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塬》小说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引发全国读者的喜爱呢?据网络热搜文字介绍:《陇山塬》小说32万字,共62章,中国作家网连载,英国BILLSONG(彼尔森国际出版社)出版,全球发行,已在世界7个国家推出电子书和纸质书,在国内上架淘宝书店和汇文书联网店,以及喜马拉雅有声书架。
《陇山塬》小说具体写了些什么?在《西部新乡土文学是游子与家乡的一次约定和一生的许诺》《皆往人海去 而我在山林》《百年陇山塬 一部变迁史》三篇评论及其它网络评论中,试看每一位作者是如何评论的呢?下面进行总结归纳:每位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看法和人生感悟,百人百心病,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总有一位,让读者特别喜欢的人。
一、这三位作家和其它网友是如何总体评论《陇山塬》这部小说的价值呢?
高丽君: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表达了这样的真理: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活得不平凡。《陇山塬》也是如此。尽管……但把它看作一部偏远山区普通青年成长励志篇的话,个体经历的真实与曲折、艰辛与丰富,也能呈现一代人关于童年和青春、困境与努力的记忆,引发出读者的情感共鸣。
李兴民:读《陇山塬》,有一种类似于读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的感觉,也有一种读马金莲《马兰花开》的感觉。当然,我无意于将张少强与那些大家名家相比较,借此拔高张少强及其作品《陇山塬》。读《陇山塬》,还有一种类似于读《红楼梦》的感觉。
史静波:李兴民说《陇上塬》是“百年陇上塬,一部变迁史”,我非常同意这一高度概括的论点。这一百年来,乡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这个巨变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学富矿,也是完全可以产生伟大的文学作品的。
在国外发行的电子书中又是这样介绍《陇山塬》小说的。
Billson:《陇山塬》是一部励志小说。故事讲述了赵福、赵强两兄弟,早早地选择了人生不同的两条路,兄弟二人最后一个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一个成为一位被人尊重的文化人,最终走上了不同的成功道路。这书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能使读者从中得出生活哲理,教会一位成长中的青年人,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上进,懂得成长,面对困难不畏惧,迎难而上,使他更博爱,更有胸怀,更有魄力,更有生活情趣,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汇文书联:《陇山塬》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励志小说,讲述的是贫困家庭中两兄弟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以及他们通向成功的人生密码。如何才算活得洒脱圆满,在不同的时间总有不同的论断,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意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成功,实属不易,必须不断地努力前进,才能打破命运的“束缚”,实现自己的目标。兄弟俩在成功之路上都经历了什么?从他们的成功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从兄弟俩身上,我们又能看到怎样的品质?从本书中,相信你都可以得到答案。
《陇山塬》序:人生就如一个漩涡,生活就是那个推动你离开漩涡的阻力,你努力地往你设定的目标前行,漩涡却总是把你卷向不同的轨道。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百倍的努力,离不开机遇,离不开经济基础,离不开一个人的才学品德。所以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运气,财力,技能,人品,简称德行,多重技能品德加持的结果;决定一个人结局的不只是一个因素。常言说,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才能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急不得,唯有加紧修练自己的德行,机会才会尽快地到来,才能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这三位作家又是如何总结《陇山塬》小说内容的?
