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正值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一场以“我们一起读《访古记》”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在重庆市南滨路精典书店举行。活动由重庆市南岸区政协、重庆文保志愿服务总队、渝中区作协等单位联合主办,作家强雯携《访古记》与读者共探巴渝文明密码,以阅读为纽带激活城市文化记忆。
以文物为线,串联千年文明图景
分享会上,强雯从创作初衷谈起,坦言《访古记》是一部“用脚步丈量历史的田野笔记”。她以青铜尊、青铜鼎等古器物为线索,串联起三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中博物馆等地的探访足迹,试图在器物纹饰与考古叙事中还原巴蜀文明的精神图景。“青铜器不仅是礼器,更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媒介。”强雯以三星堆青铜器、涪陵小田溪鸟形尊为例,解读巴渝文化中“崇巫尚勇”的特质,并指出重庆的文化自信正源于对自身历史脉络的深度梳理与创新表达。
诵读与对话:让文脉在声浪中苏醒
活动现场,读者们通过沉浸式共读再现书中经典章节。从永川“黄粱一梦”的瓷枕的精致,到泸州,东汉灯台之美,集体诵读声在书店穹顶下回响,尤其以“巴文明渊源”篇章的齐声朗读将气氛推向高潮。互动环节中,读者们聚焦城市文脉保护与传承,抛出“如何书写古建筑背后的城市记忆”“怎样让周末成为文化寻根之旅”等现实议题。强雯建议写作者需“带着问题走入街巷”,捕捉建筑中凝固的时光密码;同时推荐市民利用周末探访铜梁,巫山等文化地标,“在行走中读懂重庆的筋骨与魂魄”。
世界读书日:让阅读照见城市精神
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是恰逢世界读书日,更凸显“以书为媒,守护在地文化”的深意。重庆文保志愿服务总队负责人冰锅指出,《访古记》不仅是一部文化散文集,更提供了市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从阅读认知到实地探访,从个体觉醒到群体行动。活动现场构建起“文本-实物-空间”的多维阅读场景。渝中区作协负责人表示这是青年作家扶持计划的一部分。
在世界读书日这个全球共赴精神盛宴的日子里,这场扎根地域文化的读书会,如同一把打开山城文明基因库的钥匙。当青铜器的古老纹路与南滨路的江风相遇,当书页间的文字化作探寻城市记忆的脚步,阅读正成为重庆人重建文化认同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