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石竹花
相传,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在每年春天纪念众神之母赛比亚的风俗。
1906年,在美国西部弗吉尼亚州的妇女安娜·贾维丝的母亲去逝,安娜十分悲痛,于是产生了一个在每年中选一天颂扬伟大母亲的想法。从那时起,安娜到处发表演讲,给各界人士写信,呼吁建立一个正式的母亲节。她的倡议最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定于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现在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公认了这一节日。庆祝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给母亲节选礼物,有的为母亲做早餐,有的丈夫主动承担家务及管理孩子,让母亲们能休息一天。
石竹花在西方被称为“母亲花”。她代表了母亲博大却无私的情怀,母亲节这一天,如果母亲健在,子女就佩戴红花,如果母亲去逝,子女就佩戴白花。
总统·土豆
世界上有千万个母亲,便有千万种母爱,所有的母爱汇聚成一个共同的词汇,那就是——母爱无私,母爱无边。是的,世界上只有母亲才爱的那么崇高,那么伟大,那么无私!
据说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说,您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会感到非常的自豪。杜鲁门的母亲笑着点点头:正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多么纯真美丽的母爱啊!杜鲁门的母亲是一位公正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她的心公正、无私。因为在她的眼里,当总统的儿子和挖土豆的儿子,同样使她自豪。这就是母爱。因为只有在母亲的眼里,儿子就是儿子,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母亲对儿女只有关爱,而根本不存在世俗的功名利禄;因为只有在母亲的眼里,当总统和挖土豆同样光荣,不同的只是分工。
其实,在报刊、在课本,在许多伟人名家的讲述中,也总是讲总统和农夫同样伟大,科学家和工人同样光荣,国家主席和掏粪工一样可敬。可是,除了母亲又有谁真的这样公正呢?在世俗者的眼中,总统就像天上的太阳,是璀璨夺目的;而挖土豆的,就宛如那泥土,因为太普通太寻常而往往被人看轻。
孟母·孟子
古人云:“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但事实证明,成尧舜者少,芸芸众生者多。差距之一,母教是重要因素。“好孩子,有好娘;好种子,多打粮。”此乃千古真理。母教之功,可谓大矣!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三岁的时候父亲去逝,孟母为把他抚养成人,曾三迁择邻,断机劝学。孟母也因教子有方而名传千古。
史学家认为,亚圣孟子,儒家鼻祖之一,其优入圣城,功在孟母。孟子幼年丧父,所以成才,全靠慈母教养。孟母望子成龙,志坚如铁;教子成才,方法科学。她以超人的智慧和毅力,对孟子的成长,精心施教,常教不懈,终使儿子功成名就,孟母亦成为天下良母之楷模。
《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那么,孟母是怎样精心施教,费尽心血,使年幼无知,贪玩逃学的孩童,渐入正道,终成大器的呢?
孟子出生地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古宅距邹城十二公里,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村庄。故宅东望是苍翠欲滴的马鞍山,西墙紧接南北流向的古圣河;宅前是水流潺潺的孟母湾,宅后是绿树参天的万木林。按当时的说法,“近山者寿,近水者智,近林者仁。”那么孟母为何舍弃这有山有水有林,秀色可餐,景色宜人的故园,而迁至别处呢?
原来,村东有一块古墓葬地,距村里许。这里绿草茵茵,墓坟累累,万木争荣。每逢丧事,好奇心极强的孟子,与性趣相投的伙伴,争先恐后,跑来观看热闹。丧葬结束,大人离去,墓地顿成玩童们的天下。他们折树枝扎棺材,挖土坑当墓穴,拿柳条做哀杖,仿照成人哭泣、叩拜、出殡、埋尸、垒坟,演习丧葬的一切活动。
孟子之举,引起孟母深切的关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此环境,怎益幼子成才?孟母暗自担忧。为了儿子,孟母顾不得自己的殷实之家了。毅然决定另择佳邻。
孟子第二处故宅,在今邹城西4公里处的庙户营村,名曰“二迁祠”。此地是一大集镇,车水马龙,商业活动异常活跃。孟母迁居此地,本为集镇人才众多,名流荟萃,信息灵通,可增学问、长见识,有益儿子成长。但定居不久,便觉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原来,新邻中有一屠夫,家中主业乃屠杀猪、驴、牛、羊。每逢操刀,牛喊、驴叫、羊嚎,搞得四邻不安。年少的孟子好奇,又对屠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闻讯,便冲出家门,飞奔而至,细心观察。回家中,津津有味地摩仿去做。如此环境,怎能育子成才?每想至此,孟母都忧心忡忡,于是下决心再次择邻迁家。
孟子第三处故居,在今邹城南关孟庙。战国时代,此地有一学堂。孟母细察,学堂除学习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课程外,尚学习祭礼,甚感满意。于是,遂将其家定居学堂之旁。在今孟庙中仍可见到“母教一人”、“孟母三迁处”等石碑。
孟子幼时活泼好动,初学诗、书、礼议、驾车、射箭,很有兴趣。时间一长,渐渐有些厌烦,有时逃学旷课,伙同一些小友爬树掏鸟,下水洗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孟母得知后很是生气,把他叫到跟前,当面拿过刀来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割断了。被这一举动惊呆了的孟轲,喃喃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孟母说,读书求知也和织布一样,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现在,你逃学如同断机一样,把线割断了就织不成布,逃学则学无所成。孟母这一番启发教导,使孟轲幼年的心灵深受感动,从此他“旦夕动学不息”。
孟母辛勤教子了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从那时至今早已成为千古佳话。为纪念她,人们不仅精心保存了孟母三迁遗址,还专设了孟母林,断机堂等古建筑。元代年间,孟母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我国更尊称其为三大贤母之首。
母亲•苹果
正反两方面的诸多事实充分证明: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国一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们的影响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个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个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那个?我刚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因为说谎,却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慌。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的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却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现在就让我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负责修剪好。我们看谁干得最快最好,谁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兄弟三人比赛除草,妈妈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付出多少比赛和努力来赢得!
推动摇蓝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教材,注定会影响孩子一生。
作者简介:张玲,济宁日报社高级记者,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先后在《济宁日报》、《大众日报》、《法制日报》、《散文》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新闻稿件数千篇,散文数百篇,并多次荣获市、省、国家级奖励。1999年,山东省出版社为其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集《明珠耀阙里》;2000年,中国作家出版社为其出版散文集《翻阅生命》;2017年4月,其散文《母爱无言》荣获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17年10月,其散文《追逐幸福》荣获第三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