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爱国作家陈国洲 作品特刊 】
---★ 作 家 简 历 ★---
陈国洲,男,满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经在军队和法院供职。系承德市作协小说艺术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承德市杂文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1987年获承德市杂文大赛一等奖;2024年获中国第四届“三亚杯”当代华语文学大赛金奖和年度最美散文奖;2025年4月获中国第二届“春光杯”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2025年7月获全国“最美中国”文学大赛一等奖。曾专攻电影电视剧本创作,现有电影电视剧本九部,其中,电影剧本《亲民法官》已拍摄并公映。撰写有《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志》一部,上、下卷,180万字;自撰《岁月如旅》回忆录一部,34万字。现有近体诗200余首,现代诗20余首。
★★★ 作 品 展 示 ★★★
静悄悄的夏日
立夏,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气,是人们告别漫长的春季,步入炎热的夏季的开始。古人把立夏称作天地始交,万物竞秀,风暖昼长,芳菲斗艳的季节。从立夏开始,田地里的蝼蛄开始鸣叫,池塘里的青蛙开始聒噪,蚯蚓忙着翻松泥土,各种瓜果开始吐出枝蔓,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宋朝大文学家陆游晚年蛰居山阴的时候,曾经写有一首颇有婵意的巜初夏》诗,诗中写道:“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他在诗中使用了“湖山”“槐柳”“水满”“草深”“鹭鸟”“鸣蛙”等一连串的充满感情、充满活力、充满诗意的语言,把一个绿水青山、泉水叮咚,草长莺飞、百虫喧闹,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不由得顿生亲临其境、一饱眼福的冲动。然而,陆放翁先生所描写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在今天看来,只是一种梦幻,一种相思,一种闲愁。似乎显得是那样的奢侈,那样的夸张,那样的揪心和那样的遥不可及。
自从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和索取的欲望越来越高,对大自然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也越来越大。由于人类贪婪的占有和掠夺,挤压或破坏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空间,因此,在短短的百年时间内,地球上有大量的生物消失,也有大量的生物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本应一个万物喧嚣,共生共存,相依相伴的世界,却慢慢地变成了人类一家独大,其他生物生存岌岌可危的世界,睹之思之,真得让人感慨万千。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季来临,整个大地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大舞台,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迫不及待地以不同的方式粉墨登场。山坡上、马路旁以及房前屋后栽种的树木都披上了新绿,并利用各种空间“噌噌”地往上生长,简直就是一天一个模样;田野里、花园中,各种花花草草也不甘寂寞,竞相展示着自己美丽的容颜,红的、粉的、黄的、白的、紫的,蓝的,争芳斗艳,各显芳姿,真是让人一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那时候,在我们村的村后面,靠近潮河河边的地方,有一块方圆几十亩的柚楸园,杂草丛生,是各种小动物的天然乐园。每到夏季到来的时候,小动物们就特别地活跃。在草丛里居住的小动物有“蚂蚱”,有“蝈蝈”,有“螳螂”,有“蛐蛐”,有“蝴蝶”,有“金龟子”、有“旦旦勾”,甚至里面还有蛇和不知名的小鸟,至于地面之下到底还藏有多少虫类不得而知。各种动物每天鸣叫的时间有所不同,居住在河边沟渠池塘里的青蛙,一般都是在早晨和晚上鸣叫,尤其是晚上“月上柳梢头”的时候,叫得更欢,简直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那声音不仅叫得脆声,而且传得很远很远;那些蚂蚱之类的小虫则在太阳出来后,晒干了早晨被露水打湿了的翅,才会鼓起翅膀叫个不停。在村东面的山坡上,也是热闹非凡,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小动物生存在那里,比如:有“千足虫”、有“油银”、有“条马陆”、有“独角仙”以及“山驴驹”等小动物。特别是“山驴驹”,其长像类似“蝈蝈”,但是体形比“蝈蝈”大,长着长长的须,圆圆的肚,通体黑色,雨后最多。它不怎么会叫,味道也不怎么好闻,所以,孩子们很少捕捉它玩,一般见了它都会敬而远之。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人们司空见惯的“家雀”,其繁殖力特别的强。那时候,农村草房居多,木头支起的架,石头砌成的墙,房檐和墙上的缝隙比较多,所以,无论是屋檐下、还是石缝里都成了“家雀”的家。它们的繁殖力很强,种群数量也十分惊人,可以说,哪里有人居住,哪里肯定就有它们的身影。有时它们成群地落在树枝上“吱吱喳喳”的开会,就像突然结出来的满树果实,简直就是叹为观止。为此,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人们将这些无处不在无时不见的“家雀”作为“四害”之一,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地捕杀,然而,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收效甚微,那“家雀”的数量却从来没有见过减少。
