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关注 >> 【2023新春特刊丨中国作家 蔡万勇 作品展】

【2023新春特刊丨中国作家 蔡万勇 作品展】

2023-01-13 09:34:56
浏览量:

2023新春特刊

中国作家 蔡万勇 作品展



■ 作家简历 ■


  蔡万勇 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加拿大籍华人。机械工程师出身,曾任部门主管、设计师、首席设计师、模具经理、美资全球500强企业首席工程师、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中等规模私企总经理等。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网》《当代写作》《冬歌文苑》《海外华人文学》《快报》《诗乐园》《重庆原创文学》等。曾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建党100周年全国文艺家精品大系》《新中国成立71周年文艺作品大典》《中国作家书画家代表作全集》以及十多册诗歌散文精品集;曾获得:“建党100周年全国文艺家精品大系”特等金奖、“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名作典藏”特等奖、“中国作家书画家代表作全集”特等奖、“中国诗文书画家金榜集”一等奖;“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三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一等奖、“羲之杯”当代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两次;“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邀请赛金奖和铜奖等;并获得“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中国文艺家百杰”、“中国诗文书画家榜样人物”、“中外诗歌散文先锋人物”等荣誉称号。





★★★ 作 品 展 示 ★★★



贵  人

  阔别了十多年,终于,又回到了这座城市。

  我曾经在新加坡工作过四年多,之后移民加拿大。然而对于这座城市,始终怀念。我喜欢这个城市的干净整洁,想念这里的各式美食,经常忆起曾经的工作经历。

  能和这个城市结缘,要感谢生命中的一位贵人,他就是我曾经的雇主,童昌林先生。至于为何能有幸认识童先生,得从大学毕业那一年谈起:

  1993年,我刚毕业,被分配在一家国有企业。可是我很快就发现,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不好,很多人都在混日子,而我所在的技术部门,整天无所事事。

  仅仅过了几个月,我就开始焦虑了。我是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无所事事,意味着学不到技术,更谈不上能有什么贡献。而且那时候我的家庭境况不好,父亲身体抱恙已经半退,且退休金十分微薄;我还有个弟弟,在读初中;家庭担子大、经济相当拮据。

  那一年我才20出头,但我意识到,情况必须改变,不能这样混日子。而且,我必须承担起责任,顶替父亲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于是,我开始留意各种机会。

  有一天,我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里,看到新加坡某企业委托当地中介公司,招聘模具技师,要求具备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

  那时我刚毕业,除了书本的一点知识,可以说什么都不懂。但是,我非常渴望能得到这次的工作机会。那是因为,当年,新加坡的制造业非常发达,技术和设备十分先进。如果我能过去,那么,一方面可以学习新加坡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挣钱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培养弟弟成材。

  思考之下,我写了一份自我推荐信,内容大致如下:我刚毕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我非常热爱机械制造、模具行业,喜欢钻研技术;如果给我机会,我愿意从学徒工做起;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模具工程师。信中的描述实事求是,态度诚恳,可能文字的表述还有一点文采和一些能打动人的情感吧,记得当年我的文章写得还不错。

  然后,我把自我推荐信寄了出去。很快,中介公司负责招聘工作的刘小姐给我打来电话,说愿意推荐我,会直接把我的信传真给企业老板。没过多久,刘小姐果真又联系我,说企业的老板童先生已经读过我的信,而且非常欣赏我的态度,所以不用面试了,直接办手续去新加坡上班吧。

  这真是意外的惊喜!当时的我,简直都不敢相信。

  家人和朋友知道后,都说我遇到贵人了。

  几个月后,我如愿以偿,到了新加坡开始上班。童先生特地为我作了精心安排,安排我到模具部门,学习所有特种机加工设备和普通机加工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模具的制作、加工、调校、维修工艺,当年负责教导我的分别是部门主管、副经理、模具经理,他们几个都是行业里的专家。此外,公司还外派我到职业学院接受短期培训。在企业的栽培下,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在技术方面的表现突飞猛进。

