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国庆特刊丨中国作家 钟诚 作品展】

【国庆特刊丨中国作家 钟诚 作品展】

2022-09-21 11:20:02
浏览量:

 国庆特刊丨  

中国作家 钟诚 

作品展 



作家简历



钟诚 ,笔名:九龙。公务员,中共党员,中央党校毕业,大学学历,经济师。近年来,在中华散文网、散文网等媒体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几十篇。曾获“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作品曾收录优秀大型丛书“走进新世纪 •《中国世纪情》(下)卷 ” ; 合著文集《永远的怀念》等 。












作 品 展 示 




耕读班


我启蒙读书的地方叫耕读班,小时候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觉得有点像旧时的私塾学堂,现在的初小吧。

故名思义,耕读班就是边干农活边教学读书,老师是,学生也是。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事情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孩子在未上学前大多已经开始干农活了,我就是这样的孩子。每天起早摸黑,放牛、捡牛粪、耙柴,做家务,成了家里的小劳力。

人民公社时期,村里的一切都是集体所有,唯独把耕牛分到部分农户家供养。我每天把家里三头黄牛牵到青草长得最好的地方去放养,养得敦厚结实。

有一天,刚放牛回来,母亲对我说,村里办了耕读班,你可以去读书,我高兴坏了。

耕读班设在村旁一排社屋(生产队公用房)的头一间,其实是两间通透,无隔墙,中间用木制金字架支撑屋顶,约三十平方米。房屋用泥砖砌墙,石灰墙面有些剥落,凹凸不平。木行条瓦顶,三合土地板。看上去就知道,屋子有些年头了。前后两面墙装了一排深绿色的琉璃窗,窗子装很高,我们要爬上桌子才能向外观望。璃璃窗特别精致,很少见到,与土墙形成强烈反差。室内放着三四排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木桌子和长短不齐的木橙条,均为土灰色的。相邻几间都是牛栏屋,耕牛傍晚被牵回来过夜,翌日早晨又牵出去耕地或放养。吹北风的时候,教室能闻到浓浓的牛粪味。

多年后我问父亲,当时为什么把耕读班和牛栏放在一起呢。父亲告诉我,其实耕读班教室就是羊栏改造的。村里困难,没钱建教室。原来村里除了养耕牛,也养了羊群。后来人民公社割“资本主义尾巴”,就不能养羊了 。

耕读班只设一二年级,三年级以上要到三四公里远的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小学读书。两个年级共有十来个孩子,年龄相差几岁都有,一起混搭上课。只上半天课,半天劳动。课程只设语文和算术(数学)两门。

耕读班只有两个老师,一个教语文,一个教算术,是由生产队里最有文化的人担任。当时的语文老师是我堂姐,高中毕业,数学老师上过初中,当时已经算是高学历了。

老师没有工资,学生不用交费。老师上课是按生产队成年劳动力出勤工时一样记工分。下午劳动与社员同工同酬。

耕读班只有一间教室,门口有块空地,其他什么都没有。课间或没上课的时候,我们就把四张桌子凑到一起,中间线的两端各放半块红砖头,架上一根木棍,就成乒乓球台了。球拍也是我们自己用木板做成的,形状各异。打起比赛总是有模有样。这就是我们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了。当然,室外运动还有女孩跳绳,踢键子;男孩弹玻子,抽陀螺。

耕读班的学习是愉快的。上课轻松自在,没有家庭作业,不用考试,不用补课,不怕输在起跑线。读书没有伤到快乐的童年。

晚上耕读班教室常常被生产队(现在的自然村)用来召开社员大会。室内外很多人,男女老少,有的坐着有的站着。煤油灯光一闪一闪的像荧火虫。大人们吵吵嚷嚷的,小孩子转来转去凑热闹,没听大懂大人说些什么。我印象最深的是队长经常说的全体社员当前最大任务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将来一定要实现“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伟大目标。

