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评张继笔下的《喜上眉梢》

评张继笔下的《喜上眉梢》

2025-11-26 12:31:40
浏览量:

当一头驴的后三分之一出现在小桥村超市门口时,四凤的判断里藏着乡土中国最朴素的认知逻辑——在熟人社会的坐标系里,每一头驴都有归属,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带着村庄的印记。张继在《喜上眉梢》中写下的这一幕,恰似他为当代乡村文学打开的一扇窗:从这三分之一的驴身望进去,能看见整个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驴作为叙事枢纽:

乡村肌理的微观呈现

马六甲从城里牵回的这头驴,在小桥村掀起的波澜,远比马总馈赠时的初衷更耐人寻味。它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或生产资料,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转型期乡村的集体心态。老少爷们围绕驴展开的"致富想象",藏着乡土对外部世界的试探与渴望;王有才对"全村唯一养驴户"身份的微妙维护,暗含着传统乡村社会的身份认同逻辑;四凤仅凭三分之一驴身就能精准定位其归属,更印证了熟人社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际密度。

张继对乡村的观察,从来都带着这种"以小见大"的精准。正如他在《乡村爱情》中用象牙山的家长里短折射时代变迁,《喜上眉梢》里的这头驴,也成了串联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叙事枢纽。驴蹄踏过的乡村土路,与马六甲打工走过的城市柏油路,在文本中形成奇妙的互文——一头驴的去留,实则关乎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一个村庄的精神走向。

铅笔素描的叙事魔力:

于朴素中见深邃

张炜评价张继的写作是"铅笔素描",这一比喻精准道出其文学特质。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张继只用最平实的笔触,就勾勒出乡村生活的质感。四凤搬啤酒的疲惫、对驴的瞬间判断,寥寥数笔便立起一个鲜活的乡村女性形象;村民围绕驴展开的议论,话里话外的试探与算计,活脱脱是乡村人情世故的缩影。

这种"铅笔素描"的魔力,在于其对生活本真的尊重。张继不刻意拔高乡村的诗意,也不刻意放大乡村的苦难,他只是如实记录:记录驴走过村口时扬起的尘土,记录村民议论时的语气停顿,记录马六甲面对乡亲"致富期待"时的手足无措。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乡村生活的"毛细血管",流淌着最真实的乡土体温。正如老画师用铅笔的浓淡变化表现光影层次,张继用文字的轻重缓急,写出了乡村社会的复杂肌理——贫瘠土地上的坚韧,封闭环境中的渴望,传统观念下的挣扎,都在朴素的叙事中自然流露。

文学村庄的精神纵深:

小地方里的大格局

在张继的文学版图中,小桥村与《乡村爱情》里的象牙山一脉相承,都是具有无限阐释空间的"文学村庄"。这个村庄不大,却是观察中国乡村变迁的绝佳样本;人物不多,却承载着乡土中国的集体记忆。张继的创作证明:真正的文学村庄,从来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小地方",而是能容纳历史纵深与时代风云的"大舞台"。

《喜上眉梢》里的驴,最终会走向何方?是成为村民致富梦的起点,还是回归其作为牲畜的本真角色?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继通过这头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的真实反应——既有对外部机遇的热切拥抱,也有对传统路径的本能依赖;既有个体命运的起伏,也有集体精神的坚守。这种对乡村精神状态的精准捕捉,让他的"文学村庄"超越了地域局限,具有了普遍的时代意义。

乡土书写的当代价值:

守护文学的根脉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张继的写作更显其价值。当不少作家热衷于书写都市的光怪陆离,他始终坚守在乡土文学的田野上,像一个勤恳的农人,深耕自己熟悉的土地。他笔下的乡村,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对土地的敬畏,对乡亲的深情,对生活的洞察。

那头出现在小桥村的驴,最终会成为乡村记忆的一部分,就像张继笔下的许多细节一样,看似平常,却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乡愁。张继用他的"铅笔素描"告诉我们:乡土文学的生命力,不在于猎奇式的呈现,而在于对生活本真的坚守,对精神根脉的守护。

当我们在《喜上眉梢》的字里行间遇见那头驴时,其实是遇见了乡村最本真的模样。而张继,正是那个为这份本真画像的人——他的笔触越朴素,乡村的形象就越清晰;他的叙事越平实,乡土的分量就越厚重。这,或许就是当代乡土文学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