李兴民:这部长篇小说记录了陇山塬百年民俗图景。作品中所写的一片土地,极具地域文化特色,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老百姓喜好文学,诗书画、武术、民风淳朴。作品中大量记录了陇山塬一代婚丧嫁娶,年头节下,生活日常里头的民俗习惯和地方风物。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读透作家作品,还要联系作家个人情况和他的出生成长背景,也不排除张少强《陇山塬》有一定的自传性,或者作品中植入了作者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生活体验。
高丽君:一个人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故乡始终是镌刻在心间的情结;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成熟,必然要经过无数的磨难挫折,《陇山塬》也一样。围绕主人公赵强及其家族成员,作者从物质贫困、精神懦弱、乡村局限、命运困境等角度娓娓道来,讲述了他们之间一个个令人欣慰心酸、好笑无奈的小故事。虽然在谱系记录上进行了分体叙述,但主人公那种战胜原生家庭和熟悉环境而不懈追求的经历,在作者耐心细致的诉说下,真实而诚恳,立体而多面。其中蕴含着的改变自我、改变命运的主旨,既避免了对乡土伪诗意的窠臼,也避免了田园挽歌般的悲伤情调,有《人生》《山海情》的动力和痕迹,因而是正面的、明亮的、积极向上的、鼓舞人心的,也具有代表意义的。它力求让读者明白,为了摆脱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贫困,一个西海固儿子娃逆转人生的梦想,是可以奇迹般实现的。当扶志就是扶决心、扶观念、扶梦想的口号变为鲜活生动的事例,当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那么这就是一条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路径。不过,作者将它文字化了。
史静波:这一百年来,旧乡土中国不断解体,新乡土中国不断构建,这其中的变迁,是非常复杂,非常深刻,甚至说是惊心动魄,引人深思的。这种变迁,不是可以用宏大的政治和历史术语就能讲明白的,特别是个体在这个巨变进程中的遭遇与浮沉、成功与失败、疾苦与幸福、悲欢与喜忧,为文学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只有通过文学,才能生动再现这种历史的真实,给后人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这一百年来,也是个体在滔滔历史浪潮中不断消解,从而不断与现实和命运抗争的过程,每个人为个体的“存在感”不断努力,但又不断挫败,于是又在新的希望和迷茫中,以个体生命的巨大坚韧,重树个体的存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这种努力,至今还看不到结果。我想,这是贯穿着百年变迁史的主线之一。这个视角,是值得写作者深入观察、深入思考和深入表达的。
杜枚:《陇山塬》小说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新时代的独特性。
汇文书联:《陇山塬》小说中的农村小伙赵福、赵强两兄弟,因家庭贫困,早早地选择了人生不同的两条路,最终得到不一样的结局,不一样的成绩。两兄弟的人生道路虽然不同,却都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一个成为成功的商人,一个成为被人尊重的文化人。祖孙几代人为了“出人头地”,努力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寻求着人生的真谛,经历过种种苦难,却依然坚韧。本书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曲折动人,有很强的激励性,让人能从中得到很深的生活哲理,从而懂得生活,懂得上进,懂得博爱,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作者在本书中描写的种种苦难和家恨情愁,朴实而又深刻,使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倍感励志。
《陇山塬》作者: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就如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许多时候都有一种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但人决不能认命,随波逐流,只有昂首前行,才是人生真谛。人的一生只有奋斗过,努力过,拼搏过,尝试过,才显得丰满,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钱多钱少论贫富。有人得到了高官,却失去了亲情;有人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自由;有人得到了显贵,却失去了平凡;有人得到了地位,却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如何才算活得洒脱圆满,在不同的时间总有不同的论断,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意义。大多时候,人一生先苦后甜,总好于先甜后苦。晚景凄凉是人生最大悲哀。大多时候,我们一个人一生很难平安出头。如果真正能平安一生者,实属大福大贵之人。一生中大多时候,我们都活在梦想、欲望和追求的执迷中不能自拔,尤其是年轻人,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往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功冒进,最终迷失自我,失去真善美,丧失人品,最终跌的很残,才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能及时吸取失败教训的人,做到及时回头,埋下身子,扎扎作事,诚实做人,才能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做为人父人母,要“克已复礼”,以身做责,言传身教,教育好年轻人,前进,前进,再前进,就是最好的答案,否则放纵了自己,放纵了孩子,最终晚景凄凉,才是最大的失败。
三、《陇山塬》小说的精采内容有那些呢?