令人遗憾的是,自从改开之后,遍地开花的采矿企业,将有毒有害的废水毫无顾忌地倒进河流、水库,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水质,毁掉了水生动物的家园,人们再也听不到那一声声熟悉的蛙叫;由于农村大量引进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几乎灭绝性地杀害了依赖土地生存的各类小动物,人们再也听不到花草丛中传出来的交响乐般的虫鸣。如今走进农村,就像走进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除了偶尔传来几声人喊狗吠之外,你什么也听不到了,你什么也看不到了。
当我写下《静悄悄的夏日》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千百人用锥子扎成筛子一样,那种不言而喻的撕心裂肺的痛苦立即传遍全身。
在茫茫的宇宙当中,唯有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绿色星球,也唯有地球才是各种植物、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每一个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一株小草,一条小虫,它们都有天然存在的权力。我们人类虽然居于生物链的顶端,我们虽然确实拥有对其他生物的生杀予夺的能力,但是,我们却没有剥夺其他生物存在的权力。因为,这个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还是其他生物的家园。人类不能以一己之私,毫无理性、毫无节制地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和空间;人类必须放下自己高贵的身段,必须放弃毫无节制的生活诉求,必须学会与其他生物共存共生,否则,其他生物灭亡的今天,也就是人类灭亡的明天。
醒醒吧!尚不知道危险已经迫近的人类;放手吧!尚在狂躁中奔跑的人类。
中国有个诗上庄
在中国的版图上,究竟有多少个村庄,恐怕没有一个人知道,恐怕也没有一个人认真地统计过。中国村庄的命名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以山命名,有的以水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也有的以数字命名。然而,一个村庄的称谓如果以诗字命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似乎像一块蒙在新娘头上的那块面纱,让人觉得那么神秘,那么渴望,那么让人神思遐想。
在农历乙巳年“处暑”的前一天,长期移居深圳的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郭小川林区纪念馆文学研究员、河北省内蒙古商会文化顾问牧仁老师回承小住,相邀我一起去“诗上庄”拜见承德市文联副主席、承德市作协主席刘福君老师和中国作协会员、“雾灵文学”总编辑王傅杰老师。这简直是正中下怀,我几乎没有一点犹豫,便答应一同前往。
诗上庄,一个敢以诗字命名的小镇,一个名闻遐迩的诗歌之乡,其实距离我居住的山城并不遥远,车载导航系统显示只有九十多公里,而且交通十分方便。从“白马川”驶出“承唐”高速公路,远远望见“兴隆山风景区”就在不远的前方。走出“兴隆山风景区”南侧的一条小小的隧道,车辆在一个叉路口左转,就踏上了通往诗上庄的乡间公路。
初秋季节,山区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从车窗向外望去,右侧一座绿莹莹的水库便映入眼帘。水库不是很大,但是建在深山峡谷之间,几乎将整个山谷挤占的满满当当,最窄处只能容一车通行。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深不可测;湖边长着的芦苇,郁郁葱葱;时尔有一两只小鸟掠过湖面,给静静的湖水增添了几分生气。前方是一弯连一弯的曲曲折折的山路,路面虽然不是很宽,但是质量很好,行车途中没有起伏颠簸的感觉。由于今年的雨水偏多,路边的崖壁上,有许多地方都渗透出许多涓涓细流,清清的溪水缓缓地涌向平整的马路上,似乎为路面铺上一层薄薄的水银,车辆辗压上去,激起两道小小的飞瀑,并发出“吱吱”悦耳的声响,顿时让人感到十分的惬意。
走进诗上庄的地界,迎面是一块矗立在村口的高大、挺拔、醒目,又别具一格的花岗岩笔形石柱。这是一件人工雕刻而成的艺术品,那黑色的底座,像一个硕大的墨池,将一支淡红色的笔管高高的托在半空中,让人感到有一种瞬间刺破苍穹的力道;那黑色的笔头,像刚刚蘸满浓浓的香墨,让人感到有人将要挥动巨笔书写惊世骇俗的文章;笔身上三个斗大的行草汉字“诗上庄”写得是那么醒目,那么酣畅,那么神采飞扬。这字迹究竟出自哪位“大家”之手,我也没有时间去详细的考察,只是觉得刚刚走进令我奇思遐想的神秘所在,还没有真正目睹她的妙姿真容,就已经被这个别出心裁的艺术造型所折服了。
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继续前行,我觉得就像走进了一个让人目不暇接的艺术长廊,道路两旁三步一碑,五步一石,上面全部镌刻着世界名人名言名诗名作,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不可思议。而且,每一块诗碑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做工精细,造型各异,就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本本读不完的“天书”,那浓厚而又独特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立刻产生一种恍惚的感觉,似乎在不经意间闯入了诗的殿堂,诗的森林,诗的海洋。
