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散文 >> 婆家那点事儿

婆家那点事儿

赵艳凝2024-12-11更新 次浏览

  每次打开关于婆家的记忆,那张书桌上的一抹粉色郁金香总是最先映入眼帘。它静静地插在白色的花瓶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书桌旁的书页轻轻翻动,偶尔飘来的茶香,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在这个小村庄里,婆家的故事如同那束郁金香,虽不张扬却自有它的韵味。

  我的婆家姓徐,家住长岭县下的一个小村庄。长久以来,长岭县一直都是贫困县,人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据说他们徐氏的祖籍在山东,闯关东时逃荒来到东北定居。

  夫君经常跟我讲: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这是他爷爷从小到大给他灌输的教条。夫君的爷爷,即我的爷爷公,从小有腿疾,靠拄双拐行走,因此得了一个绰号“徐老拐”。直到十三岁那年,他奇迹般地扔掉了双拐,站了起来,开始和正常人一样行走自如。可即便是这样,“徐老拐”这个绰号还是跟随了他一辈子。正所谓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爷爷公虽然成了拐子,可他从小就智慧过人、能说会道,恨不得把死人能给说活了。后来,他这能说会道的本事被其父扛活的地主家主发现并得以重用,雇佣他外出要账。即便是胡子、山匪的欠账,别人死活要不回来的,他都能不废费吹灰之力,悉数要回。长此以往,徐老拐是个要账能手的名声远扬百里,家境也逐渐殷实起来,买了全公社第一台永久牌自行车,和四马大挂车。

  爷爷公是一个悲悯善良之人。上个世纪40年代,农村家家难得温饱。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爷爷公在要账归来的路上,遇见了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一位老人和孩子,这对母子说不清道不明家中事,一时也无法将他们送回家,于是爷爷公就收养了他们,孩子们称这位母亲为傻大奶,直到为其养老送终。后来,夫君姐弟长大成人之后,每次去上坟时,也都不忘为傻大奶烧纸钱,祭奠这位与徐家有缘的人。这种大爱在书中可谓是天方夜谭,可对爷爷公来说,不过是天经地义之事。

  直到解放后,政府欲对村里有钱有势的人家进行制裁整顿,爷爷公的要账生涯正式宣告结束。爷爷公生性豪爽,行侠仗义,他认为村里最有名望的张姓人家,家里虽然有钱有势,但他们并没有欺压村里的老百姓,不应受到制裁。于是爷爷公连夜赶到张家,告知政府即将对他们的相关制裁。当时的大势所趋,必须和有钱有势的地主豪绅作斗争。而爷爷公却仗义挺身,连夜将这家老小送去了安全地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户张家家主携子孙特意回到乡里,找到爷爷公,感恩戴德地感谢爷爷公对他们的保家救命之恩。爷爷公则大手一挥,坚决不接受他们的任何礼赠,在他看来,这就是理所应当该做的事。我的公爹是爷爷公的二儿子,初中毕业后,跟随师傅学习劁猪骟马,勤奋好学,成为镇上一名知名兽医。后来因业务能力强,被提拔为畜牧兽医站站长。婆婆与公爹是一对平凡夫妻,育有四个子女,我的夫君是他们家里唯一的男娃,又是老幺,因此从小备受宠爱。公爹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在家说一不二,除了公职工作,家里的活计基本上是一手不伸。婆婆则是唯夫是从的好媳妇,每天炕上炕下忙里忙外,忙完庄稼活,就围着锅台转,相夫教子,照顾公婆。

  公爹喜欢交朋好友,经常呼朋引伴回家喝酒作乐,每次便提早支使婆婆为他们准备酒菜。婆婆是个细致的人,做事慢条斯理有条不紊。每准备一场饭局,都要从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背痛,可她竟也毫无怨言。

  要说起公爹的手艺,十里八村也是首屈一指。大则牛马牲口、小至鸡鸭小畜,生病受伤、结扎节育、不孕不育,他都手拿把掐保准儿手到病除。公爹是个爽快人儿,一般鸡鸭鹅那些小来小去的病症,都是免费治疗。譬如说老乡家的大鹅生不出蛋了,来找他帮忙,他会二话不说手脚麻利地给鹅开膛破肚做个小手术,即开刀把蛋包打开,祛除病灶,再迅速缝合,保证恢复几天之后就活蹦乱跳地正常产蛋了。诸如此类小手术治疗,公爹均是分文不取。因此乡亲们都对公爹这位徐兽医敬重有加,常常推不开搡不开地送来米面粮油蔬菜,以表感谢。所以,实际上,夫君小时候,虽然家里人口众多,生活条件在镇子上也算过得去,至少在吃食上,没怎么短缺,也是一般平头百姓之家羡慕不已的。

  婆婆是心地善良的人,在夫君尚未出生之前,夫君的三姨因产后风离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小四儿,也就是夫君的四表哥。因家境贫寒,三姨夫无奈,怕将养不活,打算将婴儿送人。婆婆于心不忍,于是将她外甥小四儿抱回家喂养,直养到一岁半,忌奶之后,三姨夫才把孩子接回家去。

  日子还算过得去,婆婆就时不时地接济亲戚和邻里乡亲。张家送袋米,王家送袋面,李家送捆粉条子。夫君的姑姑,更是婆婆的重点接济对象,每到年节,就打发夫君骑着家里的那台老永久,大包小裹地去几十里之外的姑姑家送年货。