  可惜到了97-98年期间,突然在东南亚爆发的金融风暴,对新加坡整体经济的冲击巨大,企业的业务严重缩水。不得已,我只好申请技术移民,离开新加坡到加拿大工作。

  由于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我从企业里的最低岗位做起,又师从技术专家,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以至后来的十几年里,我的职业发展非常顺利,一路成长,先后担任部门主管、设计师、首席设计师、模具经理、首席工程师,一直都是企业信赖的技术骨干。工作十多年后,经过努力,真的做到了,当年在自我推荐信里所立下的誓言,成长为客户和雇主眼中的,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时至今日,回顾过往的成长经历,我就会想起童先生,心里依然十分感念。童先生不只是给了我一个学习和赚钱养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为我将来的进一步成长,打下很坚实的基础。应该说,童先生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知识和技术,通往世界的大门。就是这次机遇,彻底的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的眼界、我的世界从此变得不一样,变得丰富精彩!不仅仅如此,我的家庭也因为我的机遇,经济情况改善了,家庭面貌改善了。

  旧地重游,走在新加坡路上,我有时会想,有没有可能遇到童先生?说不定童先生开着车和我擦肩而过呢?如果真的有缘遇到他,我要如何表达谢意呢?

  我想我会说:童先生,正是因为多年前您给了我机会,才会有我今天的成长,才会成就今天的我,我和我的父母家人永远都感谢你!

  很多年过去了,我从当年稚嫩的毕业生到现在的人到中年,就算有机会见面,童先生也许已经不认得我了,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我也已经成长为管理者,也深知年轻人渴望成长、渴望机会。如果可能,我也会和童先生一样,愿意把机会给年轻人,愿意栽培他们。希望他们能像过去的我一样,通过学习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甚至进而改变背后的家庭环境。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工作了将近30年。一路走来,我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其中,有亲戚、有合作伙伴、有我的老师和同学、有过去的上司或者雇主、有赏识并推荐过我的朋友、也有不认识但主动伸出手来拉我一把的陌生人。他们,全都是我生命里的贵人。我要说,感谢你们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你们和阳光雨露一样,栽培我一路成长,如果说我能创造出什么成就,那里面也有你们的功劳,真心的谢谢你们!


旺角的天空

  “终于到了!”

  我喃喃自语,实在难掩内心的兴奋,因为我对这个城市向往已久。飞机降落时,从舷窗俯瞰,高楼大厦林立,灯火璀璨,夜景美不胜收,果然是名闻遐迩的东方之珠。

  那是1997年,我第一次访问香港。由于办理移民手续,我到香港面试。那时,我还不会讲粤语,只能听懂一点点,而多数香港人看起来也听不懂、更讲不了普通话,出门逛街,无法对话。无奈之下,吃饭购物的时候,只好用英语沟通。回想起来,感觉那个画面既有趣又有点可悲:同样都是中国人,却不得不透过其它国家的语言来沟通。

  2004年,再次回到这座城市。这一次,我是受香港一家集团公司的邀请,到香港工作的。不一样的是,我已经可以很流利的用粤语来沟通了。缘于我在加拿大的唐人街生活过,从老一辈的移民那里学会了说粤语。

  从那以后,我就频繁的进出香港。由于感觉旺角一带生活和交通特别便利,因此,抵港之后,我通常会住在旺角。

  我喜欢香港,喜欢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说,香港人做事的专业和效率;比如这个城市的包容性;比如城市的干净和美丽;比如优质的购物环境;比如大街小巷里各式各样的的美食……

  香港绝对是美食之都,旺角一带,什么样的美食都有,国外的、国内的、北方菜系、南方菜系,通通都有,而且随处可见,哪怕就在一条陋街小巷里,随时都可能让你吃到惊喜。这里的任何一间餐馆,食物都是那么干净、精致、纯粹、美味、正宗,让你坐下来就可以放心的大快朵颐。我喜欢吃,喜欢尝试各地的小吃和美食。到了香港,总是嫌自己的胃不够大。平时一日三餐就行,到了香港,一天得吃5、6次以上,而且每次都给自己的肚子留点余量,担心万一走过哪家餐厅或者哪个大排挡,发现了好吃的,肚子装不下。