耕读班老师晚上还要在我们的教室开展扫盲教育。就是教成年人识字和一些简单的算数。虽然我们只是一二年级,但是好像已经比那些叔叔婶婶们有文化了。

当时大多数远离大队小学的生产队都办了耕读班。尽量让适龄儿童就近读书,减少文盲的代际传递。应该是小学教育配置的有效䃼充,对增加适龄儿童入学率,起过重要作用。

耕读班应该是在难苦年代农村教育的一项创举。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革”时期还能坚持,更是难能可贵。

在耕读班读了两年之后,我也到大队小学读书了。从此离开了我的耕读班母校。

后来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读了不少学校。耕读班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是懵懵懂懂的开始,而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2021年9月1 日

( 今天开学了!谨以此文纪念很久以前我们的开学日子 。)



桂花的清香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属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四季常青。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花长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为乳黄色,橘红色等,品种繁多,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四季桂等。

自家花园不大,二十年来种过各种花草树木,盘架子、白玉兰、三角梅、桂花、金花茶等,一年四季花园里都有花开,有花香。

盘架子的花香太浓郁,白玉兰的花香太甜腻,三角梅和金花茶的花香太微弱,只有桂花的清香最怡人,所以我特别喜欢桂花,种了五六棵四季桂。

每次回家,从几十米远就能闻到桂花的清香。从远而近,淡淡的清香如游丝般飘过,一波一波清香扑鼻而来,最后被满园的清香重重包围,尽情享受桂花的馈赠,自然的恩赐。路过的行人,被桂花的清香吸引,或驻足观赏;或用力吸吮,啧啧称赞;或摘下几朵,放在手心,留下清香。

桂花清香不失温婉,芬芳而又不妖娆。桂花清可绝尘,清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桂花的香味不浓不淡,不甜不腻;桂花虽小,却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世界之大,百花斗艳,桂花显得过于微小。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亦然。渺小让我们更加谦卑、虔诚,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敬畏生灵,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也就更加容易幸福和满足。

月亮上千万年的桂花树,诉说着吴刚伐桂的浪漫故事,企盼着世间的团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赞美桂花的千古绝唱。李清照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李商隐的“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更是脍炙人口。桂花代表贞洁,代表美好,代表思念。

桂花一年中多次开花,每季都有花开,春夏两季开花相对较少,花期也较短;秋冬两季经常开花,花期很长。

作为亚热带的北海,温度偏高,阳光太强,桂花树生长缓慢,树叶不泽,树冠不茂,形象不佳,好像水土不服。我家的桂花树不管我怎么浇水、施肥、剪技护理,它总是不动声色,依然如故,我行我素,顽强地按自己的节奏生长。我曾多次到过南宁、柳州、桂林,认真观察过桂花。桂花从南宁、柳州、桂林越往北生长得越好,特别是桂林,满街的桂花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妩媚动人。昆明、贵阳的桂花也生长得很好。海口、三亚的桂花长相还不如北海。可见桂花更适合生长在温带地区。

北海人对桂花情有独钟,到处都能见到桂花。喜欢种桂花树,是因为桂花的清香,禺富贵吉祥之意。而桂花也没人辜负北海人民,尽管生长缓慢,叶子不泽,树冠不茂,但开花从不含糊,甚至勤勉,从不吝啬把桂花的清香送到千家万户。

桂花还可以制作各种食品,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酒等名扬天下。毛主席的“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寄托了伟人的相思之情和浪漫主义情怀。桂花的食用功能与神话传说何等久远。

今年北海的冬天特别长,特别寒冷,阴雨绵绵,十几年一遇。加上疫情影响,多事之秋,真是雪上加霜。今年桂花花期也特别长,从去年十月中旬到如今,几个月的时间花开花落,循环往复,从不间断,从不停歇,好像忘记了季节的变换,世界的冷暖。有桂花盛开的陪伴,把平凡活出神奇;拨开云雾见天日,春暧花开更可期。

人如桂花,心中有爱,天天都是花季;桂花常开,清香环绕,寒冬也很温暖。



家乡的土楼


小时候,不晓得世界有多大,我们用双脚能丈量的大地,不外乎方圆三五里路程。放牛一里,上学三里,赶集五里,和小伙伴到邻村看木偶戏或看电影两三里,走亲戚三五里。

家乡的村庄依丘陵山腰而建,一排排低矮的泥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而村中高耸着一栋两层的土楼,特别显眼,是村里标志性建筑。用脚丈量到周边的乡村,每个村子都有一两栋这样的土楼。后来用两个轮子能丈量到更远一些的地方,也普遍建有这样的土楼。

