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明媚的青春记忆
——永远的西南联大
盛夏七月,晴空万里,
金色的阳光穿透枝头的绿叶,洒下余晖,
在斑驳的旧址上,徐徐推进,
正吟唱一段明媚的青春记忆——永远的西南联大!
——题记
走进云师大,在联大的博物馆、纪念碑前,
我驻足,凝望,沉思,遥想……
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波澜壮阔般,映入眼帘。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硝烟弥漫,战火连天……
而这一所学校,把大学教育写成诗,把中国教育谱成歌。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你听,那学生的义愤填膺;
你听,那青年的忧国忧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的铁蹄,践踏华北。
东北已沦陷,华北又告急,
三所顶尖高校,奉命南迁,再由长沙到昆明,
水陆兼程,风雨无阻,行程三千多里,
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就这样跋山涉水,奋力书写!
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廖无人烟的空草地,尽显残破荒凉。
除了人,什么都没有!连茅草屋都成为奢侈!
……
仿佛一切都已远去,又仿佛一切——都近在咫尺!
师生们齐心协力,不畏艰难险阻。
铁皮为顶,红土为地,木格方窗,茅草为舍。
教授之家,牲畜圈上,包厢阁楼,帘子相隔。
时光躲进夹层中,历经重重考验。
不经意间,春已悄然来到,4月的联大——格外的美!
椅子当桌子,蹲地上听课。雨水叮咚作响时,静坐听雨!
大学之大,不在于校舍,不在于多寡。
而在这一片初心未改、于炮火中坚守气节,于战乱中矢志不渝的教与学。
走过的路,蹚过的河,可以用脚来丈量,
但文化的传承,文脉的赓续,必须用行动来践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
从前温文儒雅的大师,斯文体面的教授,
风度翩翩的才俊青年,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
就这样汇集在一块,携手共克时艰,随遇而安,泰然自若。
他们——只为在动荡的年月,寻找一片教育的净土,
把知识传承,把教育续写!
大师云集,精英荟萃,学子满堂。
国文大师沈从文、散文大家朱自清、伟大诗人闻一多,
文学大师钱钟书,现代主义诗人穆旦,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等,
他们高谈阔论,绘声绘色;
他们行云流水,字字珠玑;
他们横眉冷对,矢志报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通史大师钱穆,
明史研究开拓者吴晗,伦理学家冯友兰,哲学泰斗金岳霖,
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赵忠尧,人造卫星事业奠基人赵九章,
社会学人类学奠基人费孝通等,
他们博古通今,才华横溢;
他们学贯中西,春风化雨;
他们潜心钻研,报国无声!
“两弹元勋”邓稼先、赵九章,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获得者朱光亚;“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黄土之父”刘东生等,
他们淡泊名利,初心不改;
他们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他们弦歌不辍,成就卓著!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学识渊博的大师,就这样怀抱学术救国之理想,
以吾辈青春蓬勃之力量,谱华夏时代光辉之乐章。
培育出了无数文人、学者、科学家!
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名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如股肱、如臂膀的国家栋梁之材,从联大陆续走出。
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和“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这就是——西南联大!
但是,日军的侵略,却从未消停。
他们得寸进尺,步步紧逼,由北到南,由东到西,
不问方向,不问缘由。
兵荒马乱的岁月,他们经历过日军的疯狂轰炸,困窘的生活,疾病的折磨,
但他们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
逆境——
让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
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让他们的思想得以升华,
让他们的情操得以沉淀!
“刚毅坚卓”成为联大的校训,也成为他们一生无悔的写照。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有人说,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
就这样,八百多名联大学子投笔从戎,精忠报国!
金戈铁马,破釜沉舟,只愿天下太平!
砥砺前行,背水一战,唯愿国泰民安!
教育救国,是这个时代最高亢、最炽热的呼声!
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坠青云之志!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只问自由,只问盛放,
只问深情,只问初心,无问西东的意志与坚守!
联大——才八年,仅仅八年,
无论大师,无论学子,
他们披着战火,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怀抱着书香,憧憬着未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吾心安处是吾乡!
他们的深爱与风华,他们的无私与忘我,
让联大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希冀,
让求知若渴的学子们,在风雨飘摇中,
心有归宿,学有所长。
联大的历史是一种别样的美,
是在血与火的残酷岁月中,呈现出来的光辉与璀璨。
那个时代的他们,永远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
——致敬永远的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