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陂陁[1]之长阪[2]兮,坌[3]入曾[4]宫之嵯峨。临曲江之隑[5]州兮,望南山之参差。岩岩[6]深山之谾谾[7]兮,通谷豁[8]谽谺[9]。汩淢[10]靸[11]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12]兮,览竹林之榛榛[13]。东驰土山兮,北揭[14]石濑[15]。弭节[16]容与[17]兮,历吊二世。
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哀哉[18]!操行之不得[19]兮,坟墓芜秽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夐[20]邈绝而不齐兮,弥久远而愈佅[21]。精罔阆[22]而飞扬兮,拾[23]九天而永逝。呜呼哀哉!
1陂陁(pō tuó):倾斜不平。
2阪(bǎn):山坡。
3坌(bèn):一起。
4曾(céng):通“层”。
5隑(qí):曲折的堤岸。
6岩岩:形容高峻。
7谾(hōng)谾:形容长大。
8豁(huò):深。
9谽谺(hān xiā):形容山深。
10汩淢(gǔ yù):形容水流急速。
11靸(sǎ):形容浪花飞扬。
12蓊薆(wěng ài):形容草木茂盛。
13榛(zhēn)榛:形容草木丛生。
14揭:提起衣裳过河。
15濑(lài):水浅而有石处。
16弭(mǐ)节:停息。
17容与:不前。
18呜呼:伤悼之辞,祭文中习惯用的套语。
19得:宜。
20夐(xiòng):远。
21佅:通“昧”,昏暗。
22罔阆(wǎng làng):恍惚而无依靠。
23拾(shè):升。
登上崎岖不平的山坡啊,一直延伸到高大的宫殿中。面前是江水中曲折的小岛啊,再远望是起伏蜿蜒的南山。高峻的深山连绵不绝啊,漫长的溪谷深而又深。湍急的水流向远方啊,流入宽广平坦的河滩。观看群树茂密啊,浏览竹林丛生。于是东行越过土山啊,向北提衣趟过小溪。在那儿停下不前啊,到秦二世墓前进行凭吊。
想到他做人不谨严啊,致使国家灭亡;轻信谗言而不醒悟啊,到头来宗庙被毁。呜呼!只因他操行不合典则啊,到如今坟墓荒芜而无人修葺,他的灵魂无处安息,享受不到子孙的祭祀。很久以前就断绝而无人供斋啊,越长久而越加荒漠阴沉。灵魂无依而到处飘扬啊,飘向九天而永远消逝。呜呼哀哉!
赏析
此赋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侍从汉武帝过宜春宫时途经秦二世墓,有感于秦朝灭亡的历史,因而创作了此赋。
此赋可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两句以叙述人的口气点出宜春苑的标志性建筑“曾宫”和特殊地貌:发源于始终南山的“曲江”。紧接着描写终南山的峰峦和深谷,从而引出从谷底涌出的泉水汇聚成曲江“减鞭以永逝”,以至“注入平皋”。而“曾宫”附近的曲江两岸,则又是介于“平皋”和“深山”缓冲地带的丘陵。那里众树“蓊蓑”、竹林“榛榛”,真可谓青山绿水间的休闲胜地也。站在“曾宫”旁,南望终南山、东驰小土山,西有河水弯曲向北,即为“石濑”之激流:“曲江”也。作者借写景,意在描绘地形地貌,以突出“曲江”。写景由“山”而“谷”、由“谷”而“江”、由“江”而“宫”、由“宫”而“苑”、由“苑”而“墓”。由墓及人,自然引出“秦二世”,为第二部分阐发议论服务。第一部分结尾句 “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既交代了作者“登陂陛之长阪”凭吊二世的荒冢的最终目的,又起到吊古而评人的顺接作用。
第二部分便直接进入议论。“持身不谨兮,亡国失执。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两句,明谈自己的感悟,实是对汉武帝的讽谏。紧接着用“呜乎”一语将情感递进了一层,切中要害地批评秦二世在操守和德行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可悲下场。最后,作者面对“二世”不能传到“万世”反而仅三年就没入荒丘时断言:秦二世的墓地“复邈绝而不齐”、其坟丘“弥久远而愈侏”其灵魂即使变为“罔阆而飞扬”“九天”也要“永逝”。至此,作者的情感也由可叹、可怜转到可悲。
全赋以乐景写哀情,感情凝重、议论精辟,实乃劝喻委婉的警谛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