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刊美文 >> 《人民文学》2024年第6期|厉彦林:齐风淄火(节选)

《人民文学》2024年第6期|厉彦林:齐风淄火(节选)

2024-06-18 15:31:42
浏览量:

厉彦林,沂蒙山人。已出版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著作十余部。作品自一九八八年被选入师范专科学校写作教材以来,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篇(次)入选各种语文、思想品德教材,三十多篇先后被全国多地作为中高考试题、模拟试题。《沂蒙壮歌》获二〇二一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延安答卷》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获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奖。

齐风淄火(节选)

厉彦林

齐风泱泱云飞扬

二〇二三年,“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引起人们对淄博这座城市历史文化、民风习俗的高度关注。有人说,上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的时候。人们一边品尝淄博美食盛宴,任味蕾狂欢,一边又一页页掀开久负盛名、叱咤风云的齐国历史,品尝一道道精神大餐……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曾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曲阜为中心的鲁国是鲁文化的发源地,淄博则是齐文化的发源地。

海岱茫茫,齐风泱泱。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齐风泱泱”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欣赏乐工演唱的《齐风》,称赞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意思是,真是气魄宏大的大国风范。

《战国策》记载:“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当时,齐国的疆域西至河,东至海,北从孤竹,南至盱眙,名副其实的东方大国。

自西周吕尚封齐,淄博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故都屹立八百余年,上演过太公封齐、桓公称霸、景公复霸、田氏代齐、威宣盛世、湣王称帝、乐毅攻齐、田单复齐等中国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活跃过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孙膑、邹衍等伟大人物。多少明君贤相、英帅良将,共同创造书写了一部雄壮曲折的齐国史。时光流转,岁月更迭,齐风淄韵,云飞神扬,无数人文地标依然闪耀着青春光泽。

二〇二三年夏秋季节,我怀着敬畏且忐忑的心情再一次踏上淄博大地,脚下是沉睡的历史年轮和先辈的足迹。我在观察和思考影响国运盛衰、朝代更迭、百姓命运的因素,看谁在解这古代、现代和时代之谜。

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英勇悲壮的名字,在岁月长河里流淌了三千年。轻轻拨开历史尘封的面纱,传奇鲜活的故事、机智神勇的人物,依然音符一般跳跃在当前,这是历史和文化代代传承的模具、锁扣或环链。

我的一位好朋友得知我到了淄博,迅即给我推荐了一首歌颂临淄的诗:

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荫夏日浓。

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蒙蒙。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

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

这是明代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临淄古八景诗。当下均有实景,风采各异,可惜我分身无术,没能逐一去欣赏和领略。

临淄地名源于淄水。《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记载:“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淄水又称淄河或淄江,齐故城因为临近淄水,所以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境内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淄河沿途有很多风景名胜,它作为临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

淄水无言,见证了临淄故城的繁华与落寞。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都,临淄曾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如今,千百年的风云变幻,临淄故城的繁华早已被掩埋于地下,但从残存的历史遗迹中,仍能感受到曾经的恢宏景象和叱咤风云的辉煌史诗。

齐国称霸春秋、争雄战国,其间涌现出许多明君贤相。生前,他们显赫于世,创造过传世业绩;仙逝后,他们则长眠于这块土地。当地已相继建成齐文化博物馆、中国古车博物馆、足球博物馆等十大博物馆,实现了由“地下博物馆”向“地上博物馆”的转变。“临淄墓群”同样十分壮观。据统计,已知仅临淄一带就有大小古墓一百五十六座。墓主多为王侯、大臣、贵族及名士。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那天,我再次走进淄博市临淄区临淄大道308号的齐文化博物馆时,干脆关掉手机,虔诚地沉醉进齐国恢宏的历史画卷,倾听中华文明的历史回响。博物馆外观像一本扭转的厚重台历,徐徐展开齐文化的历史册页,我沿着齐国史的脉络,寻找齐国故都八百年的兴衰变迁踪迹。这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馆,更是一幅展示齐文化起源、兴盛和传承的“全景图”。我时而顿足,时而凝思,时而被“镇馆之宝”吸引,时而欣赏外地来研学的孩子恭恭敬敬地做笔记……

齐文化博物馆由雄浑厚重的历史陈列与特色鲜明的专题陈列组成,基本陈列分为先齐文明、西周之齐、春秋齐国、战国之齐、秦汉齐风、稷下学宫、余韵传承等部分。

西周时期,姜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国遂成东方大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战国时期,田氏代姜,继往开来。齐威王悬赏纳谏,励精图治,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齐国列为战国七雄之冠。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是流水般的匆匆过客,文化却灿若繁星,烛照岁月。