  夫君从小就长得标致可爱,作为公爹的唯一香火继承人,在家里成了团宠。三个姐姐都把他当成宝儿一样宠着护着。尤其爷爷公,更是把他当成眼珠子一样宠溺,惹得其他堂兄弟甚是嫉妒。好在夫君没有恃宠而骄,一打小儿就颇为懂事,加之聪明伶俐,整天围着爷爷身边转悠逗他开心,惹得爷爷心花怒放胡子乱颤,夫君也潜移默化地将爷爷那能说会道的本事学了三分去。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夫君也耳濡目染地养成了乐善好施的善良品质,读书后结交的朋友也不在少数,动辄就把家住离校比较远的村上同学带回家留宿。一来二去,留宿的同学越来越多,婆婆就又负担起这些学生的吃食住行。来住宿的学生们大都家境贫寒,象征性地带来一些粗粮杂面,多与少,全凭自愿,婆婆也从不计较。后来,那些当年被婆婆接济过的学生们,都成了夫君的好哥们。待我和夫君在外地成家立业之后,将唯一的婆婆接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他的那些好哥们,也数次长途跋涉地来家里看望婆婆,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也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

  单说起婆婆,其实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我嫁入徐家时,老辈儿里,就只剩下婆婆了,爷爷公、奶奶婆与公爹,都早已作古。初次见到婆婆,只见她驼着背,走路缓慢。我好生好奇,不知是什么样的经历使然。后来才知道,她这一生,实在是太过坎坷与不易。而我陪伴婆婆整整二十年,每天听她碎碎念,关于她的经历,我如数家珍。

  婆婆生于1939年,从小经历过旱灾水灾忍饥挨饿,也经历了嫁人生子守寡孀居,抚养子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养老送终。公爹是在我夫君十三岁时,患病猝然离世,撇下妻子、四个未成年的子女和老父。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坍塌,主要经济来源一下子戛然而止,婆婆只觉得如五雷轰顶,摇摇欲坠。

  可是,伤痛过后,婆婆不得不一个人默默地扛下所有。好在夫君的大姐在公爹去世之前,已中学毕业,在村东头开了一个小药店,多少能贴补家用。而夫君和他二姐三姐都正在读书。婆婆以顽强的毅力挺起了脊梁,担起家庭重担,每天起早贪黑地下地干活。除此之外,想方设法赚钱养家糊口。春天卖土豆栽子、葱栽子,自己席地瓜苗、茄子秧、柿子秧等到镇上去卖;夏天摘樱桃、杏子、海棠果以及其他时令蔬菜赶集兜售;假期里,就带着孩子在镇子上支起烤炉,卖烤玉米烤红薯。除了给孩子们的零花钱,每攒够十元整钱,就赶紧存进信用社。就这样,常年如一日,十几年下来,供养几个儿女读书、成家、立业,赡养老人为其养老送终。自始至终,婆婆没开口向别人借过一分钱。这个六口之家,在婆婆的坚挺下屹立不倒,而她的腰身,却因过度劳累逐渐弯了下去。

  另一方面,婆婆重男轻女观念极重。我刚嫁过来时,她每天开口闭口都是老儿子长老儿子短,听着着实令人好生不习惯。后来,我很庆幸自己也生了儿子,这给婆婆在心理上带来了极大安慰。从此,老儿子,大孙子,就是她的命根子。

  在婆婆的心目中,没人可及她老儿子的才德。一提起她老儿子小时候,“这可不是吹,我老儿子那毛笔字写的,没人能比,过年时邻里乡亲家家户户都来求对联,人人都夸我老儿子长得英俊又有才华”,一夸起她老儿子,口若悬河唾沫横飞,非得夸到你心悦诚服才肯打住话头。一提起她老儿子的孝道,更来了精神头,“我老儿子的孝道那也是没人能比的,他爷爷临老之前卧床不起,我老儿子抢着伺候在床前,爷爷的其他孙男孙女一大堆,看到爷爷拉了尿了赶忙喊炳五炳五快来爷拉了爷尿了,我老儿子二话不说赶紧跑去擦屎端尿,毫无怨言,就好像爷爷就只有他一个孙子似的”,婆婆边夸边竖大拇指,那夸赞之情溢于言表,令我这个忠实的听众非得点头称赞才肯罢休。

  婆婆最最宝贝的,还是她大孙子。一提起她大孙子,“那可了不得,三岁看到老。我大孙子两个耳朵各有一个耳仓,那是何等大富大贵之人,没人比得上。要说我大孙子的德行,那也是从小看到大的。小时候不知为啥犯了驴,不小心给我胳膊磕出一个筋包,我大孙子看到了那个心疼奶奶呦,一边大哭着说对不起奶奶,一边脑袋直撞墙”,那神情、那语气,夸张得直教孩子的姑姑咧着嘴、眨巴着眼睛,不得不点头附和着。更别说她大孙子长大了之后如何孝顺她了,虽说每次在我这个老妈授意下,让儿子给婆婆端去切好了的水果,婆婆每每都得夸赞一番:“谢谢大孙子,我这大孙子,没谁的了”。后来,婆婆卧床了一年半。儿子读大学每次放假回来,都跟奶奶亲昵,跟奶奶合影自拍,逗得奶奶笑不拢嘴。儿子也会默不作声地主动照顾卧床的奶奶,端茶倒水擦屎端尿。每次,婆婆都感恩戴德地夸她大孙子的德行世上无双,没谁的了。

  如今,婆婆已过世四年,徐氏家族的孙男外女都已长大成人,个个都是高材生,个个光耀门楣。我想,如果泉下有知,公婆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感恩祖辈阴德庇佑,让后辈们自尊、自强、自信地走在阳光大道上,吾辈自当继续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