  香港也是购物之都。旺角一带,商铺连着商铺,琳琅满目,什么东西都有。而且价格相对便宜,质量也非常靠谱。我在任何地方旅行,都不爱买东西,唯独香港,几乎每一次逛街,都会随手带点东西,实在是抵挡不住购物的诱惑。尤其是电子产品和运动品牌,品种特别多,花样总是翻新。我是设计师出身,对美轮美奂、充满设计感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走在街上,眼光经常被橱窗里创新的各式设计给吸引住。因此,旺角一带,无论走过多少回,我都不会觉得乏味。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香港也顺势开放了自由行。很快,旺角街头总是人满为患,金铺里、商场里、药店里、电器店、运动品牌店,到处人头涌涌。满街都是拖着拉杆箱、说着普通话的人群。商家为了做生意,也开始操着香港口音说着半咸淡的普通话。以前在餐厅吃完饭,可以很悠闲的、慢慢喝完一杯冻咖啡再走。后来情况改变了,吃完饭菜,一抬头,发现服务员在看着你,好像在说:吃完了吗?完了赶快走啊,门口还有那么多人在排队呢。我向来不喜欢给人带来不便,总是很自觉的买单走人。

  慢慢的,香港街头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说粤语的港人,和说普通话的大陆访客,逐渐有了隔阂。香港人抱怨大陆游客的到来,带来了拥挤和嘈杂,同时连带生活用品价格飞涨,生活品质变差了。而大陆访客则觉得很委屈:我们来消费,给你们带来了商机,提振你们的经济,你们却不欢迎我们?曾经有一次,我在酒店办理住宿的时候,听到服务员在抱怨:这些大陆人为什么非要来香港啊?难道大陆买不到东西吗?

  后来,通过媒体,不时会看到港人和大陆访客的冲突。有段时间,我也减少了访港的次数,一方面是由于香港游客太多,购物和吃饭的体验很不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到双方的对立情绪,心里非常的不痛快。我无法选边站,我既热爱香港这座城市,同时,我也希望香港是个和谐包容的城市。

  再后来,随着双方冲突实例的广泛报道,慢慢的,访港游客少了,旺角再难看到大批说普通话的游客。商家开始闲了下来,一改说话不耐烦的神情,又恢复了以往殷勤的服务态度。我还是会去香港,逛街累了,到餐厅喝杯茶吃个饭,可以不再匆匆忙忙,终于能够气定神闲,细嚼慢咽了。感觉香港商铺的服务品质又恢复到多年以前,那种待人和善、服务殷勤的状态。我在想,香港虽说是高度开放的都市,但始终是弹丸之地,空间和容纳有限。自然界存在着一种现象,一旦生物种类和数量超过它的动态平衡,自然界就会自动做出调整和修复。香港也是同样的道理,香港既要欢迎大陆游客,但是接纳的人数必须有个限度,以达到商家满意、游客满意、香港市民也满意的三赢状态为最佳。

  可惜,好像这种平衡没有持续多久,香港就发生了严重的骚乱。春节的时候,我还去了一趟香港。走出旺角东铁站,看到这个过往美丽的都市,已经满目苍夷,墙壁上的大幅涂鸦,商铺有燃烧过的痕迹,步道上的很多砖头也被撬走,就像电视画面里显示的那样,被当成攻击的武器。。。。。。

  走在旺角的大街,心情五味杂陈。香港这座城市,曾经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创造出傲人的经济奇迹;香港也曾经作为火车头,带动中国经济的腾飞。我爱香港,希望香港持续繁荣。毕竟,香港头顶上的这片天空,是属于香港所有普罗大众的,也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


我的阅读与写作之路

  喜欢阅读,一直都是。

  第一次接触小说,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家楼下机修厂的一位叔叔,来找父亲泡茶聊天,他的手里拿着一本《七侠五义》。我好奇接过来看,繁体字,香港的版本,文字是竖排的,从右到左的排版的,当中还有一些插画。于是趁他们聊天的时候,我就翻看,很快,我就着迷了,被书里面精彩的故事给吸引住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书里面有那么多有趣和精彩的故事。

  从此,我开始迷恋小说,准确的说,是对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从同学那儿,或者从左邻右舍借,或者自己去购买各种图书,仅仅在三年级期间,我就读了好几本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就是在那一年读完的。

  由于迷上了阅读,我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看书了。周围许多同龄的小朋友,会喜欢玩耍。而我,只要有书看,宁可找个安静的、没人打扰的地方,躲在那里看书。父亲发现后,认为这样会影响学习,就开始限制我,不准我接触课本以外的图书。