齐国故城的前世今生

城市的灵魂与底蕴,都靠千百年来沉淀的历史文化凝聚和支撑。

《史记》曰:“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战国策》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淄博,齐文化发源地。“淄”指淄川,“博”指博山,“淄博”一名作为政权机构最早出现在我党领导淄川与博山二县工人运动时期,称为“淄博特区专员公署”。这是个有山有水、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好地方。古临淄曾是全国最大工商业聚集地,也是鲁商的源头,冶金、纺织、制车、制陶、铸镜等手工业兴盛至极,天下熙攘,车马辐辏,商贾云集,曾有人称其为“东方古罗马”。

《孟子》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距今四千三百年左右,黄河下游的渤海之滨是一片泽国。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临淄曾是爽鸠氏集居地;夏朝时期,季荝氏栖居在这里;商初,临淄是逄伯陵氏的属地;商末,薄姑氏在此居住。周朝时期,公元前一〇四五年,太公封齐建国时,此地被定为国都;公元前八五九年,齐献公吕山复都营丘,并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汉朝时期,西汉高祖刘邦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王,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刘章为齐王,皆以临淄为都,并传多代齐王至于汉末。

临淄作为“三齐故都,两汉王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声名显赫,地位极其重要,曾是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繁华的都市。齐国故城遗址集中在今临淄区齐都镇,是先秦国都遗址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据文献记载,临淄城有城门十三座,现已探明十一座。齐国故城遗址分大城与小城。大城为平民所居,建于西周时期;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居住和官吏办公的宫城,建于战国时期。宫殿区在小城北部,遗址主要保存有桓公台和十号宫殿遗址。桓公台为宫殿区的中心建筑,是整个齐国故城的制高点,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十号宫殿遗址则是“一鸣惊人”“无盐娘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的发生地,是战国时期齐王宫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主要的商业区在大城北部偏东的区域,即大城的两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相交叉形成的“井”字形区域。这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商贸兴盛、人口稠密,是齐国“国市”所在,是齐都临淄城内最大的商业中心。“挥汗如雨”“摩肩接踵”等成语便是形容此处商业繁华。

小城外西南方约一公里处有齐威王与田忌赛马、齐景公与晏子论和同之地——歇马台;小城西门外有世界最早的官办学府——稷下学宫遗址;大城西部,小城西门外有一代贤相、廉洁奉公的楷模晏婴的故宅以及晏婴冢;大城东南部韶院村有春秋时期孔圣人听齐《韶》后盛赞“尽善尽美”的“孔子闻韶处”;大城东门外有孟子见齐宣王论“与民同乐”的雪宫台;故城西北十公里处有齐国宫台遗址中最雄伟的高台建筑——梧台……

出生于淄博孝妇河上游博山的清代大诗人赵执信到梧台游览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梧台诗》,诗云:城西万木入天风,雨送秋声过梧宫。总是于今萧索地,当年那更树梧桐。

我曾数次来淄,多是走马观花。癸卯年初秋再次来临淄溯古追今,感慨万千,苦心追寻究竟。有专家介绍说,临淄建城后,淄河河道已经固定。齐故城埋藏并不深,城墙、城中高地桓公台等都还于野可见。伴随岁月风沙的沉淀,尤其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最终导致了故城的废弃……

作为齐文化圈中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于二〇一三年年底立项,次年开始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古城遗貌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能够实现齐国故城遗产价值的可持续合理利用。它有效整合齐文化的文学、艺术、考古、建筑等资源,将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遗产保护、生态休闲、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的场所,从而带动周围景点的协同提升发展,正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齐地先后出现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其中,远古时期的后李文化,距今已有八千余年。这有力地说明,齐地的史前文化是连续发展的,并且成为齐文化的直接渊源。齐地原属东夷,东夷人是这里的土著居民,由于居于海滨,浩瀚无垠、诡谲多变的大海铸就了他们发达的思维、爽朗坚强的品格和奇思遐想的浪漫精神。《管子》《考工记》《齐民要术》《孙子兵法》等传世之作,备受世人青睐。遗存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符号,叠印刀光剑影,闪耀人文光泽,诉说“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的历史脉络和警世名言。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这则人人皆知的歇后语的故事原型,最早见于《六韬》。而据《武王伐纣平话》载,姜太公退隐在渭河边,经常钓鱼,他钓鱼的方式很特别,钓竿很短,钓线只有三尺长,钓钩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人们讥笑他,他说“愿者上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便是齐国崛起的开始。

