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新作 >> 阅读的缘分

阅读的缘分

2024-01-08 12:00:14
浏览量:

  时下不少城市的电视节目都有播报当地公民的人均阅读量是百分之多少多少,甚至是精确到一人一年阅读多少本书。我实在不清楚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我在家里阅读,有人会知道吗?又或许是按书籍的购买量来体现也不定。但买了就一定看吗?作为一个喜爱并习惯阅读的人,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买了,并不是非得看,或者确切的说,是不一定买了马上就看。甚至还有一点,据我多次到书城,个人的购买量最大的是儿童读物,甚至只是识字本,这也算是阅读吗?而购买书籍最大量的,自然是集体,比如单位、学校、社区等,这时候,买了就相当于阅读就实在是牵强了。唉,总之我是糊里糊涂的。

  突然便想起年青时候,当时的青年们最时髦的便是到哪都是手拿着一本书,甚至是有很多本,也有夹在自行车尾部的,反正就是别人能看得见的地方,然后见人张口就是:“我喜欢文学。”更有不少影视镜头,俊男靓女迎面而过,不小心把对方的书碰掉地上,然后边道歉边捡起书还给对方,然后、、、、、、然后就好上了。这情景美如童话。说实在,当时的导演着实是忽悠了不少的年轻人。因为,就我本身而言,看书看了半辈子,竟然、、、、、、竟然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也或许是因为我带书的时候总是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吧。

  实在说不清楚我是怎么喜欢上看书的。父母都是工人,除母亲偶尔看下报纸、杂志,父亲是从来不会触碰书籍的。生活的艰难战胜了一切。直至父亲退休后,我找了不少武打小说给他,他才开始阅读。而我兄弟姐妹七人,只有我至始至终喜欢看书。

  最初是在童年时期,四五岁的我已经开始收集一些小人书:西游记、水浒传、说岳全传、红楼梦等等,我把它们放置在我认为最安全的一个木箱子里,宝贝一般的收藏。只有最要好的几个伙伴来,我才会打开箱子与他们一同观看。当时一本小人书都不知翻看多少遍了,依然是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在那时候,找书成了一件正事。伙伴们家里有的便问他们借,以至于时日久了,大家都忘了,书便归我所有了。自己也会买,有零花钱的时候到图书店挑自己最喜爱的。当时只要说是买书,父亲大多都会给我钱。另外一种最频繁的便是到书摊里租,一毛几分钱能租好几本,看一周。

  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迷上了大部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三个火枪手》、高尔基的三部曲等等。记得有一部叫《珍贵的友谊》,全书六七百页,看得我爱不释手,手不释卷。此时的兴致,纯粹就是追踪故事的情节,与描写、内涵、意义,没多大关系。

  十五岁参加工作,工作单位是一所中专卫校。可以说,进入这所学校,是我人生转变的起点,而发令枪便是学校的图书馆。卫校的图书馆,自然医学类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文学类的依然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这里成了我时常驻足的地方。当时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位非常时尚且漂亮的大姐姐。当然,我并不奢望她会碰掉我手上的书。

  在这个时期,是我看书最为狂热的时候,像习惯,像职责;是渴望,也是陶醉。此时阅读完全就是饥不择食,碰到什么都看:中外的,古今的;经典的,流行的;长篇、中篇、短篇、诗集,等等,大凡听人提到过的、自己没有看过的,拣着就借,借了就看。碰到实在没兴趣的便不看了。