  怎么办呢?我有方法,我把从外面借到的图书,藏在家里各个隐蔽角落,比如抽屉缝隙、床垫底下、箱子后面等等。只要父亲一离开家,我就马上抓紧时间看课外书;他在,我就把课外书压在书本底下,假装复习功课,眼睛却偷偷瞄底下的图书;睡觉之前,事先把图书放进被窝里,上了床,放下蚊帐,用被子蒙住头,用手电筒照,一样可以读书。由于看书时太过专注,有好多次,被父亲当场逮住,挨了不少揍。不过,揍完之后,照样找时间,偷偷的读课外书。

  就这样,喜欢读课外书(大部分是小说)的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从小学到高中,我阅读了无数的中外名著,长篇、中篇、短篇都有,各种武侠小说、讽刺小说、战争题材小说,人物传记类等。

  后来进了大学,学校里有大型图书馆。于是乎,除了上课,课余绝大多数时间,我都泡在图书馆里。只不过,小说之外,开始涉猎其它图书了,比如散文集、杂文集、诗集、游记、军事杂志、地理杂志等。

  毕业后没多久,我就去了国外工作。在国外,能拿到的中文图书很少,加上工作紧张,阅读的时间相对少了很多,但我还是会想方设法去找书来看。直到90年代末期,网络兴起,买了电脑。登录上网,网络里面真的什么资讯都有呀。工作忙碌之余,每天都会抽时间上网看看。不过,从那时起,借助网络,阅读的内容就更广了,不只是文学类,也开始阅读财经类、时事类、各种文学评论、时事评论等等。

  孩童时代或者说未成年之前,喜欢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也许是因为孩童时代能走到的地方很有限,能见到的东西也很有限,于是喜欢故事,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的憧憬和幻想,而小说里的描述刚好能满足、能填补脑海里的想象,所以小说占据了阅读的大部分。成年之后,工作忙碌且精力有限,曾经有段时间,阅读量减少了很多,长篇小说几乎都被搁置一边了。

  人到中年,还是会读小说,不过大部分是微型小说,而散文和诗歌的比例上升,占据了阅读的大部分。或许是步入社会之后,经历过很多人和事,遇到过挫折也得到过贵人的帮助,经历了家庭和工作环境一系列的变故,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散文和诗歌的内容,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心境,阅读时更能引起共鸣,因此,案台上摆的,绝大多数是诗歌和散文。

  虽然有着大量的阅读,我却从来没有写作的念头。其实从小到大,我的作文都写得很好,经常被老师张贴出来、或者当众朗读出来当作范文,高考时的作文甚至还拿到满分呢。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我的写作能力很强,但由于性格腼腆不愿意出风头的缘故,我始终没有想过要主动去写点什么,更别说写完了还拿出来发表。

  几年前,母亲的突然离世,是一个转折点。

  这个世界上,母亲无疑是最疼爱我的人。一直都是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支持,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我来说,母亲始终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亲近的人。母亲的突然离去,有一段时间,我内心哀痛,终日垂泪,心情非常压抑。出于怀念,独处的时候,我把心里的所思所想,转换成文字,写了几首诗歌和几篇散文,放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没想到,许多朋友看到之后,纷纷留言,表达了他们对我失去至亲的理解和慰问,并且鼓励我把纪念母亲的那些文章公开发表。他们的温暖,对我尽快走出内心的伤痛,帮助巨大。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理解到,文字,不但可以帮助我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而且还可以传递思想,沟通心灵,引发亲人之间和朋友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果说之前我是一个相对内敛和保守的人,不太愿意与他人分享情感,尤其不太愿意吐露自己内心的痛苦,那么,当那我失去至亲的时候,朋友们就无法理解我的伤痛。而当我用文字的方式,表达情感、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后,我不仅收获了友情,还治愈了伤口。

  于是,我开始珍惜文字这个工具,开始用写作来记录并分享我的情感。这几年来,利用闲暇时间,我陆陆续续写了几十篇文章,也曾公开发表过部分作品,并且收获了一些文学奖项,收到了许许多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们的反馈。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殷切的鼓励之后,更加坚定了我的写作之路。

  曾经,透过写作,得以让朋友们走进我的内心,帮助并治愈了我。或许将来,通过我的作品写我的人生经历,同样的,我也可以帮助到许许多多的朋友。至少,透过写作,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甚至,能进一步促进心灵的契合。

  如此,甚好。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