我们知道的姜太公,大都源于《封神演义》里被神化了的姜子牙。历史上的姜子牙的确很传奇,高山仰止,堪称千古奇人。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动用残酷的刑罚来镇压反抗的民众。纣王的残暴加速了商朝灭亡。而这时西部的一个部落正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周文王姬昌在领地内施仁政,爱人民,善待有才能的人,所以,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当时,年近八十却怀才不遇的有识之士姜尚,也就是姜太公,隐居在陕西渭水边,这里正好是周文王的领地。他听说文王是一个有德的明主,就希望能得到他的重用。于是,姜太公每天拿着一根鱼竿到渭水边钓鱼,还不停地自言自语:“鱼儿呀,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历经波折后,周文王听说渭水边有奇人,于是驾着一辆华丽的马车,亲自来到河边,恭敬地向姜太公施礼,请姜太公做军师帮他安邦定国。《诗经·大雅·大明》中这样赞美道:牧野地势广阔无垠,檀木战车光彩明亮,驾车的驷马健壮有力,太师姜太公好像是展翅飞翔的雄鹰,辅佐武王,讨伐殷商,到了黎明便天下清平。

周武王姬发在中原取代殷商建立西周政权,迁都镐京,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人共同创造新的时代,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周朝近八百年的历史也由此揭开帷幕。姜太公成为西周开国的大功臣。

武王灭商之后,周王朝在各地的统治并未实际确立,尤其是东夷各国,观望新生的周王朝,甚至抱有敌意。为巩固统治,周武王将宗室、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作为拱卫周王室的屏障。姜太公作为功臣之首,被分封到营丘建立诸侯国,作为抵御东夷各国的最前线,国号为“齐”。不久武王去世,成王即位,“三监之乱”爆发,姜太公辅助平叛有功,周成王尊称姜太公为“尚父”,将参与叛乱的薄姑国(今山东博兴一带)旧地加封给他,因而齐国领土得到扩张,并获得“五侯九伯,女实征之”的军事征伐权,齐国逐渐强大,成为周初的大国,奠定了齐国此后八百年“大国”地位的根基。

姜太公被封营丘时,“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本来多是盐碱地,人烟稀少,加上多年征战,百姓生活艰难。如何治理土地不适宜耕种的齐国,姜太公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加之齐地属于东夷文化圈,民风尚武,莱人未服。姜太公实行了正确的治国方略,不仅稳定了局势,奠定了齐国富强的基础,也成为齐文化的奠基人。

政治上“尊贤尚功”。国初立,百废待兴,亟需大量优秀的人才建功立业。“尊贤尚功”的政策,核心是尊重贤能和有智之士,奖励有功之人,开中华传统文化“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先河。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国之初,周公曾问他如何治国,姜太公回答:“举贤而上功。”姜太公的这种人才激励政策,冲破了用人框框的束缚,相比普遍崇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用人办法,无疑更有利于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促使众多杰出人才拥入齐国。

经济上“商工立国”。营丘周边的封地多为盐碱地,不适宜耕种,但适合种植桑麻。由于濒临大海,发展渔业和盐业也非常便利。于是结合盐碱地环境发展养蚕业、纺织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鼓励妇女纺织刺绣,又让人们把鱼货、海盐贩运到其他地区。对外注重招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同时,还减少各种税费,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向了齐国。

文化上“因俗简礼”。齐地为“东夷之土”,姜太公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深知在东夷人中间推行周礼、移风易俗绝非易事。因此,他来到齐国后便修明政务,采取“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尊重和因袭东夷自身的文化和祭神等风俗,将周王朝礼制中的一些繁文缛节也予以简化。这里的人民宽厚豁达,又足智多谋;乡土观念重,不愿迁徙;怯于聚众斗殴,却敢于持刀剑杀人。姜太公因俗简礼的政策顺应了民心,统治秩序得以很快建立,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这一系列新制度的创立,使齐国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率先完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有能力承担起“尊王攘夷”的历史重任,成功保护了华夏文明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因俗简礼保留了东夷民族的文化财富和民俗风情,也使新的地域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发展壮大。可以说,齐文化深深根植于东夷文化的土壤之中,悄然开启了文化融合。用当下的眼光看,就是文化的变革、创新。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姜太公治理齐国五个月,便向周王朝述职,周公感到很惊讶,问道:“怎么这么快?”姜太公回答:“我简化了齐国的君臣礼节,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周公被封到鲁国,由于需要留在西周辅政,他就派长子伯禽去治理鲁国,结果伯禽三年后才去向周公述职。周公问:“怎么这么慢?”伯禽回答:“我变革当地的风俗礼仪,所以来迟了。”周公叹道:“唉!鲁国后世将臣服于齐国了。政令不简便易行,百姓就不会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必定归附。”

