指示及各类批示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在想就是这么小小的一孔石窑洞研究出这么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力挽狂澜的大事,让革命者充满信心,让世界刮目相看。

  就在这孔窑洞内,毛泽东主席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行彻夜长谈,写出了著名的长篇报告文学《西行漫记》,从此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他还给毛泽东照下了戴着红星八角帽,主席一生最为满意的照片。也就是在这孔窑洞里为著名作家丁玲题写了《临江仙》不朽的诗篇。

  接着我们走进贺子珍住室、中央机关灶房、王稼祥旧居、警卫室、叶子龙办公室、军委机要科、工作人员办公室、军委会议室、周恩来旧居、博古旧居、张闻天旧居、李维汉旧居,看着这些旧居,让我深思,让我激动,让我充满信心,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就是在这样一种艰苦环境中磨练成一个坚强的、勇敢的、光荣的、正确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我站在这棵古老的槐树下,看着下垂的枝条,一般槐树树枝是张开的向四周伸展,唯独这棵槐树的枝条是向下垂吊的,陪同的讲解员说是从法国引进的一棵槐树,她说原先是直立向上的树枝,我说:“现在为什么下垂呢?”她说:“1976年在这里住过的三位伟人去世后就成这样了”。

  听着、看着这些历史的惊心动魄的动人故事,让人从内心感到我们党从艰难走向辉煌,从弱小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在志丹党中央居住了6个月零7天。这段历史让我们铭记,让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保安,这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人杰地灵的土地,既是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又是指挥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今天豪迈跨入新征程的地方。


长征落脚的第一村  


  早些年就想去张湾子村毛泽东旧居一趟,老是七事八事缠身,一直未能如愿,今年中秋放假决定去一趟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好好接受一下革命传统教育。

  早晨起来,用“学习强国”搜了一首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反复听了几遍,思绪被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艰难困苦的年代,回想起红军当年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还要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千难万苦到达陕北,我的内心久久的不能平静,同时也暗暗地下定决心,要珍惜好当下和平幸福的生活,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记得前些年去过红军长征的出发点——江西瑞金。今天,要去主席当年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站——保安县吴起镇铁边城的张湾子村。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早晨9点从志丹县城出发,乘车走了1小时51分钟到达了目的地,沿途满山尽绿、糜谷点头、荞麦酱红、玉米变黄、瓜果遍地一派丰收的景象。

  接待我的是铁边城镇的人大主席袁景玉同志,我们一起来到张湾子村半山崖下,崖壁后来是用陕北的红沙石砌起来的,半山崖上用醒目的黄色字体写着“张湾子毛泽东旧居”。踏入这片历史的遗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大门,大门门塬由青色砖块和灰色的瓦片盖成,大门是看起来古朴的木牌做成,门头上写着“毛主席旧居”五个大字,即使是岁月的沧桑也遮盖不住字里行间蕴含的精气神,穿过大门,眼前展开了一片宁静而又庄重的空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开始细细品味这里每一处角落所蕴含的历史韵味。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洁、有着陕北特色的土窑洞,土黄色的窑洞依山而建,扇檐上的石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古朴。在窑洞的正墙上悬挂的牌匾清晰地书写着“1935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到了张湾子”鲜红的一行大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一条石板路蜿蜒向前,连接着这户人家。走在石板路上,每一步都踏出了时间的回响,让人不禁想象当年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演绎出来的。进入到窑洞里,阳光透过左侧的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整个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张木质桌子,上面放着一盏煤油灯,有一双草鞋更引人瞩目,还有一些简单的文具。右侧的土炕上铺着厚厚的毛毡,几床红色被褥整齐地叠放着,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在这里,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伟人生活与工作的气息。讲解员说:当时红军来了,老乡基本都跑完了,因为老乡们不知道是白军还是红军,看见拿枪的就跑了,主席见此景,就给随行的战士说:给老乡们解释清楚,不要让老乡们走了,让他们留下来。老乡们见红军战士衣衫褴褛,有的战士光着脚,连穿的鞋子都没有,内心不免升起了恻隐之心。通过做工作一户姓张的老乡留了下来,把当时的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等中共主要领导人请进了张湾子村的家里,村里的人都拿出家里仅有的燕麦炒面和瓜果来接待他们,张廷杰与婆姨侯孝俊拿出准备过八月十五的羊肉,为中央领导人做了一锅香喷喷的羊肉臊子剁荞面。吃完面之后,这位大个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非常感慨的说说:“真香啊,一年喽,长征路上还没吃过这么香的饭,陕北真是个好地方吆!”。至此,吴起的羊肉臊子剁荞面也被称之为是“万里长征第一面”。

  直到80年代初,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和陈昌奉再次来到张湾子村时,村民们才知道当年那位高个子的首长就是毛泽东主席。

  铁边城镇位于吴起县的西北部,因十六国时期夏国皇帝赫连勃勃的大女儿赫连铁公主在此戍边而得名。铁边城古城北依铁边山,南临洛河主流头道川水,西临王洼子水,东为冲沟,地势险要,城址平面呈梯形,周长3500米,面积56万平方米。周边有9座山峁(囚牛、嘲风、蒲牢、霸下、负屃、狻猊、睚眦、狴犴、螭吻)呈环形拥抱,犹如9条巨龙俯视全城,地形从西向东明显呈龟形,绕城而过的洛河水宛如一条灵蛇,形成“水抱城”,被称为“九龙戏宝珠,瑞蛇绕灵龟”的自然地理景观,在吴起境内为“百堡之首”。铁边城境内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富有军事背景的铁鞭舞,富有宗教彩色的“抬楼子”祈神活动,便于百姓物资交流的庙会,体现当地妇女智慧的刺绣和豆粘画,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陕北说书,富有草原民族和汉族双重特点的婚丧嫁娶习俗,独一无二的窑洞民居,若隐若现的图腾文化影响,喜庆热闹的秧歌表演,嗜肉豪饮的饮食文化等等,都成为铁边城当地特有的民间民俗文化。铁边城镇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等荣誉。

