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21年5月15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举世瞩目,在全球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由作家黄传会执笔的长篇报告文学《火星,我们来了》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为核心,全景式记录了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幕后故事,展现了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逐梦星辰的非凡历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孙家栋为全书作序。
《火星,我们来了》分为前言、正文十章、尾声和后记,全书近30万字。作者多年深入采访航天科研一线,以详实的采访资料为基础,用上百位航天科研工作者的真实经历,深度还原了“天问一号”从立项论证、技术攻关到成功着陆的全过程。书中不仅披露了探测器研发中的技术突破,如地火通信、自主导航等关键细节,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工程师、科学家及青年团队在无数个日夜中的坚守与拼搏。
黄传会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等多个奖项。在本书后记中,他表示,航天精神是无形的,却又有无穷的力量。它不仅支撑并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史的洪流中砥砺奋进、在时代进程中挺立潮头,还成为全民族、全社会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更多人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孙家栋院士在序中表示,东方红一号距离地球最远点是2300多千米,而天问一号距离地球最远点是4亿多千米,两者之间,差不多是十几万倍。这还不仅仅是距离长短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其科技含量的云泥之别。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可以说是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相继登上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布网的技术制高点,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航天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探火”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火星,我们来了》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全过程用文学的笔触记录下来,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