公路的右侧是一条常年水流潺潺的小河,叫作“恒河”。恒河,光听这个名字,就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我知道印度有一条恒河,那可是笃信佛教的人的圣地。谁诚想在大山之中的诗上庄,也有一条恒河,而且也已经成为全世界诗人的朝圣之地。沿河两岸是人工垒砌而成的河墙,目测高度不下15米;河的两岸是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护栏,洁白的石柱与青山绿水形成的颜色反差,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河道上每隔不远的地方,建有一道拦水坝,将奔流不息的河水截成一个个非常壮观的飞流瀑布,更增加了一层让人难描难画的神韵;湖面上自由自在地游荡着几十只大白鹅,不继的发出清脆的叫声,引得游人驻足观看;河岸的东侧是几幢风格各异的别墅,黄墙红瓦,白玉栏杆,与周围的景观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立体画面,宛如步入人间仙境,让人飘飘欲仙。据说,诗上庄全长18公里,在道路两旁究竟有多少诗人留下了自己的诗作,有多少人的佳作被镌刻在一块块诗碑之上,恐怕也没有一个人知道。
我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跟随牧仁老师走进刘福君老师的办公室。福君老师见到我们走进来,急忙起身握手相迎,接着,又把一块甜甜的苹果递给我。他那温文尔雅的举止,那挂在脸上的笑容,那言语不俗的谈吐,那平易近人的神态,使我一直悬在胸口里的那颗紧张而又惴惴不安的心终于放松下来。
福君老师是一位饱学之士,著作颇丰,已有十多部佳作精品问世。他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和诗歌有激情、有大爱、有感悟、有畅想,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炽热,感染着每一位见过读过和欣赏过他的诗的人。我与福君老师初次相识,然而,福君老师的诗我也读过一些,一首写给逝去母亲的诗,曾经让我热泪盈眶,久久的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而不能自拔。
福君老师还是一名著名的企业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山水园林造型艺术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诗上庄,就是福君老师亲自打造的艺术品,那里的每一棵树木,每一块碑石,每一处景点,无不浸透着福君老师的心血和炽热的情怀。据福君老师说,他为了把诗上庄打造成世界诗歌基地,已经先后投入巨资搞好基础建设和升级完善,这样大的投资,这样大的情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的。为此,我不由得对福君老师的胆识、智慧、远见和情怀而肃然起敬。
诗上庄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一块蕴含着深厚文化根脉的诗的海洋。在著名诗人刘章的故乡,几乎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是诗人,都能够出口成章,吟风诵月。在这里不仅吟诗写诗诵诗已经蔚然成风,而且还先后走出了4位中国作协会员、11位省作协会员。村里建有诗歌文化广场、田园悟道和诗画农家精品民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成功的举办了“中国兴隆刘章诗歌奖”颁奖典礼和国际诗歌论坛等大型文学艺术活动。
诗上庄以诗歌为魂,以绿色为根,把一个曾经封闭、落后、贫穷的村庄,成功地打造成北方著名的文化小镇,打造成俊峰丽水与诗歌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村庄,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简直是一个亘古未有、闻所未闻的奇迹。如今,走在诗上庄宽阔的柏油公路上,你可以随处看到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的、刻有古今中外著名诗篇的诗碑、诗墙、诗林。充满诗歌气息的文化旅游景观,分布在村子周围的各个节点上,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诗歌文化与绿水青山早已经实现了完美的映衬和融合。
离开诗上庄,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油然而生。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我不由得为诗上庄人的拼搏与智慧所感叹。同时,福君老师留给我的印象也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我想用一句什么样的话送给福君老师,才能表达我对福君老师的敬意,感谢福君老师的盛情款待,形容我此时此刻的感受和心情呢?忽然,我想起花宝石路旁石壁上书写的那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正是有了福君老师的这片赤子深情,才有了诗上庄的今天;也正是有了福君老师的这片赤子深情,诗上庄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