  值得一说的是《红楼梦》。前半生断断续续看了有五六次。十五六岁的时候,出于曾看过《红楼梦》戏剧,我第一次接触了正本。当时看得实在是费劲,唠唠叨叨,琐琐碎碎,哭哭啼啼,悲悲切切。书没看完,不看了。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是跟《红楼梦》一样的遭遇。起先听人谈起,一些报刊、书籍也时常有提及,迫不及待的借来便“啃”。当时一套是四本,厚厚的一大垒。本想着这么出名的读物,必定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哪想到看起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平平朴朴,打闹卖乖,家长里短,实在无趣得紧。还不如《安娜。卡列尼娜》看得人浮想联翩。四本一套,当时一本都没看完,不看了。只不过,当与友人谈及书籍的时候,总忘不了提一下,曾看过《战争与和平》,其实记忆里对其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如今社会上调侃“我喜欢文学”的“文艺青年”出现了。当时这现象似乎是蔚然成风。出门手拿本书的现象很常见。更为常见的是,在傍晚时分,校园内到处都是静静看书的景象。阅览室里自不待言,草坪上,树底下,坡道旁,小河边等,到处都有阅读的身影。有三五成群,有孤身一人。但情景毫无二致,是悠然,是静谧,是雅致。夕阳欲落未落,色彩明艳,光影流动,在氤氲的气息当中,一个人倚着树杆潜心阅读,这个景致,要多美就有多美。

  我自己也曾参与过这种活动。其出发点归纳为:一是当时并没有其它的业余娱乐活动,在宿舍里呆着也是呆着,还费电;二是真的是喜爱阅读,就如同时下的人看电影一般,阅读让人心情愉悦;三是阅读是在追求和探索美,而当自己身处幽静的境地中时,本身就很美;第四的确也有点显摆的意味,甚至无端端的会生出点浪漫的情怀。这就是当时的“文艺青年”。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也就是我快二十岁的时候,武打小说铺天盖地占据了大江南北,武术风潮也是席卷全国。我自然也不例外,一头扎了进去,并且不能自拔。武打小说这东西,你说它不是文学,这不对。说他是文学,又很荒诞;你说它肤浅,不对。说它深刻又抬举它了;它与我们古典的名著不同,古典名著是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可追溯。而武打小说纯粹就是凭空想象。但这想象的空间是非常的大,非常的广,让人叹为观止。更有一点,武打小说走的是情节路线,环环相扣,揪人心弦,你一旦陷进去是很难脱身的。我曾有几次看得废寝忘食,被老爸抢过书本,差点被扔进炉子里。

  终述武打小说的涵义,当你废寝忘食熬了几个通宵终于知道了大结局,揪着的心终是放了下来的时候,这时你回想,花了几天时间,自己得到了什么收获?答案是:什么都没有。一时间便会狠狠的后悔白白的浪费了几天的时光,甚至会极之的讨厌这类东西。但是、、、、、、但是一旦下次又有机会再可以看其它的文集的时候,你又会忍不住再熬几个通宵。武打小说就是这么样的东西,让人厌弃,又欲罢不能。

  一阵的“繁华”阅尽,终是返璞归真,武打小说这东西,看过一次,也就不想再看第二次了。哪怕就是金庸老先生的经典之作,你早已知道“这个是好人;哪个是坏蛋”,再重看会觉得索然寡味。在这种情况下,纯文学经典名作便显示出了优势。

  二十多岁的我,再看《红楼梦》,这时已能体会主人翁的心情与情感了。作品里的诗情画意让人赞不绝口,拍案叫绝。有不少的名言名句被我抄录了下来。这种现象,看武打小说是不可能发生的。我品味到了纯文学的美妙之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勃朗特等等常伴我左右。同时期,国内也涌现出众多实力作家,他们的作品也让我惊叹不已,沉浸其中。其中有王蒙、李国文、张贤亮、梁晓声等等。就我自己的观点,国内作家的写作功力其实并不输国外名家,差的只是阅历。看一下国外的名家,大凡重量级人物,无一不是经历过国家乃至是世界性的动荡,又或者是经历过饥寒交迫、生离死别,甚至有的人就是从死亡边缘挣扎过来的,这种体会浸润到了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常常观察得到,国外文学的最突出点是深刻,而这深刻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当你坐在吹着电风扇的办公室里,左边泡一杯菊花枸杞子茶,右边一份报纸,然后考虑着要出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那我可以告诉你,你想都别想。

