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
云南鲁甸 曹志光
一
我的奇石收藏之路,源于好奇,始于钟爱,后到痴迷。
3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遇使我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我在昭通城公园路遇见一农民抱着个象形石,大小30多公分,似牛非牛,似马非马,怪模怪样,出于好奇就问了问,喊价100元,经讨价还价,50元买下。周末,我爱逛花鸟市场,认识了几个奇石玩家,其中一个叫李寿斌,他是昭通石界的“元老”,开了个奇石馆,通过交流,得知我买那个石头是人工打磨的,品相低劣,毫无收藏价质。之后我们成为石友,常到他石馆品茶论石。李老师是昭通奇石界的大咖,他收藏的奇石丰富多彩,多次送展获奖。他的藏石多为金沙江石、长江石。江石图纹内容丰富,表现有花鸟鱼虫,风景山川,人物百态,或简笔勾勒,或精描细琢,或水墨淡染,或浓墨重彩,呈现出千姿百态,生动传神,具有丰富浓郁的人文气息与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那一个个精美的石头及精雕细刻的配座,使我眼界大开,晓得了什么叫奇石。
从此,我开始钟爱石头,执着地走上了漫长的收藏之路。李老师我们四五个石友,多次邀约到金沙江捡石头。捡石要选择江滩,只有在江滩才能找到好石,但江滩不是到处都有,有时要走数公里才有。每当我发现一个有图案的石,如获至宝,忘乎所以惊呼,喊大家来瞧瞧。他们都是行家,看石质的硬度,看石形好不好,看图纹意境,看颜色的对比度。大家总结出三句话:石形是基础,石质是关键,意境是灵魂。这就是奇石标准,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称得上奇石,才能“收入囊中”。外出捡石有苦有乐,苦的是头顶烈日,一天在浩若烟海的卵石摊中寻觅,可谓望眼欲穿,饿了以干粮充饥,渴了开瓶矿泉水,乐的是有期盼,每当发现一枚好石,那愉快的心情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有的石头卡在石缝中,要用工具慢慢撬。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石头很难,因为当地老百姓知道好石能卖好价钱,每发一次洪水之后就去捡,好石基本被他们捡完了,“漏网之鱼”甚少。虽然好石难寻,但每次去何多何少都有收获,但上品难得。
到江边农家买石是捡石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凡我们路过的农户,都要停留去看石头,有的农家庭院里“奇石”成堆,但都不具收藏,于是我们就去翻找,巴望找到一块好石,捡个漏。农家的好石都放在家里,不乏有形状饱满、纹理好的,但价格昂贵。可谓高不成低不就。有一次,我在一农户家看上一方美石,尺寸25厘米,饱满圆润,图案为一头奔牛,深灰底色带黄色图案,颜色对比度强,牛形栩栩如生,特别是牛头牛角,更是出神入化。农家喊价360元,经讨价还价280元成交。我是咬牙买下的,宁肯生活简朴,省吃俭用,因为那时(九十年代初)我的工资才300多元。当时,在场的一个石友用眼神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另一个石友则用手拐拐了我一下,我当然明白他俩暗示的意思是贵了。可我钟爱那石,就像一个男士深深爱上一个漂亮丰满的姑娘,怎么割舍得开呢?所以还是义无反顾买下了。
我们因石而聚,因石而乐,享受着捡石、购石的每一个瞬间。
二
之后,我爱石到了痴迷程度,每年都会淘得几方。我多次参与大型奇石博览会,如昆明年年举办的奇石博览会,成都石展,都江堰石展,泸州石展等。一是送石参展,二是增长赏石见识,开阔视野,了解奇石行情,更主要是“淘宝”,希望淘到价廉物美的石头。因为石展期间,全国各地石商云集卖石。2006年,我去都江堰参加石展,就在地摊购得一方绿泥石,呈大小头长形状,长55厘米,重约30公斤,皮色光滑细腻,一面生出一片灵动、白色的荷叶,卖者以画面为看点竖着卖,我走近反复观看,并把石头放了大面朝底,这样一看,活像一个爬着的大青蛙,尖尖的头,肥壮的身躯,憨厚可爱,逼真动人。最后以500元买成。拿回驻地,一同去参展的石友个个惊喜,人人夸好,说我捡了大漏,其中一个当即出两千给我转让。我怎么舍得呢?这是石缘,可遇不可求。拿回家,我把它命名为《田园卫士》,不惜代价花了千多元,做了一个精美的座子,那是一片荷叶,让它爬在上面,这是我给它最好的归宿。
泸州是长江上游的第二大城市,是长江石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质、水文、人文条件,使泸州成为长江奇石最大的产区。新世纪之初,泸州创办了“泸州奇石网”,风声水起,在全国众多的奇石网中,影响很大,收费低,我就挑选了些藏石上网,并附了电话号码。经常有人打电话来询问《奔牛》和《田园卫士》的卖价,其中一个广东人很看重《奔牛》,多次打电话给我,愿意出8800元购买,《田园卫士》有人出过16000元,我舍不得卖。我虽然藏石数十枚,但最具收藏价值的也就那么几个,是我心爱之物,“镇馆之宝”,即便出价再高,也难以割舍。俗言道置物不穷,卖物不富,只要我有碗粗茶淡饭,是绝对不会卖的。这就像当今的奇石市场,大都有价无市,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深受主人喜欢的石头,往往是舍不得转让的,所以开出让人难以接受的价,精品石少则数万甚至数十万。