土楼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尽管从我记事起,我们村的土楼是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牛栏,我们一群小伙伴还是经常走进土楼玩耍,捉迷藏,用木制枪支捅开方孔模仿电影打仗,捉麻雀,对土楼的结构非常熟悉。

土楼为两层,灰沙夯墙很厚,很结实,二楼楼板为木行条上铺木板,楼顶为木金字架承重的两边斜瓦面,三合土地板,每层约三十平米,只有一个大门。一楼四周墙壁每面墙和转角,在一米多高处设若干四指大长方形孔洞,叫枪眼。方孔用生铁板挡着,铁板只能从里向外推开,大人的手很难申进去,放开小手铁板自动盖住方孔,外面无法推开铁板。只有里面的人可用枪管捅开方孔铁板向外开枪,外面的枪管无法捅开铁板向里开枪,设计非常巧妙。二楼除了如一楼四周枪眼,每面墙中央还有一个观望孔,兼顾通风,上圆下方,用火砖拱成,可申头向外观察。

我们小时候经常利用二楼的观望孔网麻雀,把小形鱼网兜的手柄和长竹竿绑定,确保足够高度,依着土楼墙面把网兜申至观望孔,将孔口盖住,同时小伙伴在土楼内突然大喊一声,或点燃一个小鞭炮,麻雀受惊吓疯狂向观望孔飞出,撞上网兜,马上压紧墙面拉下网兜,麻雀长翅难逃,有时一网能捉几只麻雀。隔天,受惊跑掉的麻雀依旧飞回土楼栖息,于是我们又故技重演,给饥饿的童年增加一些食料,增添很多乐趣。

慢慢长大,通过资料和长辈了解祖先和族群的迁徙,生存和发展,村落和土楼的前世今生。

岭南之地的偏僻乡村,大部分的乡邻都是中原汉人在著名的几次大迁徙中从中原迁到福建,再从福建迁到两广。我们的祖先在清朝康隆年间又从广东迁到现在的乡村,在此地居住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中国的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地区。岭南的土楼是闽西南地区继续迁徙族群的传承,比较分散。我们家乡的土楼应该是为了保护族人的安全,按照先前土楼的建筑方法进行建设。

当时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为了生存和发展,几经迁徙,迁到西南边垂的南蛮之地,原始的荒野,恶兽横行,匪盗猖獗。祖先们用传承的工艺,建设土楼,以保全族人的平安。周边地区各族姓用共同方式防范共同的风险,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土楼,平时居住,危时供大家避难。大族群的规模较大,小族群的规模较小,大部分都像我的家乡,只有一两栋土楼。

据说家乡的土楼建于清未与民国初期,至今已有一百多的历史。土楼在保全当年全族几十号老小生命财产周全起过重要作用。

当年的贼匪带着火铳等凶器,到处抢夺挘掠,财物、家禽、耕牛无一放过;遇上年轻妇女也要霸占,遇到反抗就刀枪相向,穷凶极恶。

据长辈说,有一次贼匪来抢村,族人把耕牛牵到土楼一层,带上财物和食物,关闭加固大门,全族老少通过木梯上到二梯。贼匪围了土楼两天两夜,还放火烧土楼大门,楼上的族人用木桶积下的尿液从楼上泼下灭火,第三天贼匪实在无奈,只能作罢。土楼又一次保护了族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后来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消灭了盗匪,土楼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我一直用敬畏的眼光看待家乡的土楼。长大后,在外面读书和工作,回老家的时候,都会去看看家乡的土楼。如今家乡的族人每家每户都建了新式楼房,土楼也在岁月的侵蚀中渐渐失去了风采,已破旧不堪,在各式洋楼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中,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家乡的土楼,保存乡村的历史积淀,让人们记住乡愁,记住自己来时的路,让美丽中国更有厚度,是在外游子的心愿,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今,大美中国,壮丽山河,人们如果还能用脚丈量大地,也是一种境界。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