姜太公立足本地实情,因时、因地提出对策,在齐国推行的“三大国策”,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在西周初期就发展成诸侯中的大国。平定管蔡之乱后,齐国获得了征伐诸侯的特权,为日后进一步开疆辟土、称霸诸侯创造了条件。齐国又因能制造冠带衣履供应天下所用,东海、泰山之间的诸侯们便都整理衣袖去朝拜齐国。

齐国独辟蹊径,成功走了一条迥别于其他诸侯国的发展道路。

《史记》记载姜太公活了一百多岁。他不忘根本,去世后返葬回周都镐京,具体地点尚不得而知。后世子孙和齐地百姓不忘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衣冠冢至今耸立在淄博市临淄区桓公路东首南侧,北侧修建了祠堂,立有“天齐至尊”牌坊,气势巍峨,庄严肃穆,供后人祭拜和追思。

从“一箭之仇”到“一匡天下”

公元前七七〇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历史跨入春秋时期。

齐襄公即位后,横蛮暴戾,荒淫无道,导致政局混乱。公元前六八六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父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父鲍叔牙逃往莒国。

公元前六八五年夏,齐国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纠与小白,一见时机成熟,便为君位展开了激烈争夺。他们都急忙想办法回国,夺取国君宝座。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决定自请先行,率兵车截击公子小白。管仲一行赶到齐莒边境不久,正好遇见鲍叔牙一行陪同小白乘马车向齐国进发。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便操起箭来对准他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判断他已被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迎接公子纠。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那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钩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考虑到对方人多势众,不能硬拼,咬破舌尖口淌鲜血,装死倒下。经此惊险遭遇,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管仲没走多远,为防万一,又派人急忙回追小白。公子小白一行兵马少,在鲍叔牙的建议下,不走大道,改走山高林密的岑山。据传,为迷惑公子纠,鲍叔牙令士兵将数只山羊倒吊树上,羊蹄下放置战鼓,羊蹄乱蹬,鼓声大震,是为“悬羊击鼓”,又在一路劳顿的战马的脖子上系铜铃,屁股上捆上荆棘,被驱赶时马因疼痛而狂奔,铃声大作,是为“饿马提铃”。公子小白则率众军悄然下山,绕青州益都奔回齐国。鲁君以为小白已死,觉得再也没有人与纠争夺国君之位了,于是护送纠回国的队伍的行军速度就不那么急迫了。六天后,当鲁国护送纠到达齐国的时候,高傒、国氏早已拥立小白为国君,是为齐国第十五任国君齐桓公。民间为铭记齐桓公这段命悬一线的经历,将岑山更名为悬羊山,现已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齐桓公即位后,因高氏、国氏两大家族支持,迅速稳定了局面。齐桓公询问鲍叔牙如何安定社稷,鲍叔牙向齐桓公力荐管仲。

鲍叔牙说:“我是你的一个庸臣。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了。若论治国之才、如何富国强兵,大概只有管仲了。”

桓公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衣带钩,使我险些丧命,有‘一箭之仇’。”

鲍叔牙解释道:“他那是为他的主子出力啊。你若赦免他,让他回来,他也会那样为你出力的。”

桓公问:“那怎样使他回来呢?”

鲍叔牙说:“得向鲁国提出请求。”

桓公又说:“施伯是鲁君的谋臣,若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会放还给我的。那可怎么办?”

鲍叔牙回答说:“派人去向鲁国要求说:‘我们的国君有个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警训百官,所以请交还给我国。’这样鲁国就会把他放回了。”

于是鲍叔牙带领军队到鲁国说:“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庄公询问施伯如何处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处死他,而是要起用他来执政。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劳的国家,一定会称霸于诸侯。让他返齐,必将长久地成为鲁国的祸患。”庄公说:“那怎么办呢?”施伯答道:“杀了他,把尸体交还给齐国。”

庄公准备处死管仲,齐国使者要求道:“我们国君想亲自处决他,如果不把他活着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众,还是没能达到要求。请让他活着回去。”于是庄公被迫将公子纠杀死,并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

公子纠的师父召忽,为尽人臣礼节,遂为公子纠自杀殉节。

管仲之所以没有像召忽一样为公子纠自杀,他自己解释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君命奉国家以主持宗庙的,岂能为纠个人而牺牲?我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三件事,我就要活下来。我活对齐国有利,我死对齐国不利。”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管仲,很快以囚徒的身份到达齐国。鲍叔牙亲自到齐、鲁两国交界处——堂阜(今山东省蒙阴县)迎接。齐桓公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管仲,向管仲请教为政治齐之道。很快,“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出身卑微的管仲从一个囚徒成了地位显赫的齐国国相,也留下了“管鲍之交”的美谈。

