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东部沿海区域更是湿地广布、水产丰盛,并在不停淤长过程中交织成“海”与“土”的相互缠绕和沧桑流变。这是一块正不断创造奇迹的土地,也是文学书写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南京作家周韫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海与土》,以宏阔又细锐的视野书写了三代女性的生命史诗,再现了江苏向海而歌、向海图强的历史图卷。12月28日,周韫做客“栖阅大家讲堂”,与毕飞宇、李黎、晓华就新作《海与土》展开对谈。活动由青年评论家韩松刚主持。
嘉宾现场对谈
致力写作,啃下长篇小说这块“硬骨头”
“周韫几乎将她的职业生涯全部奉献给了江苏省作协。”随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的介绍,人们对周韫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周韫现任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江苏作家网执行主编。从工作角度来说,其岗位职责更多是在为作家服务。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出色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在文学创作领域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履历,曾在《钟山》《作家》《青年文学》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并与人合著出版长篇小说《驼囊》、文化大散文《走笔古甪直》等。
正如毕飞宇所说,周韫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对文学的爱单纯而又执着,绵长而又炽热,《海与土》的出版,意味着周韫到了“出成绩的时候”。“我跟周韫太熟了。”评论家晓华与周韫同事多年,两人几乎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平时也有聊文学的时候,却很少聊自己的创作,《海与土》打破了她此前以为周韫主要写中短篇小说的印象,“她突然说自己写了一个长篇小说,我非常惊讶。”
“写作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很多人的梦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谈到,有两种人特别想要写作,一种是和文学隔得非常远的外卖员、快递小哥等,比如最近特别火的王计兵;另外一种是和文学关系非常近的人。周韫正是如此。她说:“身处这样的环境,不写点东西的话,就觉得对不起这么一个氛围。”
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的今天,创作早已不再属于专业作家和少数人,更何况周韫离文学又如此之近。“文学的怀抱是开放的,它会拥抱每一个热爱它的人。”毕飞宇表示,《海与土》不只展示了周韫在文学创作上的能力,更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她在本职工作和文学创作这两条道路上都实现了自我,真正实现了双赢。”
《海与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深挖题材,再现江苏向海图强的历史图卷
“一个地方要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文学的重塑非常重要。”李黎认为,自《海与土》开始,滩涂题材将成为江苏文学重要的一部分,滩涂变成了江苏文学一个重要的符号。
在日常生活中,等忙完工作和家务,周韫把剩余不多完全可以刷剧的时间用来写作。这与文学独特的魅力有关,更取决于其内心的一种使命感。对周韫来说,“写”是一种表达,也是从现实生活作短暂抽离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写什么”则与一个人的眼界、趣味和认知等有关。
周韫现在在南京工作和生活,对于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她选择以文学的回望来告慰、反哺对她的滋养。大家都知道,受地壳运动和科氏力的影响,长江口不断向南偏移。《海与土》从古长江入海口经历的几千年沧海变迁起笔,讲述从晚清到改革开放这片不停淤长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在宏阔的时代背景,小说兼具粗犷与细腻、空灵与写实、传统与现代,交织成海与土的相互缠绕和纷繁世事。
正如韩松刚所说,周韫并没有像很多职业作家那样,要在作品中实现什么东西,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命经验的一种激活和重新发现。
据周韫介绍,最初在动笔的时候,她并没有想到自己要写一个长篇,也不会想到采用什么结构,有什么样的技巧,她完全是被那片神奇的土地所感召。比如家乡盐城东台有一个镇海宝塔,最初离海很近,现在距离海已有80公里,这80公里的区域全部是后来“长”出来的,“现在还在不断地长,从海里面长成一个小镇,长成一个县城,长成了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内涵深蕴,多层面提升小说的“异质性”
对文学、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尚未被开垦题材的挖掘,都决定了《海与土》的异质性。
周韫坦言,小说讲述了三个层面,即书写普通人的人民叙事、大自然“此消彼长”的平衡观以及传奇性。书中所写人物,都是一群普通人,不少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和记忆,这与泰州学派王艮倡导的平民思想一脉相承;大海的潮起与潮落,体现出了大自然的平衡,她在此基础上写到生态,写到滩涂上面一些候鸟南迁;最后,她通过一个传奇故事来写滩涂上的繁衍生息。
毕飞宇认为,书中的滩涂有一定的特殊性。滩涂不是陆地,这里没有农业,因此也没有农民,生活在这里的好像是一群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序列的人,就像从大地里冒出来的一样。周韫通过一位从扬州漂泊而来的盐商小妾,以此让继承不同文化脉络的人物之间产生碰撞和张力。
在韩松刚看来,周韫试图通过记忆和经验为那些历史中的人治愈创伤、弥补缺憾,并恢复那已然破碎、沉沦的生命形式。她笔下的历史具有两面性,一面是静止的,为了保存文化、保存生活、保存记忆,一面则是流动的,在想象和创造中进行再现与批判。
“长篇小说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它必须有一个非常宏大的内涵在里面。”晓华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有力量感的作品。在李黎看来,《海与土》出现了较多的中短句,这是周韫与平日工作时使用的语言刻意拉开距离,甚至有对抗的意味。
专家都提到,书中的时空切割变幻,给读者的阅读增加了一定难度。在晓华看来,这种难度并不是坏事,“阅读的难度源于作品的深度,源于书中历史的跨度、交替和纵深感。”据周韫介绍,在写作过程中,她不但调动了全部写作经验,还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田野调查,比如盐碱地是如何改造的,在大海深处建风电打桩的时候,她把那种震撼的声音形容为就像一个鞭子在抽打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