李兴民:(1)比如写旧社会为防止土匪棒客的打砸抢,“太爷爷”和长工们打起的大堡子,“堡墙高三丈五尺,墙基宽一丈五尺,墙顶宽八尺,有垛墙,还能并排宽松走三人。堡墙四角建有夜房子,晚上派人巡逻,防土匪时值班用。城门口还有二道院子。”联想到作者出生成长地一代,山沟梁峁,目前遗存大量古堡,成为一道独特乡村文化风景线,这些都在作者的小说作品里得到反映,也给作品以厚实厚重感。
(2)比如主人公赵福是一名裁缝,“皮衣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爷爷赵作鹏会的手艺都传给了他”, “赵福知道,如何让干硬皱褶的羊皮皮面变软,简单来说需要熟制羊皮。羊皮的熟制步骤是:检查皮张,浸泡,刮肉里,清洗,下缸,水闷,第二次刮肉里”,一些“宁夏二毛皮”华丽成衣的制作整套民间秘籍,在小说中进行文化记录,艺术呈现了甘肃和宁夏一带曾经独特的皮毛文化。
(3)在《陇山塬》里,还能读到地方特色农牧种养方式,宴席菜单,待人礼节等,可见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挖掘之用力用功。这些都饱满着作品内涵,增强着作品可读性,提升着作品价值度。
(4)这部长篇小说记录了陇山塬老百姓对后代的教育教化极度重视。小说里赵家大家族有耕读传家之风,小说主人公之一赵恒老太爷活着时就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上学,要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这句话几乎成了家训。”“三代不出人才,后代就变成驴了”小说中的方言俚语,读来振聋发聩。人们传统上思想上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渴求,与特定年代高考教育“推光头” 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落差,形成赵强等人物命运道路和不甘性格。
(5)“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就如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许多时候都有一种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但人决不能认命,随波逐流,只有昂首前行,才是人生真谛。”阅读小说过程中,我对赵强这个人物形象比较感兴趣,他高考失败后,选择进城打工,边打工边学习,由一名农民工奋斗成为知名记者频道总编辑和著名作家。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就是一个地方的秉赋与土地的滋养。
高丽君:(1)作为一部乡村底层人物改变命运的摹本,一个家族开叶散枝的记述,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陇山塬》的时空线索是和时代变迁同频共振的,与社会生活相随相伴的;因而这部以现实主义为主旋律的作品,在书写自我经历的同时,又有为普通的乡村群体立传的可能;当人物的命运轨迹从一味求稳到敢于追求,漫漫的成长过程也是无数乡村青年不断追索的背影。
(2)写了宁夏南部山区一帮普普通的农民,在一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这五十多位山乡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与命运之神的抗争,拼着命活出不一样的自我,即是跌倒了多少次,也要爬起来,挺着胸部做人。
(3)他们虽然平凡,贫穷,但不安于贫穷,努力奋斗,突破自我的精神不凡。在社会改革的大潮中,他们受外界的物欲影响的巨大吸引,但是能仍坚守精神世界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等人生信条,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下,他们从“穷甲天下”的西海固,到乡村振兴的旅游乡村。
赵宗明:《陇山塬》小说语言优美,如诗如画,情景交融,是能改编电影,或电视剧的好剧本。
