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互动不断深化的当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既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文化战略部署的核心环节。王尧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最终成果《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部由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的学术巨著,历时十余年编纂,涵盖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五大语种,体量达5卷6册、近300万字,堪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成果入选了2025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从研究史角度看,该书系统梳理了自1919年以来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百年历程,填补了全景性、多语种、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学术空白。从文化战略角度看,它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论支撑。
海外传播的历史纵深
该书在导言中提出:“百年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是文学翻译、出版与接受的历史,更是中国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不断寻找、调整和建构自我形象的历史。”这一判断突破了以往单纯从译介史或接受史出发的研究路径,将中国文学“走出去”置于全球文化互动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双重语境中考察,为全书的整体叙述奠定了理论基调。
全书采用“长时段历史—多语种并行—跨学科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框架。首先,梳理长时段历史,以1919年至2020年为时限,依次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激荡、冷战格局的意识形态分野、改革开放的文化转型及全球化浪潮下的传播新局,勾勒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阶段性轨迹与动态演变。其次,采用多语种并行格局,在英语、法语、德语研究之外,将日语、俄语纳入同等重要的分析视域。再次,大量引入跨学科方法,使文学史叙述与翻译学、传播学、文化史等领域的理论成果相互交织,既重视史料的翔实积累,又注重文化意义的深度解读。这种方法上的整合,让该书对“传播”的理解远超文本的物理转移,强调了作品在目标文化中的再生产与意义重构。例如,在日语语境研究中,书中不仅详列中国现代文学在日本出版的译本目录,还结合评论、批评、教材引用等多维度资料,分析译介作品在日本文学批评体系中的话语位置,进而揭示翻译活动背后的文化取向与价值判断。
跨语种视野下的传播格局
该书最为突出的亮点,在于宏观格局与微观个案的有机结合。宏观层面,通过全景式的跨语种、跨时段比较,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模式与动因;微观层面,则以具有代表性的译介案例为切口,展现了海外接受的具体情境与多样化路径。
例如,在英语世界,鲁迅作品的译介历程始终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依托大量出版合同、版本记录和译者通信,勾勒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鲁迅英译本的出版、改译与再版轨迹,分析了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与翻译策略如何共同塑造了鲁迅在英语世界的形象。通过这样的分析,书中不仅呈现了文学文本的跨文化流动路径,更揭示了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作用。
又如,在日语语境中,巴金的《家》《春》《秋》自20世纪50年代陆续译介后,不仅受到文学评论界关注,还在战后日本的社会伦理讨论中引发共鸣。该书的研究团队在考察这一案例时,将译介史与日本战后社会思潮的互动相结合,进而揭示文学传播如何在跨文化情境中产生超越文本本身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该书的研究团队通过整理俄文档案与出版资料,还原了中国文学在苏联出版体系中的位置及其变化,既再现了当时政治格局下的文化交流面貌,也为理解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文学互动提供了新的史料支撑。
这一系列案例研究均建立在庞大的史料基础之上。该书的研究团队利用出版合同、版权记录、译者往来书信、期刊评论等一手资料,辅以数字化数据处理,对海外译介的数量、时间分布、出版类型等进行系统统计,使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互印证。这不仅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可信度,也为后续学者提供了可继承、可延展的资料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全书结构中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叙事链条:鲁迅的形象建构、巴金作品的社会回响等内容,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文学“出海”的动力机制。当这些个案置于同一宏观框架中,读者既能看到各自的传播轨迹,又能洞察它们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相对位置,进而把握中国文学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多层面逻辑。
世界文学版图中的中国叙事
该书提出,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是世界文学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存在感,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提升。该书不仅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更是在全球文化格局中重新定位中国文学的一次学术行动。
通过对百年间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整体描绘,该书将中国文学置于跨国、跨语种的文化网络中审视。书中对英、法、德、俄、日等多语种传播史的梳理,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接受路径,也揭示了各国出版机构、译者群体与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视野将文学传播与国家文化形象、国际话语权的塑造紧密关联,凸显了文学研究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这类研究强化了中国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学术话语权。长期以来,世界文学史的书写多由西方主导,中国文学往往被简化为个别作家或孤立文本,缺乏整体性叙述。该书以全景化的资料和多语种视角,打破了这种单一化叙述,让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史首次以自主、系统的形态进入国际学界视野。这不仅是学术成果的积累,更是文化主体性的确立。
此外,该书也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具体范例。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传播、接受与再创造,既体现了普遍的文学交流规律,也呈现出因地制宜的差异性特征。例如,《红楼梦》在日本的接受更强调审美意境与叙事艺术,而在欧美学界,则多关注其社会文化价值与性别议题。这种差异正是文明互鉴的生动体现。通过比较,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如何在多元互动中形成新的审美共识和价值认同,进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
总体而言,《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以恢宏的规模、缜密的结构和丰厚的史料,呈现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的百年历程。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描,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战略蓝图。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文化交流与文化竞争交织的当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课题。该书的价值,在于为这一课题提供了百年参照、方法论支持与战略思考。可以预见,它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学术力量与智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