  张湾子村毛泽东旧居位于吴起县铁边城镇东南5公里处的张湾子村民小组,总占地面积约为2250平方米。2016年被延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

  随后,我与景玉同志一块沿着弯曲的道路,看了杨庙台村的千亩苹果示范园,看着鲜红的苹果挂满枝头,给人一种喜悦的心情,同时又参观了“产业振兴”现代园区,三个园区从2023年至今建成双层拱棚220座,投放香菇菌棒200万棒,利润可达300多万元,发展产业的同时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就地就业。


  走进红大

  红大,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是中共中央建立的一所政治大学。

  当我走到红大旧址的半山崖底下,那长长的浮雕墙展现在我的眼前,图画上红大学员给老百姓干农活的场景、送锦旗的场面、打篮球的优美姿势都吸引着我。我一边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边看着周围的环境,引我注意的就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好像在听一个人作报告的雕塑像,待我走近一看便清楚看到,那是毛泽东主席在给红大学员上课的场景。这处场景是1936年12月28日,毛泽东主席给红大学员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现场教学。讲解员说当时毛泽东主席讲到:“陕北毛驴很多,赶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用赶毛驴上山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走就打他。这就是我党逼蒋抗战的方针。”

  接着,我跟随讲解员一起沿着石台阶向红砂岩石半山崖登上去,缓缓走到红大学员曾经住过的山崖窑、灶房、宿舍、办公的窑洞,随后经过罗荣桓、陈光、罗瑞卿、林彪住过的平房与窑洞,看着这些在山崖上凿出的石窑洞,竟然是后来指挥三大战役的首长住过的地方,我很受感动。接下来,跟随讲解员我又从靠石崖边一个像地道的山崖洞走进去,是个不小的活动场地,原来是一个用蜡像作成的红大学员学习讨论的场景。这山崖洞由三层的石崖洞组成,一层、二层是学员们学习和活动的场景再现,三层是学员住宿的场景再现。我的心里在想,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走出了这么多的共和国著名的军事家、革命家、战略家。

  特别是在半山崖上还有一名小号手在吹号的雕塑,这个号声,既是冲锋号,也是作息号,看着这个场景让我久久的沉思,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既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又有先进的思想进入课堂。没有专职的教师,通过学员自己讲解,首长授课,既武装了头脑,又练就了本领。

  最后,我走进一间较大的石崖洞,这算是当时的学员最大的红砂石崖教室,实际上原是老百姓的羊圈做成的,40名学员在听课、学习,在身后的墙壁上写着醒目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正前方是一块刷了墨汁的黑板,左边是红大的校歌“红大的同志,我们是抗战的先锋,民族革命的领导者。干部决定一切,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切要团结!学习紧张,生动活泼,严肃纪律,努力前进。我们是红军的模范,武装上前线。”看着这首充满力量的歌曲,仿佛这首歌在我的耳畔高声回荡。再看地上的40多个石凳子,是学员们坐着学习的凳子。看着这些原始的石凳使我想起童小鹏在日记中描写学习和训练的场景中写到:“因为教授们上课时的认真,今天就使得大家像打了吗啡针一样,顿时紧张起来了。前天宣布了早起一点钟要去点名,但是没有哪个执行,一早起来总看到所有的同学都埋头伏案的啃讲义,手里拿起红蓝铅笔划来划去;午睡时也有些同学看书了,有些是做着午睡的样子,可是睡在床上手里还拿着一本书眼不稍闭的看着;往日饭后打得很热闹的乒乓球及网球,现在简直没有人去过问了。一切都表现着紧张的空气,似乎在过去的学校中考试的前夜似的。”童小鹏当时对比赛活动场景的描写中写到:“一进场就开始比赛了。首先是刺枪,口令一下,个个都精神抖擞,很整齐的动作起来,那雄壮的喊杀声,真是震动山谷;整齐的步伐,一致的动作,均发出沙沙响声。其次是抛手榴弹、唱歌游戏、跳高、跳远等比赛,均比得格外起劲。”“最好看的是骑兵的表演,雄赳赳的一班骑兵,在班长口令之下,忽常步,忽快步,忽向后一转,忽打圈走,忽排队形,散开,特别是那冲锋劈刀,更看得大家满口赞赏;那长条雪白的刀拿在跑得飞快的马上左右乱砍,加上太阳曝晒更显得刀光闪闪,如果敌人在此时,的确会使他不寒而栗!”他们这些活动让我回想着在红都保安学员们真实的学习、生活、训练的景象。

  我还听讲解员说到,红大在志丹曾经办过三个科的培训,一科就是40个学员;二科在保安镇麻地坪村,培训了225名学员,主要是连以上的干部;三科在顺宁镇培训了800名学员。三个科共培训了1065名指战员,这些学员在培训学习结束后,奔赴到各个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为共和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看着红大旧址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一封封信件,一篇篇文稿,让我心潮澎湃,心灵深处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与教育。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