史静波: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有透视这种百年巨变本质的能力,那么,正如赵宗明和丽君老师所讲的那样,真实书写就是最保险的做法。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不要耍小聪明,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在写作中加入自己的私货,不要用一己的观念编造虚假故事。虚假和艺术虚构是两回事。用这种态度和写法去写,才可能写出超越我们自身局限性的文学作品来。
《陇山塬》小说八位主人公故事:赵福、赵强、马红梅、赵恒、赵作鹏、张芳芳、赵万里、吴秀莲,等等。
(1)书中主要人物赵福中考失败,承担起家庭重担,经历重重生死考验,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贯串全篇,和全家族的人物都有交集,他的经历感人至深,荡气回肠,激人上进。
(2)次要人物赵福的弟弟赵强,全家人的希望,家里人一门心思让他考上大学,摆脱家里“三代不出人才,后代就变驴了”的魔咒,但是由于家里穷,身体素质差,自小病痛缠身,加之处于青春期,老师教育问题,学校管理制度问题,导致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超变态的问题,引起社会巨大反响。高考失败,兄弟分家,出门打工,自卓上进,却奇迹般地靠打工挣钱自费进了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人,也成为家族后代学习的榜样。
(3)父亲赵万里,地主的家的大少爷,少年时享尽幸福,却命不齐,青年时成为阶级敌人,遭受非人折磨,等政策好转之后,人生到了中年,酷爱养马的他想把穷日子过成先前骡马成群的富日子,终归是梦一场,却落了个脾气暴躁,爱打老婆的恶名。为了儿子创业,他下了血本,变卖家产,在幸福即将到来之际,却早早亡故。
(4)母亲吴秀莲,自小就是赵万里的童养媳,终因男人一事无成,挨打受骂一辈子。本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子女,却陪同丈夫赵万里,遭受者地主子女的非人待遇。等政策好转后,吴秀莲渴望培养出优秀的儿女,为了小儿子赵强能考上大学,在上学时尽好吃好喝的拿,为此和儿媳赵福妻子张芳芳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面对婆媳矛盾,吴秀莲努力思索如何成为一位好婆婆,不断地进行思想上的斗争,但受封建思想中的那种传统婆媳关系的影响,她最终和儿媳闹翻分了家。
(5)赵福妻子张芳芳,初见赵福,一见钟情,处处帮助赵福,并带来一系列惊奇与感动,最终获得赵福的真挚爱情,修成恩爱夫妻。起初,赵福心里始终爱着初恋情人马红梅,不喜欢张芳芳,在面对如何选择张芳芳和马红梅时,赵福在去会马红梅的路上出了车祸,张芳芳及时出现救了他,住院期间马红梅始终没有出现,而张芳芳不怕别人说闲话,不辞劳苦地照顾着。最终赵福感受到张芳芳才是人生好伴侣,值得珍爱一生的好妻子。张芳芳嫁给赵福后,发现赵福负担太重,无法摆脱沉重的家庭负责,于是她从一位乖乖女的贤妻良母,变身恶人,帮助赵福快刀斩乱麻,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成为好帮手。
(6)马红梅和赵福是中学同学,又是远表亲,长得美丽漂亮,人见人爱,由于家里穷,母亲让她中学毕业后给哥哥当“换头亲”,可马红梅不愿接受这悲惨的命运,努力想办法帮哥哥找媳妇,由于受堂姐“仙女”多次骗婚成功案例的影响,她抓住赵福赵强两兄弟之间的矛盾,大胆地运用美人计,促成赵强的堂妹彩花成功嫁给大她十岁的表哥狗蛋。马红梅终于改变了“换头亲”的悲惨命运,摆脱人生束缚,顺利招工进城,远走他乡。
(7)爷爷赵作鹏二十岁继承家业,把家业扩大两倍,成为十对牛的好光阴,一度成为方圆百里的大富汉,大地主,大裁缝,大秀才,大戏班长,最后成为国民党的保甲长(乡长)。赵作鹏一表人才,有钱有势,但生性风流,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儿女无所作为,妻子与自己分居半生。更让赵作鹏人生悲凉的是先后两次进了监狱,成为政治犯,没有认清社会形势,放弃在新社会吃皇粮的机会,却回到自己的故乡,受到非人折磨。
(8)太爷赵恒八岁随母亲逃难到陇吉县,母亲成为当地大富汉赵家的续弦老婆,赵恒有了隔山兄弟三人,常受袍弟欺负,成家之后,赵恒自强,另立门户,到离家十里的荒川开荒种地,最终成为五对牛的好光阴,成为方圆百里的大富汉,获得人生好人缘,寿终正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