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城北旧事》:在情绪波动的结构中塑造人物

《城北旧事》:在情绪波动的结构中塑造人物

2025-07-22 11:51:34
浏览量:

近日,读到昭通作家群作家沈力的短篇小说《城北旧事》(《中国作家》2024年第7期),这是一篇非常精致、有味又给人感动的短篇小说力作,让人十分欣喜,我们看到了“昭通作家再出发”中,一名年轻作家的才华和希望。

沈力在昭通作家群中,属于后来者中努力耕耘、成就突出的青年作家。他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影视文学等多个门类都创作了有影响的优秀之作。他根据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白橘》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2024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活动荣誉编剧奖等多个奖项。他还是全国首届鲲鹏文学奖的荣获者。而短篇小说《城北旧事》又让我们看到沈力在小说创作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大胆创新的艺术锐气和勇气,并获得了成功。

短篇小说的创作,看似比中篇、长篇更容易,但要写出一篇称得上精品力作的短篇小说,却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艺术形式,由于受到篇幅短小的限制,在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和成功塑造人物、艺术结构上有创新,那是要考验作家的勇气、艺术智慧和生活积累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然而《城北旧事》却都做到了。我认为该小说不仅是云南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放在全国短篇小说的层面上看,也有它的亮点。

这篇小说反映了一座古城的城郊接合部,城北城中村农民王桂花在现代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她家原有的八分土地,划为“新区”后,她看到家门口被啤酒厂征用的土地,搁置荒芜后,引发她情绪的强烈波动,在情绪的变化中,回忆一个农民几十年风雨人生中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和与土地血肉相连的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无法割舍的感情。并引发人们对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发展、生态保护与工业建设的种种思考。这是一篇成功反映现实农村时代变化中,底层农民美好善良人性与勤劳朴素本色,让人在感动中思考的优秀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曾是城北城中村被誉为“村花”的女农民王桂花和她的丈夫“毛胡子”刘大年。他俩在城北那片开阔平坦、苞谷林立、烤烟碧绿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春春年华的爱情,“那是他们一段美好的日子”。作品塑造这两个底层农民的美好形象,始终围绕着他们家那被划为新区的八分土地的环境中展开。王桂花对土地的感情,表现在她家土地划为新区啤酒厂后,那一片搁置的荒土,成为她情绪波动中一个疼痛的结,她不仅反复搭梯爬墙观看,甚至隔墙挖个豁口,穿过去开荒种上苞谷、洋芋,和保安捉迷藏又穿过豁口除草浇水抗旱,在那一片荒地上种上的一片苞谷洋芋,长成一片让人欣喜的庄稼地,把一个农民对土地的爱和对丈夫、孙子的爱,都通过她心绪的波动,表现得非常典型感人。而她丈夫毛胡子对王桂花的爱,在这片土地上打井的故事,他眼瞎后照顾孙子,不慎掉下井后求生的细节、听从桂花吩咐挑水浇地的举动等,也使这个盲人农民以坚韧和善良的品性,让人感动。

作家为塑造他心目中两个底层人物的美好形象,把作家对底层人物的悲悯情怀倾注在主要人物身上,着力用典型的环境和故事、细节的描写,塑造出两个美好的人物形象,年轻时他俩都参加了机场建设。王桂花要求刘大年为她加固劳动工具的细节,非常生动又自然地开启了一对年轻人美好的青春恋情而成为夫妻。同时作家还发挥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把主人公桂花和她家门前的那片自然生态的桃花联系起来,在毛胡子掉到井下求生的过程和心绪中,爱人王桂花就成了那片美丽的桃林,甚至让他嗅到了桃花的香味,在幻觉中走进青春岁月的美好情景,从而给了他力量,终于自救爬了上来。小说的结尾,人物的“回来了,回来了就好”的心情表现,也同样有着诗的空间,让我们去想象,去回味。

沈力的这篇短篇小说,从构思结构看,也很新颖。作品不以曲折的情节叙述取胜,但通过人物的土地情怀、土地变化所产生的心绪变化,用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在心绪变化中使小说的情节随心绪发展,使之成为一篇结构自然而充满艺术新意,很精致有味的短篇小说。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