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00后”作家惊竹娇携新书《晚来急》做客南京六朝博物馆。据悉,这是其继《君不见》后的一部全新诗文集,记录了作者在少年时代最难得最天真的青春气息,同时,他将视角放宽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年轻人的书写延续古典文学传统。
“青春”是文化更新的策源地
就时间意义而言,“青春”特指人的青年时期,它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有限的。但对作家来讲,他们可以通过手中的笔,不断回忆和书写自己的“青春”,甚至有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青春”,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青春’不是一个会过时的题材。”诗人黄梵这样评价《晚来急》的“青春”主题,“在我看来,惊竹娇文本中体现出的‘选择困难症’,正是其青春的标志。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才会出现选择困难,选择的背后是在塑造中的自我。我希望惊竹娇的写作能一直拥有选择困难症,每一次的选择,都会带来新的可能性。”
同时,黄梵还注意到惊竹娇诗文中的“青春”意象,“虽然惊竹娇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关注,但这种积淀在他的诗文中却呈现为一种颠覆性,他的短诗意象让人惊艳,比如‘冬天是春天的上联’这句,就是对雪莱诗句的现代性革新。希望惊竹娇可以将这种豪情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可以发展为一种新诗中的‘太白风’,继续以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经验,书写青春的深情。”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青春”灵感
“我们杂志以扶持年轻人为目的,所以一直很关注新人作家的创作。”南京出版传媒集团《青春》杂志编辑,同时也是《君不见》《晚来急》的策划编辑陆萱介绍说,“惊竹娇的作品正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少年气,如果用刚洗完的衬衫味来描述《君不见》,《晚来急》则是春雨过后的青草味,书中的文字仿佛拥有魔力,可以带我们重返那个天马行空的十八岁。”
国风类自媒体博主诸葛钢铁的铁曾与惊竹娇共同在南京林业大学求学,她提到:“《君不见》和《晚来急》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惊竹娇在这两年对这个世界反客为主了。《君不见》是昂扬的少年气,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像春三月半吐蕊的桃花枝;而《晚来急》更多的是一种侠气,作者更沉稳了,面对这个世界也更从容了,像大方展露香气的栀子花。”
在惊竹娇自己看来,《君不见》的磅礴更多来自青春的少年气,它是自己十八岁冲刺时写下的作品,像一阵狂风暴雨后,仍对未来充满期待,充满着年轻人的自信;而《晚来急》更内敛,可能一个作者真正要做到的不是才气外露,不是灵气逼人,反而是把自己的胸口捂热,然后再把那团火拿出来照亮大家,是慢慢地写作,像一段持续的梅雨。
作为全国唯一一本只发表大学生作品的文学期刊,《青春》较早关注到以惊竹娇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网络诗人,并依托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资源,出版系列文学图书,在出版圈打出“青春文艺”品牌,并在读者和业界中迅速赢得良好口碑。《青春》杂志主编李樯看着惊竹娇一路走来,对他的创作充满期待,“惊竹娇是一个特别热爱文字的作者,正是他对文学的热爱,才会不断拓展其写作的疆域。我很喜欢他新书《晚来急》中《琵琶不行》这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娇娇的变化。除了保存《君不见》的少年气、语言的新锐之气,也可看出他把古典文学传统的特质转化为当代诗歌的努力,是当代诗歌对古典文学传统的延续。”南京六朝博物馆的副馆长贺湘也很欣慰惊竹娇的变化:“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也是人类灵魂的杰作,是文学最具魅力的表达方式。惊竹娇的诗句最明显的特点是少年气。《晚来急》中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他不再执着于方寸的爱恨烦琐,转而将视角放宽至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值得鼓励的事情。天真奇幻如白日之一梦,清新稚气如风下之荷花。”
坦诚剖白“自己的青春”
“我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能有更多的突破,而不是一直待在安逸的舒适区内。”被问及为何在新书《晚来急》中增加散文,惊竹娇坦言,“我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作者是会成长的。我希望自己能向其他的写作前辈们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与写作面,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人生的更多方面,而不只局限在十八岁的爱情,希望自己能写出从个体到群体的故事。”
从湖南到深圳,再到南京,不同地域的生活经历使得惊竹娇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因为我在三岁时就来深圳了,所以我对湖南更多的是一种眷恋;深圳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充满着奋斗向上的动力,这也激励了我要一直努力,一直前进,一直突破自己;南京是给我很多文学滋养以及灵感的地方,我的大部分创作都集中于我在这里读大学的时候,仿佛在这座城市生活,就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诗意,或许这就是文学之都的魅力。”
从黑龙江到南京,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双向惺惺相惜
在与读者的交流环节中,一位阿姨格外引人注目,她介绍说,自己来自黑龙江,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但也在尝试写作,一开始自己也会担心创作的小说不被看见,后来看到惊竹娇的诗歌和故事,就被触动了,也由此真正地拿起了笔。
“刚开始写作,我们都是缺乏自信的,写你想写的就好了,不要怀疑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交给时间”,惊竹娇的话给了这阿姨莫大的鼓励,同时也激励了惊竹娇一直挑战自己,用远写下去。“虽然我在年龄上已不算青春,但惊竹娇在诗文中呈现出的青春力量使我感同身受,热爱就大胆去做。”阿姨的奔赴是一场跨越两千多公里、跨越辈分的惺惺相惜,是无限美好的青春带来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