  阅读,我曾经历过一段迷乱时期。当你可说是几乎看遍了所有知名的作品后,对一般的作品会看不进去。这就如同出版社的编辑,他们一年到头都在看,有的甚至一看便是十年二十年,这时候,他们对作品已经差不多麻木了。如果不是非常独特,特别突出的作品,往往是会弃之如敝履。作品的好坏,或者准确的说是写作水平如何,一本书只要随意的翻几页看一看就有了大概。也不知现在的出版商是不是也知道了这点,发行时用塑料把书本封得密密实实,让你看不到里面的内容。我也曾买过不少的书,看书名起得还不错便买了,结果回去拆开后一看,实在是扫兴。这也便是我前文提到,买书未必看的其中一个原因。当然,不看,还有其它的原因,比如没时间;比如太好了,舍不得一下看完;比如一时领会不到其中涵义,稍放一放。对,书是要放一放的,因为人生的每一个时期,其感悟、领悟的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的经历得出的体会是不同的;不同的阶层其感想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期望五六十岁历尽沧桑的人再去欣赏多啦A梦;同样,小学生看《巴黎圣母院》是不合时宜的。

  四十多岁,我再次看了《红楼梦》,这时候得出的体会是把自己完全融进了作品里,与主人翁同悲同喜,观富贵荣华花开花落。人世的起落浮沉尽在不言中。为什么说我们写不出深刻的东西?因为你的人生没到那个层面。没到那层面自然就没有那种体会,没有那感想。没有体会,没有感想如何去写深刻的东西?这不是写武打小说,可以凭空想象。《红楼梦》是世界经典,曹雪芹的一生更是时代绝唱。听说日本的《原氏物语》是日本的《红楼梦》,我买来看了,两者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尽管《原氏物语》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时光荏苒,江河变迁,一套《红楼梦》,一套《原氏物语》摆在我的案前,一时间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这两套书之间,距离是四百多年。沧桑巨变,文化却是不朽。

  五十多岁,我再次重看《红楼梦》,这时看得我拍案叫绝:“人哪,怎么可能写得出这么好的东西?”可当我了解了曹雪芹的一生后,我肯定,他能!这就如同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他的作品必定是非凡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此时,我再读《战争与和平》,其感受与少年时已是天壤。我感觉到老托尔斯泰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完全像不用思考一样,思想,语言随着笔尖汩汩而出,由溪流汇成江河,而后融入了大海。这就是五十多岁的我看这部作品的感受。这一次,我反复的看了三遍,简直不忍释手。想起少年时代看这部作品时的情景,以及其后的装模作样,自己都忍不住笑了,是会心的喜悦。

  在这种心绪下,由不得我联想到“全民阅读百分几”。再看看哪些捧场的明星,手捧着一本打开的新书,抬头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作沉思状。我奇怪,阅读是这样的吗?想想自己好歹也算阅读了几十年,印象中还从来没摆过这个造型。记得曾看过众多有关阅读的相片,其中有一张印象格外深:一个外国年轻女子,在图书馆里捧着本书正在低首凝神阅读。图书馆里高大、整齐、古朴的书架显得庄严而肃穆。这时室外的光线正好流泄进来,室内明暗交织,动静相宜。更有女子秀美恬静。整个画面美轮美奂,精致绝伦。这是真正阅读的境界。

  如今已是进入智能化时代,阅读更为便捷了。手机、IP、电脑,联上网,想看什么书都可。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纸质实物,手抚摸着书页,仿佛历史就从我指间流过,让人有一种安稳、踏实、笃定的感受。

  时常会逛下书城,哪怕就是不买,也会翻一翻,看一看,当然,不可能是抬头四十五度角的,别人会当我有病。

  一次正巧真的给我看到一个小伙正走着,侧头看了下左面,结果把前面一女性手上拿着的书给碰掉地上了。这情景似曾相识,我都能猜到接下来会怎样了。

  “怎么走路的?没长眼啊?”女子一脸不高兴。

  哎,怎么不按常理出牌的?我有点失望。

  童话原来都是骗人的。

来源:中国散文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