管仲任相之初,齐桓公对管仲的建议并非言听计从。他起兵伐宋,各诸侯国兴兵救宋,大败齐军;他兴师伐鲁,败于长勺;他与宋国联兵攻打鲁国,结果铩羽而归。经过多次碰壁,齐桓公逐渐悔悟。

管仲从长计议,推行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

政治方面推行“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四民分业”即将广大群众分为士、农、工、商四种职业群体,按各职业聚居在固定地区,既提高劳动效率,保证了职业技能的接续传承,又能稳定统治秩序;“三国五鄙”制度,“三国”就是把国都临淄及周边地区二十一个乡一分为三,“五鄙”就是把农村地区分为五个行政单元,使全国在行政上形成统一而完整的整体。

经济方面强调治国必先富民。在农业生产上提出“均地分力”主张,即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推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对工商业实行“官山海”政策,由国家专营盐铁、矿产及采取各种方式控制山林川泽,开辟了重要的财政来源。同时,设立各种优惠政策,广泛招商引资,“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社会保障方面实行“九惠之教”。具体就是九件事:“老老”,即尊老养老;“慈幼”,爱幼;“恤孤”,抚恤孤儿;“养疾”,供养残疾人;“合独”,鳏夫寡妇合为一家;“问疾”,慰问病人;“通穷”,了解民间之穷困者的情形;“振困”,赈困,救济穷困之人;“接绝”,国家出资祭祀那些为国捐躯而又没有后代的人。每一件国家都设有专人掌管。注重关怀弱势群体,保障社会下层人民的基本生活,促进了齐国的稳定发展。

对外则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与各诸侯约盟,协助维护内部秩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国的大举入侵,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

当时的周王朝政治衰微,诸侯坐大,戎狄内侵,内忧外患。为协助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桓公顺应形势要求,经周天子授权,在管仲辅佐下,于公元前六八一年,在北杏(今山东东阿)第一次主持会盟,迈出开创霸业第一步。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召集诸侯会盟十几次,史称“九合诸侯”;他支持周襄王继承王位,登上周天子的宝座,“一匡天下”。

齐桓公从消弭“一箭之仇”到“一匡天下”,带领齐国走上了巅峰时刻,成为春秋首霸。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和将齐康公迁到海滨,只给他一座城做食邑,姜姓公族退出了齐国的政治舞台。公元前三八六年,田和得到周天子的准许,正式成为齐侯。公元前三七九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至此,田氏最终完全取代了姜齐的政权,不过仍然保留“齐”作为国号,历史上称为“田齐”,田和史称田齐太公。

田午弑兄夺位成为田齐第三位君主,谥号“孝武桓公”。后人为避免与齐桓公姜小白混淆,故多称其为“田齐桓公”或“田桓公”。他整顿吏治,并设立了稷下学宫。

公元前三五六年,田午之子田因齐即位,即田齐的第四代国君齐威王。

齐威王很年轻就当上了国君,年轻的他开始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认真处理国家大事,更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一晃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是担心,却又不敢劝告。大夫淳于髡知道齐王喜欢表现自己,那日见齐威王高兴,就故意出了个谜语:“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身为一国之尊却只知享乐,毫无作为。于是他回答淳于髡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接纳了淳于髡的谏言,励精图治,开始整顿国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齐威王既善纳谏言,得到了许多兴利除弊、治国理政的好主意,又不拘一格任用贤能。他一方面选拔宗室之中有作为的人为官,比如任命具有军事才能的田忌为将军;一方面又选拔了一批门第低下、出身寒微的士人任职,比如因受妒而惨遭迫害的著名军事家孙膑,以及出身赘婿却博闻强识的淳于髡。邹忌任相后,进一步建议“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举荐了多位贤能之士,一时间,齐国许多人才脱颖而出,尊贤重士在齐国蔚然成风,国家日渐强大。

齐、魏“徐州相王”后,齐国借此奠定了诸侯中的霸主地位,开创了齐国自春秋初期齐桓公首霸之后的又一辉煌时代。

从田齐太公田和被周天子封侯,到田建降秦,田齐共经历了八代君主,历时一百六十多年,其间经几代君主的努力实现了威宣盛世,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盛极一时,一度与秦国东西并强,难分胜负。然而随着各国政治举措、国力角逐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齐国最终在大一统的历史大势中为秦所灭。

…… ……

(本文为节选,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2024年06期。《齐风淄火》单行本将由作家出版社与山东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