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重庆市作家协会、中共彭水自治县委宣传部主办,重庆文学院、彭水文联、彭水作协承办的张远伦新诗集《白玉朱砂》首发式暨“武陵诗会·文润巴渝”采风活动在彭水启动。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川渝作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这部扎根武陵山区的文学新作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全面解读其文学价值与创作特色。
《白玉朱砂》作为2023年度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作品,收录了张远伦近的精选诗作二百余首,分为“白玉朱砂”“顶点逆风”“生如羊倌”三个小辑。作品以重庆彭水郁山镇的玉山、朱砂两村为地域背景,植根武陵山区苗、土家民族文化,将乡村风物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尤其是乡村文化伦理、空间伦理、亲族伦理等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如何展示全新的农民新面貌,作了深度心理探索,书写出农耕文明的坚守与时代变迁的鲜活。
首发式上,中共彭水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孝云致辞指出,《白玉朱砂》的问世是武陵山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喜事,彰显了彭水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彭水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处处长赵兴红评价:“这部作品意象凝练、视角微观、语言质朴,既让我们看到农耕文明的坚守与温度,也感受到时代发展的鲜活与力量,为挖掘地域文化、书写乡土情怀提供了生动范本。”
在专家交流环节,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谈道:“张远伦的写作一直在强化自身方向,其起点可追溯到1995年的诗,他以实写虚、以虚写实的方法,反驳了流行的现实经验写作,其诗歌深度塑造了以乡村为展现形式的精神原点与支点,超越了地方性,具有特殊的精神与话语方式。”
《解放军文艺》原主编刘立云强调:“张远伦的诗歌打通了少数民族与汉语诗歌、世界诗歌的关系,打破了少数民族诗歌只展现民族风情的局限,用通感等现代写法实现了文化的深度融合,同时也打通了纯粹修辞与诗学、哲学的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说,张远伦的诗歌很少有豪言壮语和大词,多是对细小事物的描写,却能触动人心,他能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听出交响乐,给卑微之物以生命尊严,让底层人赢得应有高度。他的诗歌声音低沉深沉却充满力量,能让人读到生活的原生态与生命力。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西南大学教授蒋登科从日常性、小切口、大情怀三个维度解读:“张远伦的诗通过对墨斗、石磨等日常物象的提炼,以小见大折射时代变迁,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故土的眷恋,他的低姿态写作让作品少了说教,多了温暖与关怀,其诗歌中日常性与神性的辩证融合,让作品更具张力与丰富性。”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龚学敏指出,《白玉朱砂》的书名温润不张扬,恰如张远伦的为人与诗作,这种乡土写作在人工智能时代意义非凡,它拽住了农耕文明的核心,为人类写作保留价值,也为AI提供优质内容。张远伦始终关注身边社会的变化,甚至进入了哲学层面的思考,他的写作不是为了乡土而乡土,而是用文学留住即将流失的农耕文明记忆。
巴金文学院院长干海兵谈到,张远伦的诗歌始终扎根武陵山区的冬水田、红苕园,将武陵乡亲的生活经典化、具象化,通过东水关的商贩、打工人等形象,展现出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时间跨度达30余年,能清晰地看到他的写作轨迹与心路历程,诗歌从细节出发,以小切口对民族、群体的生命进行深度思考,编排上的打乱让作品呈现出梦幻感与跳跃感,体现出深层次的哲学意味。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表示,《白玉朱砂》将新作与经典作品重新编辑,这种编排方式少见,既能看到张远伦的创作进展,也能感受到乡土诗歌、民族诗歌的发展。张远伦的诗歌从普通甚至卑微的事物写起,却能赋予其神性与宇宙法则,通过建立普通事物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不仅书写乡土与民族,更以彭水为案例,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结构性变化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变化。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士强评价:张远伦的诗有生活的质感,有及物性,同时又有形而上追求,有精神性,这个阶段或许可以用“日常性的神性”或者“神性的日常性”来描述,它是一种在日常性与神性之间的不断往返、互相观照,既有对日常生活、俗世生活的爱与拥抱,又有一种悲悯、慈悲,有深广的关切,体现着神性、佛性、菩萨性,它不是单向度的,而是辩证的、综合的。张远伦近年的写作,可以说是一种“在俗世修行”,把日常性、世俗性、人间性和神性、超越性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作品具有很强的张力,也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当代性、有效性。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编辑张二棍谈到,张远伦的新著《白玉朱砂》,堪称方寸间起风涛,白刃上有画意。对故乡的领地意识,与万物的肝胆相照,使得他的作品从自我的细微处境出发,找到了集体记忆的重心,呈现出忘万物是非而省自己廉耻的君子本性。
《诗刊》编辑部副主任聂权表示:“张远伦出书频率高且质量佳,成长迅速,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生命感与异质化写作特征,整体呈现出独特的异质性,在国内诗坛具有较高辨识度。”
张家界学院教师、诗人刘年直言喜欢张远伦诗集里反复出现的“火苗”,甚至是这本诗集标志性的图腾。“他的诗歌像一束火苗,传递着对大地的温暖与爱。他在一个村子,一个山头,一个小城,都能找到无穷无尽的灵感。他的诗集,带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感。在这本诗集里,细,可以不腻。细,可以很深,可以很亮,也可以很大。”
开封市作协秘书长、诗人、评论家纳兰表示:“远伦的诗用‘灯一样的语言’烛照生命幽微,从乡土物象到心灵深处的跋涉,让农耕文明的温度有了最动人的诗意表达。”“《白玉朱砂》的编排将新作与经典融合,既展现了作者的创作进展,也让读者看到其写作风格的延续与突破,这种编排方式少见且极具价值,作品中对时间意识与乡村变化的书写,更显其思考的深度。”
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编辑胡璇:“从出版角度来看,张远伦的语言明练、文本水准高,在出版流程中积极协作,展现了优秀作家的专业素养。《白玉朱砂》的出版不仅是一次文学成果的呈现,更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首发式后,“武陵诗会・文润巴渝”采风活动同步开展,11月21日至24日,川渝作家深入彭水、酉阳开展文学调研,助力地域文化传播与文学创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