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以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民族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10-27 12:44:42
浏览量: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基本国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文学创作生产、传播接受、批评研究的根本遵循。各民族文学在互动与对话中共同繁荣了中华文学大花园,在传播与接受中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交流与交融中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文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等多个角度阐明民族文学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在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参阅《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古以来,汉民屯边、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形成各民族杂居共处、族际通婚的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打通关隘、开通丝绸之路、形成“关市不乏”的经济共同体。各地区文化的交融、中原与边疆的互动促进了文化的水乳交融。中华文化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最终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中国历史的演变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交相辉映。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到近代、现当代,几千年来各个民族交融汇聚、文化兼容并蓄,共同书写了多民族、多语种、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并行的中国文学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塑造了中华文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各民族文学在实践中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事实上,如果回到中国文学的源头来看,《诗经》和《楚辞》等作品发端于上古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不断吸收和融合各民族的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形成一个南北兼容、多元共生的文学体系。“诗骚传统”对历史上各个民族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各族文人间的交游交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鉴融通从未间断。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效仿诗书礼乐,将儒家思想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唐代,少数民族诗人们对唐诗极为尊崇,诗中化用、借用唐人诗句、诗意,以李杜为代表的诗人反复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这些实践重塑了少数民族诗人对于世界的感知与表达方式,成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形成共享的思想观念与知识体系。这样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无论是在经济社会领域,还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直绵延着,不断深化着我们的共同体意识。

二、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繁荣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它们与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繁荣景观。在中国文学史上,萨都剌、耶律楚材、纳兰性德等少数民族诗人,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写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诗歌。这些作品蕴藏着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或阴柔、或雄壮,或婉约、或豪放,展示着各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历史上,锡伯族万里戍边,将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写进诗歌,以《迁徙之歌》《告别盛京》《喀什噶尔之歌》《拉希贤图之歌》为代表的驻防文学继承了《诗经》的诗歌传统,书写出各族军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这些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中形成的文学经典保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与记忆,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学遗产和文化符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学是几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承传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思想、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作协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等方面给予扶持。中国作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创作培训班,在北京举办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推进文化润疆、文化援藏、文润北疆工作,为各民族作家搭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近些年来,中国作协又实施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每年推出10位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的作品集。2023年,为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学在民族工作中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协签署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近些年来,中国作协努力探索文学发展新路径,组织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动中国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具体到民族文学创作,陈茂智的《红薯大地》、麦苏的《陶三圆的春夏秋冬》、郑欲翔的《紫金竹之歌》等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阿来的《寻金记》、达真的《家园》、次仁罗布的《绿松石屋顶》、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马伯庸的《大医》、索南才让的《船的城市》、田耳的《纵浪》、阿舍的《阿娜河畔》等作家作品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近三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中,共评出了74部获奖作品,展现了新时代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图景。另外,阿来、鲍尔吉·原野、马金莲、索南才让、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作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三、充分发挥民族文学在凝心聚力上的作用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学工作者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持续推进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为增进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行,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各民族作家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打捞历史的真相,重现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阿舍的《阿娜河畔》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情节讲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戍边史和屯垦史,将多民族交融互嵌的民族团结主题统摄在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社会发展之中。马伯庸的《大医》在纪实与虚构间飞针走线,创造了一种新型历史小说的写法。尼玛潘多的《在高原》以一个汉藏融合家族的故事展现了西藏社会变迁和民族融合的进程。还有梅卓的《神授·魔岭记》、冯良的《西南边》、海伦纳的《青色蒙古》、海勒根那的《骑马周游世界》、李约热的《人间消息》、马金莲的《长河》《亲爱的人们》、光盘的《烟雨漫漓江》、娜仁高娃的《驮着魂灵的马》……他们的作品既展示出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共同性,绘就了新时代灿烂多姿的文学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新时代的文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开展文艺创造,推出更多反映民族地区山乡巨变、展现各族人民精神图谱的优秀作品。脱贫攻坚书写是新时代整个中国自力更生、砥砺奋进的一个缩影。阿克鸠射的《悬崖村》记录彝族山村的脱贫攻坚历程,生动刻画了新时代奋斗者的群像,讴歌人民的自信和力量。红日的《驻村笔记》以笔记体记录了红山村的驻村扶贫干部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李传锋的《白虎寨》以一个武陵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寨为故事背景,塑造了进城务工又返乡创业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形象。还有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姚瑶的《“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等作品,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山乡巨变和精神气象。

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各民族持续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早已打破了地理空间的局限,许多汉族作家深入民族地区,融入少数民族的生活,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和富饶的民间传统中寻找、发掘、萃取鲜活的民族元素。如刘亮程的《本巴》与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之间的关联。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讲述了“父辈们”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挥洒在雪山大地之间,将自己的激情与生命奉献给沁多草原的故事。叶舟的《凉州十八拍》通过文学书写探寻河西大地蕴藏的中华文化密码,弘扬生生不息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还有董夏青青的短篇小说《在阿吾斯奇》、陈人杰的诗集《山海间》……他们扎根民族地区,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饱含热情地书写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文学传统和美学风格。这些文化基因、民族元素、民族语言以及口头传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为我们国家的文学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带来新文体、新文风、新气象。特别是通过翻译,各民族的文学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间的转换,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与另一种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选中,主办方重视对翻译者的奖掖,近三年共评选出了13位获奖译者。他们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之间穿梭,传递着各民族既各具个性又包含共性的文学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文学的跨界破圈传播,增进了公众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展现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和谐共融的生活场景。电视剧《山海情》通过讲述福建和宁夏跨越民族、穿越山海的脱贫攻坚故事,展现了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深厚情谊。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影响。2024年11月16日,“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行,30位获奖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人生故事。这也极大地扩大了民族文学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民族文学工作既是文艺工作,也是民族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新时代文学有着巨大的潜力。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以更多精品力作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