我在购石中,也走过弯过路,贪图便宜买过几个不具收藏价值石头,罢放着不顺眼,又卖不掉,只好将它丢在阴暗角落。作为工薪阶层,买石要慎重,不宜过多,不能贪图便宜多买,确实喜欢,少而精买几个欣赏、收藏即可。如今物价水平高,稍有看样的都要几千元,凭我的经验,与其几千元买数个,不如几千元买一个。更别有买来赚钱的思想。
三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在浩瀚的自然界中,石头,这一看似沉默无言的存在,在当今盛世收藏中激起了涟漪。石界,这个纷纷扰扰的大舞台,汇聚了形形色色的爱好者,他们或沉醉于石之纹理,或痴迷于石之形态。在玩石这个圈子里,各自的定位不同,有的重在欣赏、收藏,有的是靠包装炒作,以赚钱为目的。于我而言,总是从艺术视角,赏石如诗,重在收藏,传承后人。赏石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命名从普通中提炼出非常,体现文化底蕴,点石成金。精准的题名,往往能瞬间点亮奇石的神韵,引领观者步入一个全新的意境,体现出人文气息。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石头,赋予石头新的生命。在我眼中,每一块好石都是大自然赋予的艺术品;在我的手中,石头不再是沉默的物体,而是能够讲述故事、传递情感的精灵。
我很赏识“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的论语,于是请书法家书写了这句话,制作为牌匾悬挂中堂,表达我对石头的崇拜。是的,石头由天地之间的精华之气凝聚而成,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文化观念,认为石头不仅仅是普通的物质,而是蕴含着天地之间的灵气和能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头常常被视为具有灵性的物体,它们可能隐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历史的记忆。这种观念在古代文人雅士的赏石文化中尤为明显,他们欣赏的不仅是石头的外形和质地,也包含内在所蕴含的“气”,这种“气”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也是艺术品的灵魂。我酷爱石头,用视觉去感知石头的精气,观赏奇石的天工造物,鬼斧神工,千奇百怪,使人观赏后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高深莫测,进而产生对大自然的敬重感和亲近感。
我不仅收藏石头,也在奇石网学习理论文章,以提高自己的赏石水平。但很局限,我查阅过,全国关于赏石理论专著稀少,2001年,泸州奇石藏家夏华炳老师,编著了一本《赏石理论与实践》,我毫不犹豫邮购了一本。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赏石专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赏石的主要问题,宣告了科学赏石观的创立。本书通观国内国际赏石文化,纵观古今人们赏石理念,对数千年赏石理论作了第一次综合评说,对赏石实践作了历史性总结,提出了新思路、新概念、新观点、新内容。受益匪浅。2021年,我参加了中国观赏石协会在昆明举办的“观赏石鉴评师培训班”,经考核合格,获观赏石鉴评师资格。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在我家的庭院里,既有小巧玲珑的假山喷池,也有高大漏透、空洞贯通的园林石。客厅、书房做了博古架陈列,有长江和金沙江的画面石、有广西彩陶石、摩尔石,有贵州的墨石(象形石),有缅甸的树化玉,南非的红碧玉......每天回到家,见到那些形形色色美石,我都会驻足而观,情不自禁伸手摸摸,心情如春日暖阳,内心像一朵盛开的花,层层绽放,喜悦从心底涌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见到那些美石,心情开阔,仿佛站在高山之巅,眼前是无限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愉悦,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见到那些美石,深感满足与幸福,仿佛所有的美好都汇聚在一起,满心喜悦,洋溢温暖,使我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
奇石不仅是自然造化的杰作,更是人类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内涵,成为文人雅士、收藏家和艺术家追求的对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奇石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在这个昌盛幸福的时代,让我们跟随玩石行家的脚步,以一颗简单纯粹的心,去探寻那些隐藏于大自然深处的奇石之美,品味玩石带来的无尽乐趣与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