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作家皮皮与余华、格非等人同列“先锋派作家”。皮皮的作品以对人性、爱情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著称。她早年以《渴望激情》等小说撕开情感关系的复杂肌理,更凭借被改编为热门电视剧《让爱作主》的《比如女人》,引发社会对婚恋伦理的广泛讨论。
时过境迁,如今的皮皮(本名冯丽)仍在探索叙事的边界,正将笔锋从人性实验室转向生命博物馆。近日,皮皮的最新散文集《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母亲、父亲、舅舅”的三角结构搭建起记忆宫殿。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与父母、舅舅的告别,表达生命中最隐秘的情感褶皱。这位从辽宁大学中文系走出的先锋派的笔触,也从叙事实验悄然来到对生命本质的凝视。
亲情与生死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是一部回忆母亲、舅舅、父亲和朋友的散文集。她把许多没有来得及说出口的心声倾注在字里行间,其中有对父母爱情和婚姻结构的感慨、对亲子缘分的深思、对俗世奇人舅舅一生的喟叹,以及对老友逝去、天涯各一方的感伤,细节真切动人,情感富有哲理。
皮皮新作
在皮皮笔下,回忆的力量可以跨越生死相隔,将失落的情感重新拾起、拼接。有许多曾经无法言说的幽微情感、昔日相处时的种种隔阂误解,都在写作的过程中被皮皮坦诚地表达了出来。在真正理解家人、理解家庭、理解生死之后,皮皮选择拉着所有人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
皮皮说,“我不了解母亲。母亲了解我。”“我对母亲的理解,用了她的一生。”皮皮的妈妈有电影《好东西》中“梦中情妈”的气质,是一个坚强、幽默、宽容的东北女性。皮皮自身的个性正是得益于母亲的这些特点,她在追忆母亲时,无数次展现出两个女人超出母女关系的惺惺相惜。
亲情散文写到一定程度,必然来到生命哲学的维度。生命如何面对活着的过程,寻找存在的意义,打捞自己的价值,最终又如何面对孤身独行的恐惧与寂寥?行文的最后,皮皮对生与死的理解变得更加坦然:“我仍站在时间中,你走出了时间。”她用文字告诉读者,尽管告别是痛苦的,但生命终将走向春回大地的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