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昔谈海防,以御外洋堵海口为要策。我国家于崇明舟山玉环海坛金门澎湖南澳、[石匋]洲岛屿深阻之处,皆特设镇将。而台湾在澎湖外,距海岸水程千里,鸡笼风山,隶我版图,设官莅长,人物繁昌,屹然为海外巨镇,声威雄壮,杜岛夷之窥伺矣。口岸则直隶之天津,山东之登莱,江南之狼山,浙江之黄岩温州,福建之福宁厦门漳州,广东之潮州碣石虎门高廉琼州,各设专阃,分布重兵。而天津以畿辅要地,旧制已设陆营。近又增以水师。松江当刘河吴淞川沙要口,宁波当杭绍定海象山要口,泉州当金门厦门要口,惠州密迩碣石虎门,特驻军门,就近统领防御,营城泛堡,炮台烟墩,星罗棋布,口岸之绸缪密矣。
至于择将弁,练兵卒,整备船只器械,断接济,严透漏,禁奸徒出入,哨巡岸稽,著为令甲,罔不严密整齐。沿海人民,农桑弦诵,二百年来,晏然无此鬯警。未不知前代之失,无由知国家之所以为得也。
明自嘉靖以降,陵夷不可言矣。当信国公沿海设立卫所之初,弃昌国浯屿澎湖南澳各要不守,论者已有撤我藩篱,贻寇巢窟之憾。迨后纪纲日弛,卫所虚存,内地奸民勾结倭夷,乘间发难。东南滨海数千里,生灵涂炭。一时名臣宿将,群策群力,经营十数年。会倭饱思归,直海受饵,吴越烽烟浸息。而闽广洋患旋扑旋生,蔓延而不已。失要则乱,讵不信与!
嘉靖用兵时,唐顺之、茅坤、谭纶、胡世宁诸名人,身在行间,目击失事之端委,屡条防堵之机宜。其他吴越先哲,就所见闻,存之记载,皆得失之林也。顾宁人景范两先生,当胜国末造,视洋患为切肤灾,蒿目时艰,忧深虑远,而生长吴越文献之邦,野史家集,郡邑志乘,足以供其采择考订。景范之学,长于舆地,宁人之识,兼通方略。其忾叹而发之议论,往往一篇中三致意焉。较之诸家尤精而切。
予往佐那制军筹办广东洋匪于海防形势,略悉一二。守郡无事,乃取缘海山川险要,辑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疆舆地,并次其兵防军政兵事,他如水战之临机决胜,出洋之风信潮侯,船筏帆橹临敌之火器弓弩,皆洋防之要,以次辑焉。元明之卫所,运道盐政,外夷市贡,虽得失参半,亦莫非当年要务。辑之以备参稽。成书二十四卷,名曰《洋防辑要》。览此者,知胜国疏于防制,因以启衅召侮。诸君所太息为未能举行者,至圣朝而措置罔遗也。书曰:鉴于成宪,其罔有愆。有封疆之责者,尚留意哉!
译文
自古以来讨论海防策略,都以防御外洋入侵、扼守海口为关键。我朝在崇明、舟山、玉环、海坛、金门、澎湖、南澳等远离海岸、地形险要的岛屿上,都专门设置军事重镇。而台湾位于澎湖之外,距大陆海岸千里之遥,鸡笼(基隆)、凤山等地已归入版图,设立官员治理,人口繁盛,成为海外重要军事重镇,声威雄壮,有效遏制了外夷的窥伺。在沿海口岸方面,直隶的天津、山东的登莱、江南的狼山、浙江的黄岩温州、福建的福宁厦门漳州、广东的潮州碣石虎门高廉琼州等地,均设立专门防区,部署重兵。其中天津作为京畿门户,原有陆营驻防,近年又增设水师。松江扼守刘河、吴淞、川沙要冲,宁波控制杭州、绍兴、定海、象山门户,泉州镇守金门、厦门咽喉,惠州邻近碣石、虎门,特设高级指挥官就近统辖防御。营垒、城堡、炮台、烽火台星罗棋布,沿海口岸的防御可谓周密完备。
至于选拔将领、训练士卒、整备战船器械,严禁物资资敌,杜绝走私漏税,稽查奸细出入,实施海岸巡逻,这些都被定为法令制度,无不严密周全。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二百年来再无重大海疆警报。若不了解前朝教训,便无法真正领会本朝海防的成功之道。
明朝自嘉靖以后,海防废弛已至不可言状。当初信国公(汤和)设立沿海卫所时,放弃昌国、浯屿、澎湖、南澳等战略要地,时人已预见这是自毁屏障、为敌筑巢的隐患。此后法度日渐松弛,卫所名存实亡,内地奸民勾结倭寇伺机作乱,致使东南沿海数千里生灵涂炭。虽有名臣宿将合力经营十余年,趁倭寇劫掠思归时设计围剿,使江浙战火渐息,但闽粤海患却此起彼伏,终成燎原之势。失去要地必生祸乱,岂非明证!
嘉靖年间抗倭时,唐顺之、茅坤、谭纶、胡世宁等名臣亲临战阵,目睹战事原委,多次条陈防御要策。其他江浙先贤也将所见所闻载入史册,皆成得失镜鉴。顾炎武(宁人)、顾祖禹(景范)两位先生身处明末,视海患为切肤之痛,忧心时局,深思远虑。他们生长于文献渊薮的江浙地区,得以博览野史家集、地方志书,为著述奠定基础。顾祖禹精于地理考据,顾炎武通晓军政方略,其著作中的慨叹议论,往往反复致意,较之其他各家更为精辟切实。
我曾辅佐那彦成总督筹办广东海防,对海防形势略知一二。驻守州郡时,遂收集沿海山川险要资料,编撰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海疆地理,整理其军事防御体系与战事记录。另如海战战术、远洋天文气象、舰船构造、火器弓弩等海防要务,均分门别类汇编。元明两代的卫所制度、漕运盐政、对外通商朝贡等事务,虽得失参半,亦属当年要政,一并辑录备考。全书共二十四卷,定名《洋防辑要》。读者借此可知前明疏于防务,终致边衅四起;先贤痛心疾首却未能实施的良策,至我朝方得完备施行。《尚书》有云:"效法成规,方能无过。"肩负边疆重任者,当深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